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急救医学》 > 1999年第6期
编号:10504899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院前急救和转运
http://www.100md.com 《中国急救医学》 1999年第6期
     作者:侯晓平 江一清

    单位:侯晓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急诊科(北京,100036) 江一清 心内科

    关键词:

    中国急救医学990646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和猝死(sudden death,SD),是临床常见的心脏急症,也是造成急性死亡的重要原因。美国每年死于冠心病60万人,其中60%~65%猝死于院外。江一清等[1]对120例猝死临床病理分析表明,冠心病猝死占猝死和心性猝死的首位,其75%死于院外,89.4%在1小时内死亡。在病因中,AMI占41.6%,血栓形成占11.8%,冠脉Ⅲ级以上病变占35.8%,心电图示室颤者占90%,提示轻度冠脉病变可发生冠脉痉挛导致血栓形成、AMI,为冠心病猝死的原因之一。
, 百拇医药
    UAP和不稳定心肌缺血(unstable myocardial ischemia)是心性猝死和AMI的前期发展阶段,其中10%~15%的病人可转化为AMI[2]。对这部分病人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则可能阻断其向AMI或心性猝死发展。AMI的直接原因是急性冠脉闭塞,大多由于血栓形成使冠脉管腔完全阻塞。Dewood等[3]对126例AMI患者在发病0~4小时内行冠脉造影证实,冠脉完全阻塞者占87.3%。要缩小梗塞范围,抢救濒死心肌,必须在心肌广泛坏死前重建冠脉血流。AMI早期,坏死心肌心电不稳定及起搏传导系统的缺血坏死,可引起严重复杂的心律失常甚至室颤而猝死,是AMI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由于UAP、AMI常发生于院外,并可因严重的并发症而致猝死。因此,ACS院前阶段的急救处理对于降低AMI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加强对ACS的院前抢救和转运因而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驻京空军于1973年8月以来,组成了以基层门诊部、干休所、卫生所等为一线,空军总医院为二线的冠心病就地抢救系统,通过普及冠心病防治知识和急救技术,积极开展院前抢救,使冠心病的院前死亡率大大降低。总结17年360人次抢救工作[4]表明,与开展院前抢救前比较,AMI患者呼救后30分钟内得到救治者由23%上升至94%,死亡率由21.6%降为4.2%,住院前猝死下降了38%。1993年后,驻京空直单位与空军总医院进一步组成了院前急救网络体系,使院前急救工作的管理更为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结合我们的实践以及有关文献回顾,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院前急救讨论如下。
, 百拇医药
    1 院前急救的条件和要求

    在在ACS的院前急救中,良好装备的流动救护系统,迅速的急救反应能力,熟练掌握急救业务的医护人员,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1.1 急救反应时间 在ACS的院前抢救中,“时间就是生命,就是心功能”,应尽量缩短院前急救的反应时间。资料表明AMI病人在医疗过程中常因多种因素发生延误。如病人未能意识到自身病情的严重性而未及时呼救,运送病人过程中以及病人到达医院后至接受治疗之间的时间耽搁等,造成了有效治疗的延误。调查发现,患者从发病至达到医院的时间为1.6~1.7小时。不足30%的病人在症状发作后3小时内得到治疗,一般医疗延误为3.3小时。院前急救则减少上述医疗延误,使病人得到尽早的治疗。对急救反应时间的要求,专家规定应在5~10分钟,我国现阶段控制在15分钟以内[5]。Kereiakes等[6]对美国5城市调查,从接“911”电话至救护车到达,时间最短为4.0±1.5分钟,最长为8.2±4.3分钟,平均7.7±3.9分钟。而北京市8城区的调查[5]表明,急救反应时间≤15分钟者仅占40.1%,说明还有很大差距。要提高急救反应能力,需要良好装备的流动救护系统、灵敏的通讯指挥系统及反应迅速的院前急救队伍。目前国内已统一医疗急救电话为“120”,这对于病人及时呼救非常有利。随着急救医学事业的发展,院前急救网点的广泛建立,流动重症/冠心病监护病房(mobile intensive/coronary care unite,MICU/MCCU)的使用,急救反应时间有望进一步缩短。
, 百拇医药
    1.2 装备要求 由性能良好的救护车、急救药品及抢救仪器、器械组成。急救药品中若以ACS抢救为主,应注意配备扩冠、抗凝、抗心律失常及溶栓药物。急救仪器、器械中,供氧系统、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便携式呼吸机、心电图机、心电监护/除颤/起搏仪、负压吸引器等均应配备。有条件时可配备输液泵;其他如深静脉穿刺针、套管针、静脉切开包、导尿包等也应配备。

    1.3 人员组成及技术要求 ACS院前急救组应由至少1名主治医师、1~2名护士及救护车司机组成。医护人员除应熟悉常见急重症的院前诊断要点及处理措施,熟练掌握常用急救技术及各种医疗仪器的使用外,还应熟悉AMI的院前心电图诊断标准,掌握溶栓药物使用的方法、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AMI时急性并发症、溶栓药物过敏反应及并发症的处理。救护车司机除熟练掌握驾驶技术外,还应熟悉救护车内各种警报、急救系统的使用,掌握搬运病人的方法。院前急救的重点是现场急救及转运途中的处理。
, http://www.100md.com
    2 ACS的院前急救

    2.1 UAP的院前急救

    2.1.1 UAP的诊断 根据WHO标准,UAP分为①初发(≤1个月)劳力型;②恶化劳力型(包括卧位型);③静息型。而改良的Braunwald分类法则分为①进展型;②静息型;③梗塞(≤1个月)后型三型。临床一般认为静息型和梗塞后型属于高危亚型。在UAP的诊断中,应强调急性发病的症状是首要的、极端重要的诊断依据。胸痛发作时心电图阳性可支持诊断,研究发现院前心电图对UAP的诊断符合率为92.8%[7],但心电图阴性不可轻易否定诊断。不明原因的胸痛应按心绞痛处理,进一步检查以证实或排除之。

    2.1.2 UAP的治疗 抗凝、抗血小板以及抗痉挛治疗疗效肯定、安全可靠。可根据不同类型选用-受体阴满滞剂、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以及阿司匹林、肝素等药物,并注意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动物实验证实,硝酸甘油、肝素静脉滴注可有效防止实验性冠脉痉挛所致的血栓形成和AME[8]。空军总医院[9]采用硝酸甘油、肝素持续静滴治UAP,以扩冠解痉、抗凝、防栓。经临广西壮族自治区验证,可有效缓解UAP的发作、减少AMI发生率(2.2% vs 31.0%)及其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由8.6%降为1.1%)。其具体方法是:硝酸甘油10~20 mg,肝素50~1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8小时量)持续静注,开始时前者用量宜小,逐渐增加,由5~10 ug/min至有效控制疼痛。一般可用至50 ug/min,最大剂量可达100 ug/min。以后随症状和血压脉搏改变用维持量静滴。一般肝素用量低于100~150 mg/d时较为安全。近年来,小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冠脉疾病取得较好疗效,可降低其死亡率及发生心梗的危险性。Wallentin等[10]报告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冠脉疾病(UAP或无Q波心梗),前6天的死亡及新发心梗率均低于安慰剂组(1.8% vs 4.8%),其复合终点(死亡,MI,需血管再通及静注肝素)比较亦明显低于安慰剂组。
, 百拇医药
    关于溶栓药物治疗UAP目前尚无肯定疗效。胡大一等[11]综合国外系列研究的冠脉造影结果,说明UAP溶栓治疗(thrombolytic therapy,TT)无利或有害的原因在于:①如果缺血相关冠脉通畅而未完全闭塞,溶栓治疗对狭窄程度改善很小;②新近完全闭塞性病变对溶栓反应好,但其在UAP中出现率仅为10%~20%;③任何溶栓药物均同时具有溶解血栓和激活凝血系统活性之双重作用;④UAP的冠脉内血栓大多为浅表性,富含血小板而少含纤维蛋白的白色血栓,并不是AMI梗塞相关血管内富含纤维蛋白的红血栓,溶栓药物的针对性较差;⑤溶栓可能将一部分斑块表面浅表性“保护性”血栓溶解,使其斑块破裂处及异常内膜粗糙面更多裸露,短时间内产生更多血栓引起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因此,目前多主张对非心梗病人不应给予TT。

    2.2 AMI的院前急救

    2.2.1 AMI的院前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心电图。对院前心电图研究发现[7],院前和急诊室12导联心电图的诊断符合率很高,AMI为99.3%,UAP为92.8%。院前12导联心电图诊断AMI的特异性为99.2%,阳性预测值为92.8%。0′Rourke等[12]经对505例胸痛病人及胸痛发作24小时内发生AMI的21例病人的心电图分析,提出就地诊断MI的心电图标准,①相邻的心电图导联ST段抬高≥1 mm(V1-V3≥2 mm);②至少一个导联有对应性的ST段压低≥0.5 mm;③典型’损伤型”或“坏死型”图形。这些标准联合应用,其诊断AMI的敏感性为71%,特异性为98%。在前瞻性研究中,上述标准对AMI的诊断仍保持60%以上的敏感性及98%的特异性。我们应用上述标准对60例发病在5分钟~24小时的AMI患者首次心电图(检查时间平均232.3±282.5分钟,中位数时间100分钟)分析发现,除1例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患者无上述心电图改变外,59/60例患者均有1项或以上心电图变化,其中第1项和第2项阳性发生率(88.1%,86.4%)明显高于第3项(47.5%)。因此,应尽可能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与既往心电图比较,并应重复。
, 百拇医药
    2.2.2 AMI的院前救治

    2.2.2.1 缓解疼痛,解除焦虑及对症治疗 疼痛与交感神经激活有关,后者可引起血管收缩,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加重MI。因此缓解疼痛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常选用吗啡静脉给药,其止痛作用和安全性均明显优于哌替啶。吗啡的副作用有恶心、呕吐、低血压伴心动过缓,阿托品和纳洛酮可与之对抗。静脉注射β-阻滞剂或硝酸盐制剂亦可缓解疼痛。如病人焦虑不安,可适当用安定类药。其他如给氧、抗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等治疗视病情而进行。

    2.2.2.2 心律失常的监测与防治 AMI早期的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可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而导致心力衰竭、猝死。因此在AMI的院前抢救中,应尽早进行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Lown的心律失常分级在AMI中具有实际意义。目前对无心律失常者多不主张预防性用药,但在搬动、转运病人前,应予小剂量利多卡因(50~75 mg)肌内注射以防止发生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AMI时一旦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应立即治疗。可首选利多卡因75~100 mg静脉注射,必要时重复,心律失常控制后给予1~4 mg/min静脉滴注维持。若总量达5 mg/kg仍不能控制,可改用胺碘酮、普鲁卡因酰胺或心律平等药物。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可给予阿托品、山莨菪碱静脉注射,有条件可安装体外起搏除颤电极,以备必要时之用。
, 百拇医药
    2.2.2.3 溶栓治疗 AMI早期溶栓,尤其是在最初的1~2小时内进行,能使可逆性损伤的心肌得到再灌注,最大限度地挽救濒死心肌,限制梗塞范围,保护左心室功能及降低AMI早期及远期死亡率。临床研究[13~15]表明,TT开始的时间与AMI面积、左心室功能以及死亡率具有相关性。AMI初期100分钟是最佳治疗时间。

    以往的TT多在医院进行。由于病人从发生症状到接受TT之间存在较长时间的耽搁,绝大多数病人可能失去TT的最佳时机。而在发病地点的院前TT则可减少不必要的时间耽搁。已有多个临床试验报告[15~20]证实了院前TT是安全可行的方法,有实际应用的价值。Koren等[21]报告应用MICU对AMI病人在发病后1.7±0.8小时内实施TT,其中在1.5小时内接受治疗者左室射血分数及梗塞区射血分数明显高于1.5~4小时内治疗者。欧洲心肌梗死研究组对所有院前溶栓的随机试验资料分析(Meta-analysis)[22]显示,院前给药减少了17%的死亡率。目前国外已用于院前TT的药物有链激酶(streptokinase,SK)、尿激酶(urokinase,U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及重组t-PA(rt-PA),以及乙酰化纤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复合物(anistreplase,即anisoylated plasminogen streptokinase activator complex,APSAC)等,其中APSAC因其使用方便(一次性静脉注射、4~5分钟)、半衰期长(90~100分钟)而被推荐为院前TT的首选药物。我国用于临床的溶栓药物有UK、SK或重组SK(rSK)及rt-PA等[23],常用的为UK,亦已用于AMI的院前TT。UK的用法为:UK150万IU(2.2IU/kg)以10 ml生理盐水溶解,再加入100 ml 5%~10%葡萄糖溶液中30分钟内静脉滴入;UK滴完12小时后,肝素7500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静脉给药时需同时口服水溶性阿司匹林0.15~0.3 g,以后维持。
, 百拇医药
    关于院前TT的病例选择和药物应用,可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参考方案[23]。多数学者认为,具有AMI的临床特征和心电图ST段抬高或束支阻滞,且无明显溶栓禁忌的病人,均应进行溶栓和接受阿司匹林治疗。对于心电图正常或仅有T波改变的低危患者,或超过12小时的AMI病人,无缺血损伤、符合溶栓的心电图改变,则不主张TT。在溶栓禁忌证中,年龄现多定为>75岁,但此项为相对禁忌证,应视病情权衡利弊而定。另外,半年内(有提出2年内)使用SK或APSAC者不宜重复使用。在进行院前TT时,应做好处理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准备。再灌注现象的发生时间,静脉溶栓者略迟于给药后20~30分钟。沈潞华等[24]报告,发病1小时内静脉溶栓,冠脉再通时间为59.6±29.1分钟,而5~6小时溶栓则为109.2±30.7分钟。

    2.2.2.4 扩冠、解痉、抗凝治疗 对于有TT的禁忌证或经济条件不允许或发病时间已超过24小时者,扩冠解痉、抗凝治疗不失为一有效的方法。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硝酸甘油加肝素静脉滴注治疗AMI,可以较为迅速地缓解心绞痛。空军总医院、积水潭医院和北京空军医院对626例AMI患者治疗研究[25]证实,硝酸甘油加肝素静脉滴注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病死率(4.9%vs12.6%),且药价低廉,副作用少。
, 百拇医药
    3 院前急救的转运

    AMI、UAP患者经院前急救处置后,若病情相对稳定,生命指征基本平稳,就应使用MCCU尽快将病人转送医院CCU监护治疗。进行院前TT的病人,转运可在溶栓开始后20~30分钟内进行,或待溶栓完成且病情平稳后再进行。病人转运过程中的处置是否得当,亦是整个抢救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文献报告转运途中发生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者占院前死亡的10%~20%。

    3.1 转运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①与医院取得联系,通报病情,安排床位及协调有关科室;②向病人家属或单位人员说明病情、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发生意外的可能,取得同意和谅解;③对病人做好解释工作,解除焦虑、紧张,取得配合;④准备好途中所需及可能需要的药品;⑤搬运病人前测定各项生命指征,可根据需要给予镇静及抗心律失常药物。

    3.2 转运途中的处理 应不间断地监护病人的心电、血压等生命指征及病情,保护好静脉通道。一旦出现心跳骤停,应立即停车就地复苏抢救,切忌不作抢救继续转送以致失去抢救机会。我院曾遇1例AMI转运途中突发室颤病人,经立即停车予以电击除颤复苏成功,继续转送入医院治疗痊愈。
, 百拇医药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院前急救的诸环节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加强公众对于冠心病的自我防护意识,提高其自救及呼叫医疗救护的能力,尽可能缩短就诊前的时间耽搁。可以相信,随着急救医学事业、特别是院前急救的发展,冠心病的院前急救工作将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使更多的病人免于心肌梗死和猝死。

    参考文献

    1 江一清,那顺.猝死120例临床病理研究.中国急救医学,1991,11(2):16~18.

    2 杨振华,再谈对不稳定心绞痛的诊断问题.中华医学杂志,1995,75(2):69.

    3 Dewood MA,Spores J,Notske R,et al.Prevalence of total coronary occlusion during the early hours of transmu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N Engl J Med,1980,303:897~902.
, http://www.100md.com
    4 江一清,毛树森,左秀芳,等.冠心病的院前抢救.中国急救医学,1991,11(5):1~3.

    5 李宗浩,温新华,关金保,等.北京“120”居民急救服务现状的抽样调查.中华医学杂志,1996,76(11):878~880.

    6 Kereiakes DJ,Weaver WD,Anderson JL,et al.Time delay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 tale of eight cities.Report from the Pre-hospital Study Group and the Cincinnati Heart project.Am Heart J,1990,120:773~780.

    7 Aufderheide TP,Hendley GE,Thakur RK,et al.The dignostic impact of prehospital 12-lead electrocardiography.Ann Emerg Med,1990,19:1280~1287.
, http://www.100md.com
    8 江一清,施华强,郄晓红,等.硝酸甘油静滴防治实验性冠脉痉挛所致血栓形成、心肌梗死.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3,9(2):333,207.

    9 江一清,马复先,毛树森,等.硝酸甘油、肝素静点防治不稳定心绞痛.临床心血管杂志,1989,5(2):91~94.

    10 Fragmin during instability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FRISC) study group.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during instability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Lancet,1996,347(9001):561~568.

    11 胡大一,顼志敏.不稳定心绞痛溶栓治疗的评价.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3):165~166.
, 百拇医药
    12 O′Rourke M,Cook A,Gallagher D,et al.Electrocardiographic diagnosis of evolv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out telemetry for paramedic-initiated prehospital thrombolysis.J AM Coll Cardiol, 1991, 17:331A.

    13 GISSI.Effectiveness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reatment in acute myocard

    -ial infarction.Lancet,1986,1:397~402.

    14 ISIS-2 (Second International Study of Infarct Survival) collaborative group,randomized trial of intravenous streptokinase,oral aspirin,both,or neither among 17,187 cases of suspec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ISIS-2.Lancet,1988,2:349~360.
, 百拇医药
    15 Linderer T,Schroder R,Arntz FR,et al.Prehospital thrombolysis:Beneficial

    effects of very early treatment on infarct size an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J Am Coll Cardiol,1993,22:1304~1310.

    16 Weiss AT,Fine DG,Applebaum D,et al.Prehospital coronary thromb

    -olysis-a new strateg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Chest,1987,92:124~128.

    17 O′Rourke M,Galleger D,Healey J,et al.Paramedic initiated prehospital thrombolysis using urokinase in acute coronary occlusion (Abstract).J Am Coll Cardiol,1991,17:246A.
, 百拇医药
    18 Barbash GI,Roth A,Hod H,et al.Improved survival but not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with early and prehospital treatment with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tion.Am J Cardiol,1990,66:261~266.

    19 Castaigne A,Herve C,Duval-Moulin A,et al.Prehospital use of APSAC:

    results of a placebo-controlled study.Am J Cardiol,1989,64:30A~33A.

    20 GREAT.Halving of mortality at 1 year by domiciliary thrombolysis in the Grampian Region Early Anistreplase Trial (GREAT).J Am Coll Cardiol,1994,23:1~5.
, 百拇医药
    21 Kowalenko T,Kereiakes DJ,Gibler WB.Prehospit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 critical review.Am Heart J,1992,123:181~190.

    22 The european myocardial infarction project group.Prehospital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N Eng 1 J Med,1993,329:383~389.

    23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参考方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5):328~329.

    24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全国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研讨会纪要.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5):323~327.

    25 江一清,张家利,陈秀丽,等.硝酸甘油、肝素静滴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中国急性医学,1993,13(5):1~5.

    收稿:1999-03-20

    修回:1999-04-2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