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例肝血管瘤的CT分析
作者:李雪萍
单位:贵港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西贵港市 537100
关键词:CT扫描;肝血管瘤
华夏医学000257 肝血管瘤是最为常见的肝良性肿瘤,主要是与恶性肝肿瘤进行术前鉴别。现将本院1996~1999年证实为肝血管瘤的43例病例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43例病例中,男20例,女23例,年龄23~67岁,以35~50岁多见,平均47岁。以上病例经手术、血管造影或超声、临床、化验、随访等综合诊断证实。
1.2 方法 采用岛津CT机,层厚为10mm进行连续扫描,均采用平扫加增强扫描,必要时采用动态扫描。增强方式:采用60%泛影葡胺70ml快速静脉注入后立即扫描,对病变层面延迟5min、8min、10min、15min后再进行扫描。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2.1 平扫 43例患者中,单发者39例,多发者4例,病灶最小约2.0cm×2.0cm,最大约7.0cm×13.0cm,39例病灶密度低于正常肝质密度,多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晰;4例存在于脂肪肝内,表现为高密度影。31例病灶≤5.0cm,密度均匀;12例病灶>5.0cm,部分病灶内密度不均匀,中心部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区。
2.2 增强 快速静注造影剂扫描均可见病灶内边缘散在结节状或环形强化灶,并逐渐向中心部弥散,即呈“向心性强化”,同时病灶密度逐渐降低,最后完全充填并与肝质密度一致。平扫示病灶内的更低密度区延时扫描未见造影剂充填。
3 讨论
目前认为,肝血管瘤主要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为肝血管发育异常致血管海绵状扩张而形成[2]。患者多无症状,常于体检时发现,因而亦多见于成人,其危害性在于瘤体破裂出血。肝血管瘤的壁由胶质纤维及纤维细胞构成,瘤内含丰富血管腔隙;在较大的瘤体中心部可见机化的纤维瘢痕组织,或血栓形成,这是病灶中心部不强化的病理基础[3]。
, 百拇医药
对于典型的血管瘤,综合文献报道及笔者的经验可归结为:①平扫时肝实质内边缘清晰的低密度区;②增强扫描时病灶出现边缘高密度强化,并呈“向心性强化”;③延时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其中可见或无低密度不强化区域。在增强扫描时,必须做到李果珍教授所提出的二快一慢:快速注射造影剂,快速扫描,延长扫描时间[1]。这样才得到较具特征性的图象,提高诊断率;对于不典型表现或病灶始终无强化者则需结合其它手段及追踪复查。
我们诊断肝血管瘤,最主要的是将之与肝恶性肿瘤区分开来。首先,要与胆管细胞型肝癌鉴别:二者均有延迟强化,但胆管细胞型肝癌强化密度不高于同层肝质的强化度,且无血管瘤的边缘强化、向心发展的特点[4]。其次要与肝转移瘤鉴别:肝转移瘤可出现边缘环形强化,强化密度高,但它的强化环不向中心发展,且患者可找到原发灶。最后要与原发性肝癌鉴别:原发性肝癌与血管瘤平扫难以鉴别,但增强像原发性肝癌呈速升速降型强化,而血管瘤则呈向心性强化,延时扫描时肝癌灶密度低于同层肝质密度,更易鉴别。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李果珍主编.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王建华,王小林,颜志平主编.腹部介入放射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73
3,段承祥,吕桃珍,陶文照,等.肝血管瘤CT表现的病理基础.中华放射学杂志,1990,24:263
4,许达生,陈君禄,黄兆民主编.临床CT诊断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195
(收稿 1999-12-21), 百拇医药
单位:贵港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西贵港市 537100
关键词:CT扫描;肝血管瘤
华夏医学000257 肝血管瘤是最为常见的肝良性肿瘤,主要是与恶性肝肿瘤进行术前鉴别。现将本院1996~1999年证实为肝血管瘤的43例病例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43例病例中,男20例,女23例,年龄23~67岁,以35~50岁多见,平均47岁。以上病例经手术、血管造影或超声、临床、化验、随访等综合诊断证实。
1.2 方法 采用岛津CT机,层厚为10mm进行连续扫描,均采用平扫加增强扫描,必要时采用动态扫描。增强方式:采用60%泛影葡胺70ml快速静脉注入后立即扫描,对病变层面延迟5min、8min、10min、15min后再进行扫描。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2.1 平扫 43例患者中,单发者39例,多发者4例,病灶最小约2.0cm×2.0cm,最大约7.0cm×13.0cm,39例病灶密度低于正常肝质密度,多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晰;4例存在于脂肪肝内,表现为高密度影。31例病灶≤5.0cm,密度均匀;12例病灶>5.0cm,部分病灶内密度不均匀,中心部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区。
2.2 增强 快速静注造影剂扫描均可见病灶内边缘散在结节状或环形强化灶,并逐渐向中心部弥散,即呈“向心性强化”,同时病灶密度逐渐降低,最后完全充填并与肝质密度一致。平扫示病灶内的更低密度区延时扫描未见造影剂充填。
3 讨论
目前认为,肝血管瘤主要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为肝血管发育异常致血管海绵状扩张而形成[2]。患者多无症状,常于体检时发现,因而亦多见于成人,其危害性在于瘤体破裂出血。肝血管瘤的壁由胶质纤维及纤维细胞构成,瘤内含丰富血管腔隙;在较大的瘤体中心部可见机化的纤维瘢痕组织,或血栓形成,这是病灶中心部不强化的病理基础[3]。
, 百拇医药
对于典型的血管瘤,综合文献报道及笔者的经验可归结为:①平扫时肝实质内边缘清晰的低密度区;②增强扫描时病灶出现边缘高密度强化,并呈“向心性强化”;③延时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其中可见或无低密度不强化区域。在增强扫描时,必须做到李果珍教授所提出的二快一慢:快速注射造影剂,快速扫描,延长扫描时间[1]。这样才得到较具特征性的图象,提高诊断率;对于不典型表现或病灶始终无强化者则需结合其它手段及追踪复查。
我们诊断肝血管瘤,最主要的是将之与肝恶性肿瘤区分开来。首先,要与胆管细胞型肝癌鉴别:二者均有延迟强化,但胆管细胞型肝癌强化密度不高于同层肝质的强化度,且无血管瘤的边缘强化、向心发展的特点[4]。其次要与肝转移瘤鉴别:肝转移瘤可出现边缘环形强化,强化密度高,但它的强化环不向中心发展,且患者可找到原发灶。最后要与原发性肝癌鉴别:原发性肝癌与血管瘤平扫难以鉴别,但增强像原发性肝癌呈速升速降型强化,而血管瘤则呈向心性强化,延时扫描时肝癌灶密度低于同层肝质密度,更易鉴别。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李果珍主编.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王建华,王小林,颜志平主编.腹部介入放射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73
3,段承祥,吕桃珍,陶文照,等.肝血管瘤CT表现的病理基础.中华放射学杂志,1990,24:263
4,许达生,陈君禄,黄兆民主编.临床CT诊断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195
(收稿 1999-12-2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