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320781
我国成功应用基因剔除技术
http://www.100md.com 2000年4月7日 健康报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动物模型

    一只只看似普通的灰色小鼠,意义却非同寻常。因为它们是我国科学家历经1年多时间首次成功应用基因剔除技术培育出的产物,我国科学家也因此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由于遗传原因引起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动物模型,为人类进一步研究遗传性疾病提供了理想参照物。

    1997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胡赓熙博士率领的研究小组开始研究小鼠基因剔除技术,目标“锁定”在一个肝素合成酶基因。

    在攻克基因染色体DNA克隆、细胞株构建等一道道难关后,去年4月28日,他们利用肝素合成酶基因剔除后的细胞培育出第一个完整的小鼠。之后,这类小鼠重复获得。这些小鼠在出生时因肺部发育迟缓,显示出一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症。至此,小鼠基因剔除系统得以建立。去年底,我国科学家的相关论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婴儿常见的一种疾病,威胁甚大。专家认为,这一技术的成功不仅将有助于寻找这一疾病的治疗方法,而且意味着今后在整体动物水平上的基因功能分析成为可能。

    [小资料]

    基因剔除是目前研究基因整体功能的惟一方法。由于人类的遗传结构在许多方面和小鼠非常接近,基因剔除后的小鼠就成为研究人类遗传和疾病的理想模型。

    把一些重要的基因,尤其是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在小鼠中作相似的改变,小鼠也因此会发生类似的病理症状,这样的小鼠就可以作为人类疾病的模型,为治疗、诊断、新药开发等服务,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美国在80年代就建立了基因剔除技术,我国虽经多年努力,但进展一直较慢。

    2000年04月07日《健康报》第1版,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