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16例临床分析
作者:周衡 龙洁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000229 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是指由癌肿引起的非转移性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在病变部位并无癌细胞可见[1]。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感觉型和混合型神经病变。据有关临床统计,本病在肺癌患者中最为常见。我科自1987年9月至1999年6月收治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患者16例,本研究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诊断方法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患者16例,男性14人,女性2人。年龄最小32岁,最大78岁,平均58.4岁。病程最长6月,最短20 d。
临床症状:16例均主诉肢体无力,其中9例合并单侧肢体麻木,在这9例中有4例合并较明显的患侧肌肉萎缩。
, 百拇医药
原发癌肿:肺癌10例,结肠癌、前列腺癌各2例,胃癌、肝癌各1例。
辅助检查:16例患者均行腰穿脑脊液检查,结果见表1。16例患者均行肌电图检查,均表现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其中4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未引出,其余12例的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平均衰减36%。16例中12例患者合并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其中3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未引出,其余9例的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平均衰减33%。提示神经源性损害。
表1 脑脊液检查结果 检测指标
最低
最高
平均
正常值
压力/kPa
, 百拇医药
14.7
23.2
18.0
16~24
细胞数/×106 L-1
0
19
3
0~8
c(葡萄糖)/(mmol.L-1)
2.5
4.2
, 百拇医药
3.8
2.5~4.4
ρ(蛋白)/(mg.L-1)
110
300
215
150~450
c(氯化物)/(mmol.L-1)
121
130
124
, 百拇医药
119~129
ρ(IgG)/(mg.L-1)
28.4
359
87.3
10~40
IgG 24h合成率/(mg.d-1)
18.5
29.9
24.1
-15.6~8.0
, 百拇医药
肿瘤标记物检查:有6例患者进行了此项检查,结果血清癌胚抗原测定(CEA)均呈阳性结果,提示体内存在癌肿可能。
原发癌肿确诊手段:16例患者的原发癌肿均有影像学诊断支持,其中肺癌、前列腺癌及肝癌患者均经CT确诊,胃癌及结肠癌患者经胃镜及结肠镜确诊。其中6例同时有病理诊断支持。
诊断: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
治疗:确诊后均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如爱维治等)治疗,部分患者给予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未见症状明显改善。
2 讨论
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由自体免疫反应所引起。这种免疫反应可以阻滞癌变组织的生长,但同时也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2]。国外研究证实,电压依赖性钙通道(VGCC)蛋白既在胆碱能神经突触前膜表达,也在小细胞肺癌(SCLC)中表达。一些SCLC患者产生抗VGCC的免疫应答,出现抗VGCC抗体。这些抗体与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前膜的活性部位结合,在动作电位到达时阻断钙离子的流入,从而阻碍乙酰胆碱的释放,产生肌无力等症状[3]。
, 百拇医药
此病临床表现为四肢远端出现明显的双侧对称性肌力减退、肌萎缩,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并常伴有肢体远端感觉减退。
辅助检查具有以下特点:①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结果均属正常范围。而免疫球蛋白(IgG)和免疫球蛋白24 h合成率均明显提高。本组病例IgG为87.3 mg/L,IgG 24 h合成率为24.1 mg/d,均高于正常水平。②肌电图多提示神经源性损伤,感觉、运动传导速度减慢或不能引出。
目前对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没有特异性。根据对本组患者的观察,我们认为对于中年以上的患者,以周围神经病变为主要表现,且一般状况在短期内明显恶化,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时,应考虑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可能。
对于可疑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而在起病前未发现原发癌肿的患者,要进行详尽的相关检查,以期发现原发癌肿,明确诊断。
特异性标记物的发现:国外研究表明,在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血清中,可能发现某种能与正常只存在于神经系统的抗原发生反应的抗体,如与SCLC有关的Hu抗体。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开展此项研究的相应报道[4]。
, 百拇医药
目前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标准为:①以周围神经病变为主要表现;②经检查发现体内存在恶性肿瘤;③腰穿检查未见癌肿细胞;④排除其他周围神经病变。具备以上4点,即可确诊为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
由于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往往直接损害神经元,所以治疗很难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目前的主要治疗措施是及时发现并治疗原发癌肿。在原发癌肿得到有效治疗后,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变可以逐步缓解。反之,即使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疗效亦不明显。应当引起重视的是,大剂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有可能使原发癌肿进一步扩散,应用尤当慎重。
参 考 文 献
1,彭维主编.临床综合征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20~522
2,Jerome B. Posner 10 nost commonly asked question about paraeoplastic syndromes. The Neurologist, 1997,3(6):355~359
3,Dalmau J O, Posner J B. Paraeoplastic syndromes affecting the nervous system. Semin Oncol,1997,24(3):318~328
4,Rees J. Paraeoplastic syndromes. Curr Opin Neurol,1998,11(6):633~637
收稿日期:2000-01-17, 百拇医药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000229 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是指由癌肿引起的非转移性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在病变部位并无癌细胞可见[1]。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感觉型和混合型神经病变。据有关临床统计,本病在肺癌患者中最为常见。我科自1987年9月至1999年6月收治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患者16例,本研究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诊断方法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患者16例,男性14人,女性2人。年龄最小32岁,最大78岁,平均58.4岁。病程最长6月,最短20 d。
临床症状:16例均主诉肢体无力,其中9例合并单侧肢体麻木,在这9例中有4例合并较明显的患侧肌肉萎缩。
, 百拇医药
原发癌肿:肺癌10例,结肠癌、前列腺癌各2例,胃癌、肝癌各1例。
辅助检查:16例患者均行腰穿脑脊液检查,结果见表1。16例患者均行肌电图检查,均表现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其中4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未引出,其余12例的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平均衰减36%。16例中12例患者合并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其中3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未引出,其余9例的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平均衰减33%。提示神经源性损害。
表1 脑脊液检查结果 检测指标
最低
最高
平均
正常值
压力/kPa
, 百拇医药
14.7
23.2
18.0
16~24
细胞数/×106 L-1
0
19
3
0~8
c(葡萄糖)/(mmol.L-1)
2.5
4.2
, 百拇医药
3.8
2.5~4.4
ρ(蛋白)/(mg.L-1)
110
300
215
150~450
c(氯化物)/(mmol.L-1)
121
130
124
, 百拇医药
119~129
ρ(IgG)/(mg.L-1)
28.4
359
87.3
10~40
IgG 24h合成率/(mg.d-1)
18.5
29.9
24.1
-15.6~8.0
, 百拇医药
肿瘤标记物检查:有6例患者进行了此项检查,结果血清癌胚抗原测定(CEA)均呈阳性结果,提示体内存在癌肿可能。
原发癌肿确诊手段:16例患者的原发癌肿均有影像学诊断支持,其中肺癌、前列腺癌及肝癌患者均经CT确诊,胃癌及结肠癌患者经胃镜及结肠镜确诊。其中6例同时有病理诊断支持。
诊断: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
治疗:确诊后均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如爱维治等)治疗,部分患者给予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未见症状明显改善。
2 讨论
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由自体免疫反应所引起。这种免疫反应可以阻滞癌变组织的生长,但同时也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2]。国外研究证实,电压依赖性钙通道(VGCC)蛋白既在胆碱能神经突触前膜表达,也在小细胞肺癌(SCLC)中表达。一些SCLC患者产生抗VGCC的免疫应答,出现抗VGCC抗体。这些抗体与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前膜的活性部位结合,在动作电位到达时阻断钙离子的流入,从而阻碍乙酰胆碱的释放,产生肌无力等症状[3]。
, 百拇医药
此病临床表现为四肢远端出现明显的双侧对称性肌力减退、肌萎缩,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并常伴有肢体远端感觉减退。
辅助检查具有以下特点:①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结果均属正常范围。而免疫球蛋白(IgG)和免疫球蛋白24 h合成率均明显提高。本组病例IgG为87.3 mg/L,IgG 24 h合成率为24.1 mg/d,均高于正常水平。②肌电图多提示神经源性损伤,感觉、运动传导速度减慢或不能引出。
目前对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没有特异性。根据对本组患者的观察,我们认为对于中年以上的患者,以周围神经病变为主要表现,且一般状况在短期内明显恶化,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时,应考虑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可能。
对于可疑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而在起病前未发现原发癌肿的患者,要进行详尽的相关检查,以期发现原发癌肿,明确诊断。
特异性标记物的发现:国外研究表明,在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血清中,可能发现某种能与正常只存在于神经系统的抗原发生反应的抗体,如与SCLC有关的Hu抗体。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开展此项研究的相应报道[4]。
, 百拇医药
目前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标准为:①以周围神经病变为主要表现;②经检查发现体内存在恶性肿瘤;③腰穿检查未见癌肿细胞;④排除其他周围神经病变。具备以上4点,即可确诊为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
由于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往往直接损害神经元,所以治疗很难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目前的主要治疗措施是及时发现并治疗原发癌肿。在原发癌肿得到有效治疗后,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变可以逐步缓解。反之,即使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疗效亦不明显。应当引起重视的是,大剂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有可能使原发癌肿进一步扩散,应用尤当慎重。
参 考 文 献
1,彭维主编.临床综合征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20~522
2,Jerome B. Posner 10 nost commonly asked question about paraeoplastic syndromes. The Neurologist, 1997,3(6):355~359
3,Dalmau J O, Posner J B. Paraeoplastic syndromes affecting the nervous system. Semin Oncol,1997,24(3):318~328
4,Rees J. Paraeoplastic syndromes. Curr Opin Neurol,1998,11(6):633~637
收稿日期:2000-01-1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