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505170
加特纳氏菌致尿道感染1例
http://www.100md.com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00年第2期
     作者:王正元 高公民 杨俊

    单位:王正元(解放军第一医院,甘肃 兰州 730030);高公民(解放军第一医院,甘肃 兰州 730030);杨俊(解放军第一医院,甘肃 兰州 730030)

    关键词:微生物学诊断;加特纳氏菌;尿道炎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000257 中图分类号:R 446.5 文献标识码:D

    我院门诊曾收治1例尿道炎患者、经分泌物涂片检查及培养,检出加特纳氏菌,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32岁。主诉,尿痛,尿道口灼痛,并有脓性分泌物而来院就医,临床诊断为“急性尿道炎”,取尿道口分泌物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检出革兰氏阴性单个或成双排列的短杆菌。

    细菌鉴定:尿道口分泌物接种兔血琼脂平板,羊血琼脂平板,麦康凯平板,经37℃ 24 h培养,菌落小如针尖样,48 h观察菌落直径约为0.5 mm大小,边缘光滑整齐,稍突起,灰白色菌落,兔血平板菌落周围有溶血环,羊血平板不溶血,麦康凯平板上不生长。

    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麦芽糖、水解马尿酸。氧化酶试验,触酶试验,鸟氨酸、精氨酸、七叶苷、尿酶、靛基质、甲基红、VP、枸橼酸盐,硫化氢均为阴性。分泌物加入10%KOH出现鱼腥臭味。依据细菌形态、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符合加特纳氏菌属。

    药敏试验:采用K-B法,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多粘菌素B、菌必治均较敏感。复方新诺明、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头孢氨苄为耐药。

    讨论:加特纳氏菌最初Garder和Duker(1955年)将此菌置于嗜血菌属,此后发现它生长却不需要X和V因子,于是Zinneman与Turner(1963年)建议归入棒状菌属,但经电镜观察,分子水平的组成分析认为它更似G-菌,故1980年Greenwood建议划为一新菌属,只有阴道加特纳氏菌1个菌种。加特纳氏菌是一种多形态短杆菌,大小(1.5~2.5)×0.5 μm。该菌引起的感染全世界分布甚广,但在我区感染发病却较为少见。该菌除能引起阴道炎、尿道炎、子宫颈炎外,还可引起早产、产后败血症和脓毒血症等。

    目前认为该菌为性传播有关的病原菌,应引起各医院皮肤科、妇产科、泌尿科及检验科医师的极大重视;夫妻或性伙伴一旦检出,另一方应同时治疗,否则复发率高,且易引起广泛的传播;由于该菌的感染发病率高,在患者分泌物涂片检查中应注意与其它性病的鉴别,在排除其它性病的感染后,应重视检测加特纳氏菌的分离培养。

    作者简介:王正元(1950—)男,副主任技师

    收稿日期:1999-09-0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