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脊柱学会第十三届年会纪要
http://www.100md.com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1999年第9卷第1期 1999
北美脊柱学会第十三届年会纪要
郝定均
关键词:脊柱病 腰椎融合 椎间盘病变 影像学 创伤 肿瘤 脊柱侧弯
北美脊柱学会(North American Spine Society)第十三届年会于1998年10月28~31日在美国旧金山(San Francisco)召开。此次大会汇集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等三十一个国家的近两千名脊柱外科专家学者。大会报告论文55篇,分会交流88篇,展版(Poster)105篇。论文内容包括:腰椎融合、椎间盘病变、影像学、腰椎滑脱、骨质疏松、颈椎病、椎管狭窄、创伤、肿瘤、脊柱侧弯等方面,反映了世界脊柱外科的水平。本人在美学习期间有幸应邀参加了此次大会,现将大会内容简介如下。
, 百拇医药
1 腰椎融合
目前,腰椎后外侧融合自体髂骨移植术后不融合的发生率为5%~35%。因此,提高融合率及减少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本次大会的一个重点内容,在55篇大会报告的论文中25篇为有关腰椎融合的论文,包括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和并发症三方面。
1.1 腰椎融合的实验研究
Boden等(美国)应用一种cDNA基因编码的称为Lim矿化蛋白(LMP-1)的骨诱导蛋白进行了大白鼠腰椎融合的实验研究。认为LMP-1局部基因治疗可用于骨再生和脊柱融合〔此文获1998年优秀研究奖(AcroMed奖)〕。Bozic等(美国)用家兔实验,结果发现用羟基磷灰石和直流电刺激进行腰椎融合术与自体髂骨移植相比融合率相近,且实验组融合强度更大。Spiro(美国)和Matsumoto(日本)等应用重组人类生长鉴别因子-5(rhGDF-5),即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家族的一种亚型,置于矿化胶原蛋白基质中作为移植物进行了家兔腰椎融合的实验研究,他们认为rhGDF-5与矿化胶原蛋白基质合用,可作为一种有效的人类骨移植的替代物。Boden等(美国)采用一种陶瓷(氢氧化磷灰石-三钙磷酸)作为rhBMP-2的载体进行了恒河猴腰椎椎板减压及后外侧融合的实验研究,认为在非人类灵长类腰椎后外侧融合术中,这种陶瓷是一种可靠的载体。
, 百拇医药
1.2 腰椎融合的临床研究
应用由钛制成的椎体间植骨融合器(Cage)进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是近年腰椎融合的一个重要进展。Klara(美国)报告了21例用Cage内充自体髂骨进行腰椎椎间后路融合的病例,平均随访5年,所有病例融合成功,其中20例回归工作,18例疼痛缓解70%以上,未发生Cage移位等并发症。Zdeblick等(美国)报告在Cage中充以含有重组人类BMP-2的胶原蛋白海绵对11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进行了前路L5~S1椎间融合术。这是在人体应用rhBMP-2椎间融合的首例报告,随访至少1年,所有病例均获坚固融合,无并发症发生。Regan(美国)报告了36例应用Cage通过腹腔镜进行了前路L4~5椎间融合术,其中34例获得满意结果,1例因神经根刺激而取出Cage,另1例术后发生逆行射精并发症。
1.3 腰椎融合手术的并发症
, http://www.100md.com
Kostuik(美国)报告了127例60岁以上病例脊柱融合手术的并发症。手术涉及颈胸腰各段,并发症发生率为74%,并发症涉及血液、血管、呼吸、泌尿、神经、骨骼、胃肠、皮肤、感染以及心理等方面,其中37%的病人需要进一步外科手术处理,死亡率为1.1%。O′Dowd(英格兰)采用Cage通过开放手术或腹腔镜进行腰椎融合48例,平均随访15个月,因Cage移位、神经根刺激等并发症而需要进一步手术修正者达31%。作者认为,单纯椎间Cage进行腰椎融合是不够稳定的,应该同时行后路固定。Comey(美国)报告了47例用Cage腰椎融合病例,其中,前路腹腔镜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20%,包括术后椎间盘炎、腹膜后出血、神经根损伤等;后路开放手术组并发症为18.5%,包括神经根刺激、脊髓压迫、硬膜撕裂等。McAfee(美国)通过20例Cage手术失败原因的研究,认为主要原因是Cage置入不合适,包括椎间隙没有适当牵开、Cage置入太靠外侧、脑脊液漏等。
2 椎间盘病变
, 百拇医药 2.1 椎间盘病变的实验研究
Lonner(美国)等通过新西兰白兔椎间盘组织再生工程实验表明,间盘细胞可用于修补退变或突出间盘的缺损,这些细胞通过修补缺损而恢复脊柱功能单位的解剖生理关系。并认为转移生长因子-b(TGF-b)有益于刺激间盘细胞的生长,使细胞增殖并增加基质的产生。Saal(美国)等用一种新的可控温的管从纤维环后方经空心导针导入间盘进行电磁热疗。作者分别在人类尸体和活体猪进行了实验,认为将控温管定向导入纤维环后壁与髓核之间的4~8点的区域并用电磁热阻圈将纤维环温度升高摄氏10度是可行的,而且通过定位热疗可使纤维环紧张,同时使内层纤维环的神经末梢灭活,从而起到止痛效果。并通过36例慢性间盘源性疼痛病例的临床应用,有效率75%,认为该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慢性间盘性疼痛的方法。
2.2 椎间盘病变的临床研究
Derby(美国)等采用间盘内电热纤维环成型术治疗20例间盘源性疼痛病例,平均随访6个月,73%的病人获得满意疗效。Ray(美国)等应用一种新的间盘髓核假体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病变30例,所有病例疼痛缓解,术前存在的神经症状改善或消失。术后6~8周恢复工作。大多数病例保持或增加了间盘高度,并增加了腰椎括动范围。
, 百拇医药
3 影像学
Humphreys(美国)等通过54例颈椎间盘MRI诊断的前瞻性研究表明,MRI对颈椎间盘突出诊断的准确率为92.9%,而对诊断髓核是否脱出到后纵韧带之后的敏感度只有46%。认为MRI可用于确定颈椎间盘突出的节段及方位,但在判断髓核是否脱出到后纵韧带之后时应慎重。手术中看到或探到后纵韧带破裂是判断髓核是否脱出到后纵韧带之后的准确方法。
对MRI显示的间盘高密度影及腰椎间盘造影的临床意义的看法是有争议的。Lam(联合王国)等对腰椎间盘MRI高密度区、间盘造影与下腰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前瞻性研究。认为,下腰疼病人MRI显示间盘高密度影代表间盘内破裂,椎间盘造影可确定是否为间盘性疼痛,尤其是单节段间盘病变。Sandhu(美国)等通过对53例腰椎间盘造影和MRI的回顾性研究,认为MRI椎体终板信号的变化与间盘造影阳性征之间没有显著关系。Wood(美国)等前瞻性研究了胸椎间盘造影与临床结果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形态正常的间盘内注射造影剂时不会引起疼痛,间盘病变或有显著的许莫氏(Schmorl′s)结节时注射造影剂可引起张力性疼痛,认为椎间盘造影是一项有价值的诊断工具,因为它区别于MRI的根本之处在于可以鉴别影像与临床症状是否一致。而Carragee(美国)等对26例无下腰疼症状而有腰椎手术史或腰椎退变的病例,进行了腰椎间盘造影的前瞻性研究,假阳性发生率10%~75%,有情绪性或慢性疼痛而无腰疼体征的病例,间盘造影可导致自述腰疼症状,有些长达1年之久,因此作者认为,间盘造影对间盘性腰疼的诊断是不可靠的(此文获1998年AcroMed奖)。
, http://www.100md.com
4 腰椎滑脱
Cagli(美国)将人类尸体腰椎标本制成模拟脊柱前滑脱模型,然后对前路椎体间空心螺纹网架(Cage)固定与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在人类尸体模拟退变性腰椎滑脱是可能的,但很难制成滑脱1度以上的不稳定模型;在前路椎体间内固定后,再加椎弓根钉固定可增加很大的稳定性,而在椎弓根钉固定后,加前路椎体间内固定则其稳定性增加甚小;前路椎间Cage固定在生物力学上成功的关键是大小形状合适的Cage以及韧带的张力,而椎弓根钉固定在生物力学上的成功则主要取决于骨质的状态。Vogt(美国)等通过对788例65岁以上女性病例腰椎滑脱的发病率及滑脱与腰背疼的关系进行了回顾性研究,认为下腰椎前滑脱3mm或以上在老年女性相对常见,但与腰背功能无关;然而,腰椎后滑脱则与下腰疼及腰背功能有关。
5 骨质疏松
Sandhu(美国)等通过对570例平均年龄为60岁的成人脊柱侧弯与骨密度的关系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脊柱侧弯的程度和发病率均增加,而脊柱及髋部骨密度均下降;脊柱侧弯程度的增加与年龄的增加及脊柱骨密度的下降相一致。Kaneda(日本)报告了92例骨质疏松-创伤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前路减压及内固定治疗结果。认为前路减压和生物活性陶瓷椎体重建及Kaneda器械内固定对于骨质疏松-创伤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一理想的治疗方法;对伴有严重骨质疏松者则需要前后路联合手术稳定脊柱。
, 百拇医药
6 颈椎病
Schultz(美国)等报告了一组42例复杂型颈椎病同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融合率100%,近期并发症发生率44%,包括症状一过性加重(5%)、脑脊液漏(2%)、吞咽困难(15%)、声音嘶哑(17%)和取骨部位感染(5%)。除1例吞咽困难和1例喉上神经损伤外,均得到恢复。认为,同期前后路减压重建和器械固定是治疗复杂型颈椎病的一种可靠方法。Wang(美国)等对60例连续两个节段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单纯融合与融合固定两组对比性研究,平均随访2.7年,伴有症状的假关节发生率,钢板固定组为0%,非钢板固定组为25%,后者需要进一步手术获得骨性融合。作者认为,连续两节段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术应加钢板内固定以减少假关节发生率。
7 椎管狭窄
Rydevik(瑞典)等报告了124例腰椎管狭窄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平均随访7.1年,65%的病人获得满意疗效,可行走5km以上者,术前有4%,随访时有44%。Kleeman(美国)前瞻性研究了一种保留棘突和棘间韧带的“开窗式”改良椎板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54例。平均随访30个月,96%的患者获得满意疗效。在15例术前伴有退行性腰椎滑脱者中,13例无滑脱加重,2例滑脱增加而症状加重。认为,“开窗式”改良椎板减压术对不伴有椎弓狭部崩裂并滑脱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而有效的手术方法。
, 百拇医药
8 损伤
Mclain(美国)等报告了27例胸腰椎骨折合并多发损伤病例的急诊手术治疗结果。平均随访49个月,91%坚强融合,65%恢复工作,急性期死亡率为8%。认为,胸腰椎骨折合并多发损伤病例在神经症状恶化、胸腹部创伤或骨折不稳定有延误治疗的危险时,急诊手术内固定是安全和适当的。
Lee(美国)等应用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神经生长因于(NG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治疗实验性脊髓损伤。结果,持续脊髓内注射bFGF、IL-4或CNTF能显著减小损伤区,保留了部分脊髓损伤组织。认为,bFGF和IL-4将来有可能在临床用于治疗脊髓损伤。Tanaka(日本)等通过对受压的脊髓减压手术后远期形态和组织学变化的实验研究,发现损伤区MRI T1像在减压后1~2周增强,6周以后信号增强就很小了。认为,脊髓压迫比率和运动神经元的数量之间没有关系,而所压迫脊髓的部位与运动神经元的数量之间有关。
, http://www.100md.com
9 肿瘤
Wise(美国)等报告了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癌80例,随访至少1年或到死亡,因并发症死亡者13.8%,术后平均存活时间为15.9个月。York(美国)等报告了前路椎体切除、甲基丙铣酸树酯重建、前路钢板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转移癌176例,随访3个月至5年,其中176例没有发生移位或器械相关的并发症。作者认为,前路椎体切除后甲基丙铣酸树酯重建是一安全的方法。
10 脊柱侧凸
Polly(美国)等用聚乙烯所制的脊柱模型进行力学试验表明,增加矫形棒的直径可使脊柱结构刚度(stiffness)增加3%~35%,而将钩的数量由8个增加到12个,其结构刚度增加45%~70%,因而,认为应用易弯性棒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弯时,增加钩的数量可显著增加脊柱的结构刚度。Hellman(美国)等对88例特发性脊柱侧弯采用坚强棒系统(rigid rod system)和半坚强棒系统(semi-rigid rod system)两种前路矫形器械进行了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两器械的最初矫正度接近,半坚强棒固定组在矫正度的丢失、继发后凸畸形、器械失败及假关节发生率方面均高于坚强棒固定组。认为,应用坚强器械系统前路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弯更具优越性。
作者单位:郝定均 陕西省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脊柱中心 710054
收稿日期:1998-11-28, 百拇医药
北美脊柱学会第十三届年会纪要
郝定均
关键词:脊柱病 腰椎融合 椎间盘病变 影像学 创伤 肿瘤 脊柱侧弯
北美脊柱学会(North American Spine Society)第十三届年会于1998年10月28~31日在美国旧金山(San Francisco)召开。此次大会汇集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等三十一个国家的近两千名脊柱外科专家学者。大会报告论文55篇,分会交流88篇,展版(Poster)105篇。论文内容包括:腰椎融合、椎间盘病变、影像学、腰椎滑脱、骨质疏松、颈椎病、椎管狭窄、创伤、肿瘤、脊柱侧弯等方面,反映了世界脊柱外科的水平。本人在美学习期间有幸应邀参加了此次大会,现将大会内容简介如下。
, 百拇医药
1 腰椎融合
目前,腰椎后外侧融合自体髂骨移植术后不融合的发生率为5%~35%。因此,提高融合率及减少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本次大会的一个重点内容,在55篇大会报告的论文中25篇为有关腰椎融合的论文,包括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和并发症三方面。
1.1 腰椎融合的实验研究
Boden等(美国)应用一种cDNA基因编码的称为Lim矿化蛋白(LMP-1)的骨诱导蛋白进行了大白鼠腰椎融合的实验研究。认为LMP-1局部基因治疗可用于骨再生和脊柱融合〔此文获1998年优秀研究奖(AcroMed奖)〕。Bozic等(美国)用家兔实验,结果发现用羟基磷灰石和直流电刺激进行腰椎融合术与自体髂骨移植相比融合率相近,且实验组融合强度更大。Spiro(美国)和Matsumoto(日本)等应用重组人类生长鉴别因子-5(rhGDF-5),即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家族的一种亚型,置于矿化胶原蛋白基质中作为移植物进行了家兔腰椎融合的实验研究,他们认为rhGDF-5与矿化胶原蛋白基质合用,可作为一种有效的人类骨移植的替代物。Boden等(美国)采用一种陶瓷(氢氧化磷灰石-三钙磷酸)作为rhBMP-2的载体进行了恒河猴腰椎椎板减压及后外侧融合的实验研究,认为在非人类灵长类腰椎后外侧融合术中,这种陶瓷是一种可靠的载体。
, 百拇医药
1.2 腰椎融合的临床研究
应用由钛制成的椎体间植骨融合器(Cage)进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是近年腰椎融合的一个重要进展。Klara(美国)报告了21例用Cage内充自体髂骨进行腰椎椎间后路融合的病例,平均随访5年,所有病例融合成功,其中20例回归工作,18例疼痛缓解70%以上,未发生Cage移位等并发症。Zdeblick等(美国)报告在Cage中充以含有重组人类BMP-2的胶原蛋白海绵对11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进行了前路L5~S1椎间融合术。这是在人体应用rhBMP-2椎间融合的首例报告,随访至少1年,所有病例均获坚固融合,无并发症发生。Regan(美国)报告了36例应用Cage通过腹腔镜进行了前路L4~5椎间融合术,其中34例获得满意结果,1例因神经根刺激而取出Cage,另1例术后发生逆行射精并发症。
1.3 腰椎融合手术的并发症
, http://www.100md.com
Kostuik(美国)报告了127例60岁以上病例脊柱融合手术的并发症。手术涉及颈胸腰各段,并发症发生率为74%,并发症涉及血液、血管、呼吸、泌尿、神经、骨骼、胃肠、皮肤、感染以及心理等方面,其中37%的病人需要进一步外科手术处理,死亡率为1.1%。O′Dowd(英格兰)采用Cage通过开放手术或腹腔镜进行腰椎融合48例,平均随访15个月,因Cage移位、神经根刺激等并发症而需要进一步手术修正者达31%。作者认为,单纯椎间Cage进行腰椎融合是不够稳定的,应该同时行后路固定。Comey(美国)报告了47例用Cage腰椎融合病例,其中,前路腹腔镜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20%,包括术后椎间盘炎、腹膜后出血、神经根损伤等;后路开放手术组并发症为18.5%,包括神经根刺激、脊髓压迫、硬膜撕裂等。McAfee(美国)通过20例Cage手术失败原因的研究,认为主要原因是Cage置入不合适,包括椎间隙没有适当牵开、Cage置入太靠外侧、脑脊液漏等。
2 椎间盘病变
, 百拇医药 2.1 椎间盘病变的实验研究
Lonner(美国)等通过新西兰白兔椎间盘组织再生工程实验表明,间盘细胞可用于修补退变或突出间盘的缺损,这些细胞通过修补缺损而恢复脊柱功能单位的解剖生理关系。并认为转移生长因子-b(TGF-b)有益于刺激间盘细胞的生长,使细胞增殖并增加基质的产生。Saal(美国)等用一种新的可控温的管从纤维环后方经空心导针导入间盘进行电磁热疗。作者分别在人类尸体和活体猪进行了实验,认为将控温管定向导入纤维环后壁与髓核之间的4~8点的区域并用电磁热阻圈将纤维环温度升高摄氏10度是可行的,而且通过定位热疗可使纤维环紧张,同时使内层纤维环的神经末梢灭活,从而起到止痛效果。并通过36例慢性间盘源性疼痛病例的临床应用,有效率75%,认为该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慢性间盘性疼痛的方法。
2.2 椎间盘病变的临床研究
Derby(美国)等采用间盘内电热纤维环成型术治疗20例间盘源性疼痛病例,平均随访6个月,73%的病人获得满意疗效。Ray(美国)等应用一种新的间盘髓核假体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病变30例,所有病例疼痛缓解,术前存在的神经症状改善或消失。术后6~8周恢复工作。大多数病例保持或增加了间盘高度,并增加了腰椎括动范围。
, 百拇医药
3 影像学
Humphreys(美国)等通过54例颈椎间盘MRI诊断的前瞻性研究表明,MRI对颈椎间盘突出诊断的准确率为92.9%,而对诊断髓核是否脱出到后纵韧带之后的敏感度只有46%。认为MRI可用于确定颈椎间盘突出的节段及方位,但在判断髓核是否脱出到后纵韧带之后时应慎重。手术中看到或探到后纵韧带破裂是判断髓核是否脱出到后纵韧带之后的准确方法。
对MRI显示的间盘高密度影及腰椎间盘造影的临床意义的看法是有争议的。Lam(联合王国)等对腰椎间盘MRI高密度区、间盘造影与下腰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前瞻性研究。认为,下腰疼病人MRI显示间盘高密度影代表间盘内破裂,椎间盘造影可确定是否为间盘性疼痛,尤其是单节段间盘病变。Sandhu(美国)等通过对53例腰椎间盘造影和MRI的回顾性研究,认为MRI椎体终板信号的变化与间盘造影阳性征之间没有显著关系。Wood(美国)等前瞻性研究了胸椎间盘造影与临床结果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形态正常的间盘内注射造影剂时不会引起疼痛,间盘病变或有显著的许莫氏(Schmorl′s)结节时注射造影剂可引起张力性疼痛,认为椎间盘造影是一项有价值的诊断工具,因为它区别于MRI的根本之处在于可以鉴别影像与临床症状是否一致。而Carragee(美国)等对26例无下腰疼症状而有腰椎手术史或腰椎退变的病例,进行了腰椎间盘造影的前瞻性研究,假阳性发生率10%~75%,有情绪性或慢性疼痛而无腰疼体征的病例,间盘造影可导致自述腰疼症状,有些长达1年之久,因此作者认为,间盘造影对间盘性腰疼的诊断是不可靠的(此文获1998年AcroMed奖)。
, http://www.100md.com
4 腰椎滑脱
Cagli(美国)将人类尸体腰椎标本制成模拟脊柱前滑脱模型,然后对前路椎体间空心螺纹网架(Cage)固定与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在人类尸体模拟退变性腰椎滑脱是可能的,但很难制成滑脱1度以上的不稳定模型;在前路椎体间内固定后,再加椎弓根钉固定可增加很大的稳定性,而在椎弓根钉固定后,加前路椎体间内固定则其稳定性增加甚小;前路椎间Cage固定在生物力学上成功的关键是大小形状合适的Cage以及韧带的张力,而椎弓根钉固定在生物力学上的成功则主要取决于骨质的状态。Vogt(美国)等通过对788例65岁以上女性病例腰椎滑脱的发病率及滑脱与腰背疼的关系进行了回顾性研究,认为下腰椎前滑脱3mm或以上在老年女性相对常见,但与腰背功能无关;然而,腰椎后滑脱则与下腰疼及腰背功能有关。
5 骨质疏松
Sandhu(美国)等通过对570例平均年龄为60岁的成人脊柱侧弯与骨密度的关系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脊柱侧弯的程度和发病率均增加,而脊柱及髋部骨密度均下降;脊柱侧弯程度的增加与年龄的增加及脊柱骨密度的下降相一致。Kaneda(日本)报告了92例骨质疏松-创伤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前路减压及内固定治疗结果。认为前路减压和生物活性陶瓷椎体重建及Kaneda器械内固定对于骨质疏松-创伤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一理想的治疗方法;对伴有严重骨质疏松者则需要前后路联合手术稳定脊柱。
, 百拇医药
6 颈椎病
Schultz(美国)等报告了一组42例复杂型颈椎病同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融合率100%,近期并发症发生率44%,包括症状一过性加重(5%)、脑脊液漏(2%)、吞咽困难(15%)、声音嘶哑(17%)和取骨部位感染(5%)。除1例吞咽困难和1例喉上神经损伤外,均得到恢复。认为,同期前后路减压重建和器械固定是治疗复杂型颈椎病的一种可靠方法。Wang(美国)等对60例连续两个节段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单纯融合与融合固定两组对比性研究,平均随访2.7年,伴有症状的假关节发生率,钢板固定组为0%,非钢板固定组为25%,后者需要进一步手术获得骨性融合。作者认为,连续两节段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术应加钢板内固定以减少假关节发生率。
7 椎管狭窄
Rydevik(瑞典)等报告了124例腰椎管狭窄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平均随访7.1年,65%的病人获得满意疗效,可行走5km以上者,术前有4%,随访时有44%。Kleeman(美国)前瞻性研究了一种保留棘突和棘间韧带的“开窗式”改良椎板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54例。平均随访30个月,96%的患者获得满意疗效。在15例术前伴有退行性腰椎滑脱者中,13例无滑脱加重,2例滑脱增加而症状加重。认为,“开窗式”改良椎板减压术对不伴有椎弓狭部崩裂并滑脱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而有效的手术方法。
, 百拇医药
8 损伤
Mclain(美国)等报告了27例胸腰椎骨折合并多发损伤病例的急诊手术治疗结果。平均随访49个月,91%坚强融合,65%恢复工作,急性期死亡率为8%。认为,胸腰椎骨折合并多发损伤病例在神经症状恶化、胸腹部创伤或骨折不稳定有延误治疗的危险时,急诊手术内固定是安全和适当的。
Lee(美国)等应用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神经生长因于(NG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治疗实验性脊髓损伤。结果,持续脊髓内注射bFGF、IL-4或CNTF能显著减小损伤区,保留了部分脊髓损伤组织。认为,bFGF和IL-4将来有可能在临床用于治疗脊髓损伤。Tanaka(日本)等通过对受压的脊髓减压手术后远期形态和组织学变化的实验研究,发现损伤区MRI T1像在减压后1~2周增强,6周以后信号增强就很小了。认为,脊髓压迫比率和运动神经元的数量之间没有关系,而所压迫脊髓的部位与运动神经元的数量之间有关。
, http://www.100md.com
9 肿瘤
Wise(美国)等报告了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癌80例,随访至少1年或到死亡,因并发症死亡者13.8%,术后平均存活时间为15.9个月。York(美国)等报告了前路椎体切除、甲基丙铣酸树酯重建、前路钢板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转移癌176例,随访3个月至5年,其中176例没有发生移位或器械相关的并发症。作者认为,前路椎体切除后甲基丙铣酸树酯重建是一安全的方法。
10 脊柱侧凸
Polly(美国)等用聚乙烯所制的脊柱模型进行力学试验表明,增加矫形棒的直径可使脊柱结构刚度(stiffness)增加3%~35%,而将钩的数量由8个增加到12个,其结构刚度增加45%~70%,因而,认为应用易弯性棒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弯时,增加钩的数量可显著增加脊柱的结构刚度。Hellman(美国)等对88例特发性脊柱侧弯采用坚强棒系统(rigid rod system)和半坚强棒系统(semi-rigid rod system)两种前路矫形器械进行了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两器械的最初矫正度接近,半坚强棒固定组在矫正度的丢失、继发后凸畸形、器械失败及假关节发生率方面均高于坚强棒固定组。认为,应用坚强器械系统前路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弯更具优越性。
作者单位:郝定均 陕西省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脊柱中心 710054
收稿日期:1998-11-2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