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药师》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500086
医药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探析
http://www.100md.com 《中国药师》 2000年第2期
     作者:梁毅 叶习勤 朱瑶瑾

    单位:中国药科大学商学院 南京 210038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难点;对策探讨▲

    中国药师000229 新药的研制与开发是一种高技术产业, 是一项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学科密集的巨大系统工程。在整个医学药学领域, 没有比新药的研制和开发更需要多方面知识, 更需要多学科和多层次技术共同协作配合来实现。

    我们将一项新产品或新工艺由概念(思路)的产生, 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产业化(商品化)生产, 到市场销售整个过程的一系列活动总称为技术创新, 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根据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 选择课题项目进行实验室研究, 研制出小试产品; 第二阶段: 在小试产品的基础上, 集中力量解决生产技术问题, 即进行开发研究, 这时重点考虑的问题有工艺、原料、环境、报批等, 即所谓的中试生产, 如果成功, 生产出小批量产品, 并可进行试销; 第三阶段: 产业化或商业化阶段, 将中试生产过程进一步放大, 直至达到满足产业化或商业化要求。据国外统计, 新药科研、中试、批量生产3个阶段的投资比例为1∶10∶100。目前, 我国新药的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工作, 大多数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来完成的, 这些单位研制出了小试产品, 进行了第一阶段工作后也就完成了任务, 在当前体制下它们不可能有、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去完成新产品的中试和产业化过程。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束缚和旧体制的影响, 再加上我国制药企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 进行新药中试的技术能力和投入都极其有限, 很多企业在拿到小试产品后, 无法进行中试, 被迫延宕甚至放弃。中试环节是联系新药创制和其产业化商业化的纽带, 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 这个纽带和桥梁只能而且必须设在企业的生产现场。在我国, 科研机构所进行的开发活动, 远离生产营业现场, 对中试生产和产品产业化过程的技术细节很少去考虑; 而生产企业由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又难以把握新产品技术核心内涵所在, 这样, 就使得许多高新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新药尤其是新生物制品, 由于缺乏中下游技术停留在第一阶段, 造成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效率低下, 企业和科研机构不得不又走以一起, 再一次进行“攻关”协作, 不仅浪费了时间、精力和资源, 也可能错过了新产品商业化的最佳时机。因而, 医药工商企业自身科技创新能力薄弱, 尤其是“中试阶段”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成为制约医药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瓶颈”。
, 百拇医药
    今年我国有望加入WTO, 医药行业将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 我国医药行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医药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不断开发出高新产品。科技成果特别是高科技成果转化而成的产品正是我们用来竞争的“拳头”产品, 只有这样, “第一生产力”才能成为真正的现实生产力, 我国医药行业才能跻身于世界, 才能有出路和发展。提高我国制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消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 就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为此, 我们提出如下举措:

    1 确立医药工商企业作为高新技术开发的主体地位。我国目前新药科研和开发的主体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这种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现代企业不仅要有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能力, 而且还必须具有开发有市场潜在需求(Needs)的种子型(Seeds)技术的能力, 即在市场有潜在需求的时候, 就能进行技术开发和积累, 尽量缩短与市场需求明显呈现出来时的研究开发的时间。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远离生产现场和客户相关的营业现场, 要进行符合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市场需要的极为细致的实用技术开发是十分困难的, 即使企业委托给有关科研机构的技术开发获得成功, 那么为了确切把握技术的核心问题, 也必须具有充分的技术力量, 决定这粒“种子”生死存亡, 培育这粒“种子”、使其成长壮大, 也只能是企业自己。纵观世界制药工业强国, 制药企业都是技术开发的主体。
, 百拇医药
    2 制药企业内部必须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如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技术创新组织机制和技术创新发展机制; 提高创新决策能力, 研究开发能力, 技术引进消化、设计、试验、生产和检测能力, 市场开拓竞争能力和人才资源开发和继续教育能力。

    3 注重引进技术的二次开发。我国制药企业中, 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 技术创新的能力相对薄弱, 过去搞的单纯移植和仿制, 现在越来越行不通了。因此, 在引进技术, 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 是这些企业技术革新的捷径。中小企业把“二次开发”作为技术创新的重点, 十分有利于加快企业的技术升级。模仿时不要照搬照套, 而是必须对模仿对象的缺点、工艺上的不足进行恰当的改进, 并通过实施切实符合需求的技术改良来提高新产品的附加值, 综合提高质量, 降低成本,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为最终赶上和超过“对手”打好基础。

    4 制药企业应努力加强中试基地的建设, 在这个问题上要舍得“投入”。我国医药工业比较发达的上海, 制药行业在科研、中试、批量生产三个环节的投资比例为1∶1.03∶10.55, 中试和批量生产环节的投资强度和国外相比很低, 成了产业化的“瓶颈”。因此, 制药企业要尽可能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 尽量为科技成果进入规模生产创造中试条件, 提供中试场所, 组织研究开发人员和有关生产人员联合科研机构共同组成中试力量集中攻关。即使在科研机构中诞生的中试技术, 也应向企业转移和扩散。
, 百拇医药
    5 国家通过宏观调控, 制定积极的产业和科技政策, 大力推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 也可鼓励企业通过资本运作, 打破行业、地区乃至所有制的限制, 实现产研联合和产学结合, 这种联合和结合不是简单的合作或协作, 而是融为一体, 成为一家, 这样可形成一批具有很强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新药研究开发中心, 使研究开发资源的配制合理和优化。

    6 企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主要取决于对人才的引进, 培养和使用的程度,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决定因素。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 鼓励优秀人才向企业流动。由于长期受封建传统和计划经济的影响, 我国对人才有以下习惯性的做法, 如果企业发现了“优秀人才”, 就“上调”到机关工作, 以示“褒奖”; 如高校培养“优秀人才”, 国家机关优先录用等等。如此种种做法和市场经济的要求背道而行, 应予以纠正, 必须引导和鼓励“优秀人才”到企业科研生产第一线去工作, 确保企业有足够的一流人才。当然, 企业也必须为这些“优秀人才”营造好的自身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条件、环境, 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和评价考核体系等。
, 百拇医药
    7 国家有关部门应针对医药行业高技术、高风险、资金密集等特点建立完善的信息市场和风险投资基金。我国医药行业, 由于信息失灵, 决策失误, 造成的盲目建设, 重复引进, 低水平重复问题相当普遍, 由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社会, 纵观一些医药大国对医药技术和经济情报信息工作投入大量人力、财力, 准确而及时的情报信息对技术创新起着先导作用。应尽快建立全方位的情报信息系统, 高度重视信息管理, 用科学手段进行情报信息的采集、分类和分析处理, 开展情报信息的有偿社会化服务, 实现情报信息资源共享, 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保证。风险投资是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问题。科研机构没有此项拨款和开支, 制药企业由于其自身利益也不可能承担, 因而, 国家为此应建立专门的风险投资基金, 由国家财政拨款或由行业协调有关骨干企业共同筹集, 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有力保障。

    众所周知, 加入WTO后, 医药行业将是受到最大负面影响的行业之一, 加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技术升级成为制药企业生死攸关的头等大事, 只要国家、企业和有识之士都能认识到这一点, 赶快行动起来, 就可能化“挑战”为“机遇”, 迎头赶上, 奋力拼搏, 为实现我国医药行业的腾飞而努力。■

    收稿日期:1999-05-24,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