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参数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作者:丁兴宇 邢孔庚 李琼才 苏洋
单位:丁兴宇(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 三亚572000);邢孔庚(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 三亚572000);李琼才(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 三亚572000);苏洋(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 三亚572000)
关键词:
数理医药学杂志000337
中图分类号:R 9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337(2000)03-0248-02
临床上对患者作出明确诊断,确定使用药物很重要。药物动力学的半衰期()、血浆蛋白结合率(pb%)和解离指数(pka)等三个参数对医师用药具有指导意义,现分述如下。
, 百拇医药
1 半衰期()[1]
半衰期又称半寿期、残半期,是药物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参数。常分为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一般无特殊说明,药物的半衰期均指消除半衰期。是指血浆中药物的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多数药物都是按一级动力学方程消除,从用药后任何时间算起,在原有药物浓度的基础上,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对于一具体药物来说都是固定的常数,它与血药浓度高低没有关系。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各种药物的有较大的差异,不同个体之间,由于生理或病理情况各异,因此医药人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见表1[2]。
, 百拇医药
表1 药物与体内排泄量及蓄积量的关系 经过
药物的排泄量
累加排泄*(或蓄积**)量
1
50%[100%×]
50%
2
25%[100%×()2]
, http://www.100md.com
75%[(50+100)×]
3
12.5%[100%×()3]
87.5%[(75+100)×]
4
6.25%[100%×()4]
93.8%[(87.5+100)×]
, 百拇医药
5
3.13%[100%×()5]
96.9%[(93.8+100)×]
6
1.57%[100%×()6]
98.5%[(96.9+100)×]
, 百拇医药 7
0.79%[100%×()7]
99.3%[(98.5+100)×]
注:* 一次给药后的排泄量的累加;** 为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后的蓄积量
根据上述关系:①若连续恒速滴注给药或按的间隔时间恒量给药,则需经过4~5个才能基本上达到平衡的血浆药物浓度;若一次给药则需经过4~5个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95%左右。如果按公式准确计算,则要经过3.32个才能相当于稳态血药浓度的90%;要经过6.64个才能相当于稳态血药浓度的99%。因此,可用预计连续给药后到达平衡时血浆药物浓度的增值时间及停药后药物从体内完全消除的时间。这样有两个方面:a)增加用药量则只能增加血药浓度,而不能加速达到增值的时间。b)单位时间内用药量不变,只缩短给药时隔时间,又能减少血浆药物浓度的波动范围,也不影响增值和达增值的时间。如反复给药的间隔时间为1个,首次剂量加倍,则可迅速到达增值。首次剂量加位仍因该药的给药间隔和相等。反之,若这两者不相等,则不宜采用“首次加倍”。首次加倍的药物有抗生素,如土霉素、利福平和差不多所有的磺胺类药物。过短或过长的药物,如利尿剂、助消化药、驱肠虫药等,肝肾功能不全,不宜首剂加倍,但亦有提出抗生素首剂加倍的质疑。为此,临床应用时应视实际情况而定。②根据长短,拟订给药方案。③短或很短的药物,要维持治疗水平,对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应特别小心,为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最好静脉滴注。对治疗指数高的药物给药次数少些,但给药间隔愈长,所需剂量也愈大。如青霉素给药间隔为4~6h,比长的多,这是由于给药量大,它所达到的血药浓度已大大地超过对大多数的最小抑制浓度。短到中等的药物,对治疗指数高的药物,需每1~3个给药一次;对治疗指数低的药物,每个给药1~2次,以减少给药间隔的血药浓度波动,甚至需要静脉滴注。长的药物,则希望每个给药一次。至于t1/2很长的药物是以每天给药一次较为方便。如希望很快出现治疗作用,就要使用负荷剂量,还应注意病人肝肾功能和t1/2有无变化。肝肾功能不全者,药物的要相应延长,易造成体内累积,出现 毒副作用。因此,药物改变程度可作为病人的给药方案调整的主要依据。
, http://www.100md.com
2 血浆蛋白结合率(pb%)[3]
pb%是所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百分数。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可写成如下可逆方程:药物+蛋白质药物-蛋白质复合质。其结合型的特点是:①不易透过生物膜,尤其是不能透过血脑屏障、胎盘屏障;②不能从血管系统向机体各组织扩散达到药理作用的部位或受体;③暂时的失去药理作用;④不能在肝脏进行生物转化;⑤不能由肾脏排泄。
当游离药物因消除而家度降低时,结合药物可迅速游离出来,使血浆与作用部位的游离药物浓度保持相对恒定关系。这种结合型可以看成是一种贮存形式。当药物几乎不与蛋白质结合时,全部药量的93%能向血管外组织分布;当血浆中有84%与蛋白质结合时,则药物总量约有2/3向组织转运;有90%以上结合时,只有不到一半的药物能向组织转运。
结合率高的药物可把结合率低的药物置换出来,这对被置换药物的血药浓度与疗效均有增加,毒性也随着增加。如抗凝血药华法令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达98%,只有2%呈游离型存在,即可达满意疗效。如合用水杨酸盐、保泰松等与血浆蛋白结合力强的药物时,就会使原结合药物被置换出来是游离型,被置换出来的药物如果只占结合部分的2%,则会使抗凝效果增加一倍,而临床上可引起出血的危险。
, http://www.100md.com
3 解离指数(pka)[4,5]
pka是酸的解离常数(ka)的负对数值,即pka=-logka。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缓冲方程式可导出下列方程式:
其中,Cm为非离子型药物浓度,Ci为离子型药物浓度。
药物大多数属于弱酸性或弱碱性的,在体内大部分以解离型和非解离型混合存在。一般地说,酸性药物在酸性条件下,碱性药物在碱性条件下,解离度小,易于通过细胞膜而吸收不易排泄,这些概念对医药人员在解释许多临床事实方面是很重要的。如醋酸这样的弱酸(pka=3)容易在胃内吸收,因为它在胃的环境中,非解离型的多,象硅宁的弱碱(pka=8.4)在胃的酸性环境中,解离型的极多,故不易吸收,需要在碱性的肠道才能吸收。
, http://www.100md.com
另外还可根据药物pka值及体内某部位的pH值,可算出非解离型和解离型各占多少比例,从中知道药物在体内不同部位的吸收情况。极弱的酸性或极弱的碱性药物在机体生理性pH值范围内,基本上是非解离型的,其扩散较快,pH值变化对其影响不大。强酸强碱性药物在生理性pH值范围内,基本上是解离型的,其扩散困难,pH值变化对其也影响不大。一般地说,pka=3~7.5的酸性药物以及pka=7~11的碱性药物易受生理性pH值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秋潮编著.实用临床新药手册.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1,387.
2,陈新谦,金有豫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9.
3,陈秋潮编著.实用临床新药手册.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1,386.
4,竺心影主编.药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
5,佟承书.影响药物在乳汁排泄的有关因素.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4,10(1):9.
收稿日期:1999-11-24, http://www.100md.com
单位:丁兴宇(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 三亚572000);邢孔庚(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 三亚572000);李琼才(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 三亚572000);苏洋(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 三亚572000)
关键词:
数理医药学杂志000337
中图分类号:R 9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337(2000)03-0248-02
临床上对患者作出明确诊断,确定使用药物很重要。药物动力学的半衰期()、血浆蛋白结合率(pb%)和解离指数(pka)等三个参数对医师用药具有指导意义,现分述如下。
, 百拇医药
1 半衰期()[1]
半衰期又称半寿期、残半期,是药物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参数。常分为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一般无特殊说明,药物的半衰期均指消除半衰期。是指血浆中药物的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多数药物都是按一级动力学方程消除,从用药后任何时间算起,在原有药物浓度的基础上,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对于一具体药物来说都是固定的常数,它与血药浓度高低没有关系。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各种药物的有较大的差异,不同个体之间,由于生理或病理情况各异,因此医药人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见表1[2]。
, 百拇医药
表1 药物与体内排泄量及蓄积量的关系 经过
药物的排泄量
累加排泄*(或蓄积**)量
1
50%[100%×]
50%
2
25%[100%×()2]
, http://www.100md.com
75%[(50+100)×]
3
12.5%[100%×()3]
87.5%[(75+100)×]
4
6.25%[100%×()4]
93.8%[(87.5+100)×]
, 百拇医药
5
3.13%[100%×()5]
96.9%[(93.8+100)×]
6
1.57%[100%×()6]
98.5%[(96.9+100)×]
, 百拇医药 7
0.79%[100%×()7]
99.3%[(98.5+100)×]
注:* 一次给药后的排泄量的累加;** 为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后的蓄积量
根据上述关系:①若连续恒速滴注给药或按的间隔时间恒量给药,则需经过4~5个才能基本上达到平衡的血浆药物浓度;若一次给药则需经过4~5个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95%左右。如果按公式准确计算,则要经过3.32个才能相当于稳态血药浓度的90%;要经过6.64个才能相当于稳态血药浓度的99%。因此,可用预计连续给药后到达平衡时血浆药物浓度的增值时间及停药后药物从体内完全消除的时间。这样有两个方面:a)增加用药量则只能增加血药浓度,而不能加速达到增值的时间。b)单位时间内用药量不变,只缩短给药时隔时间,又能减少血浆药物浓度的波动范围,也不影响增值和达增值的时间。如反复给药的间隔时间为1个,首次剂量加倍,则可迅速到达增值。首次剂量加位仍因该药的给药间隔和相等。反之,若这两者不相等,则不宜采用“首次加倍”。首次加倍的药物有抗生素,如土霉素、利福平和差不多所有的磺胺类药物。过短或过长的药物,如利尿剂、助消化药、驱肠虫药等,肝肾功能不全,不宜首剂加倍,但亦有提出抗生素首剂加倍的质疑。为此,临床应用时应视实际情况而定。②根据长短,拟订给药方案。③短或很短的药物,要维持治疗水平,对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应特别小心,为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最好静脉滴注。对治疗指数高的药物给药次数少些,但给药间隔愈长,所需剂量也愈大。如青霉素给药间隔为4~6h,比长的多,这是由于给药量大,它所达到的血药浓度已大大地超过对大多数的最小抑制浓度。短到中等的药物,对治疗指数高的药物,需每1~3个给药一次;对治疗指数低的药物,每个给药1~2次,以减少给药间隔的血药浓度波动,甚至需要静脉滴注。长的药物,则希望每个给药一次。至于t1/2很长的药物是以每天给药一次较为方便。如希望很快出现治疗作用,就要使用负荷剂量,还应注意病人肝肾功能和t1/2有无变化。肝肾功能不全者,药物的要相应延长,易造成体内累积,出现 毒副作用。因此,药物改变程度可作为病人的给药方案调整的主要依据。
, http://www.100md.com
2 血浆蛋白结合率(pb%)[3]
pb%是所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百分数。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可写成如下可逆方程:药物+蛋白质药物-蛋白质复合质。其结合型的特点是:①不易透过生物膜,尤其是不能透过血脑屏障、胎盘屏障;②不能从血管系统向机体各组织扩散达到药理作用的部位或受体;③暂时的失去药理作用;④不能在肝脏进行生物转化;⑤不能由肾脏排泄。
当游离药物因消除而家度降低时,结合药物可迅速游离出来,使血浆与作用部位的游离药物浓度保持相对恒定关系。这种结合型可以看成是一种贮存形式。当药物几乎不与蛋白质结合时,全部药量的93%能向血管外组织分布;当血浆中有84%与蛋白质结合时,则药物总量约有2/3向组织转运;有90%以上结合时,只有不到一半的药物能向组织转运。
结合率高的药物可把结合率低的药物置换出来,这对被置换药物的血药浓度与疗效均有增加,毒性也随着增加。如抗凝血药华法令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达98%,只有2%呈游离型存在,即可达满意疗效。如合用水杨酸盐、保泰松等与血浆蛋白结合力强的药物时,就会使原结合药物被置换出来是游离型,被置换出来的药物如果只占结合部分的2%,则会使抗凝效果增加一倍,而临床上可引起出血的危险。
, http://www.100md.com
3 解离指数(pka)[4,5]
pka是酸的解离常数(ka)的负对数值,即pka=-logka。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缓冲方程式可导出下列方程式:
其中,Cm为非离子型药物浓度,Ci为离子型药物浓度。
药物大多数属于弱酸性或弱碱性的,在体内大部分以解离型和非解离型混合存在。一般地说,酸性药物在酸性条件下,碱性药物在碱性条件下,解离度小,易于通过细胞膜而吸收不易排泄,这些概念对医药人员在解释许多临床事实方面是很重要的。如醋酸这样的弱酸(pka=3)容易在胃内吸收,因为它在胃的环境中,非解离型的多,象硅宁的弱碱(pka=8.4)在胃的酸性环境中,解离型的极多,故不易吸收,需要在碱性的肠道才能吸收。
, http://www.100md.com
另外还可根据药物pka值及体内某部位的pH值,可算出非解离型和解离型各占多少比例,从中知道药物在体内不同部位的吸收情况。极弱的酸性或极弱的碱性药物在机体生理性pH值范围内,基本上是非解离型的,其扩散较快,pH值变化对其影响不大。强酸强碱性药物在生理性pH值范围内,基本上是解离型的,其扩散困难,pH值变化对其也影响不大。一般地说,pka=3~7.5的酸性药物以及pka=7~11的碱性药物易受生理性pH值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秋潮编著.实用临床新药手册.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1,387.
2,陈新谦,金有豫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9.
3,陈秋潮编著.实用临床新药手册.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1,386.
4,竺心影主编.药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
5,佟承书.影响药物在乳汁排泄的有关因素.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4,10(1):9.
收稿日期:1999-11-24,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