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口鼻道复合体CT影像解剖与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研究
郎军添 萧璧君 范静平
摘 要 目的:研究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的CT影像解剖与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为OMC的研究提供影像解剖学的新思路。方法:对67例头颅冠状CT薄层扫描片进行观测,包括:中鼻道宽度,筛漏斗长度、宽度,钩突厚度、内倾角度,筛泡、鼻丘的内径,并对测量结果与鼻窦炎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67例(134侧)中钩突头端的附着部位有3种类型:筛顶型(23.13%)、纸样板型(56.72%)和中鼻甲型(20.15%),这3种类型的比例在鼻窦炎组与非鼻窦炎组有较大差异(P<0.01)。鼻窦炎组与非鼻窦炎组筛漏斗长度有显著差异(P<0.01)。筛漏斗长度及钩突角度与鼻窦炎积分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结论:OMC解剖因素(包括筛漏斗及钩突的发育等)与慢性鼻窦炎发病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窦口鼻道复合体 鼻窦炎 影像解剖
, 百拇医药
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的解剖概念,随着内镜鼻窦外科学在国内的兴起,其解剖、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开展,但是对其影像学的研究尚处于大体的直观描述阶段[1]。我们在对OMC的解剖进行过大量观测的基础上[2],通过头颅冠状CT薄层扫描片的观测,重点研究了OMC的影像解剖学,以期为OMC的基础研究以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共收集1996年4月至1997年9月,在我院行头颅CT冠状位扫描的可供观测病例(除去了由于鼻、鼻窦占位,曾行鼻腔手术,颌面畸形,以及拍摄显像不清等原因影响观测者)67例,其中鼻窦炎组(有临床表现且经CT扫描证实者)40例(80侧),年龄16~68岁,病程4个月至30年;非鼻窦炎组(由于鼻部、眼部或口腔等原因行冠状CT扫描,无典型鼻窦炎表现,CT扫描鼻窦、鼻腔无阳性发现者)27例(54侧),年龄19~70岁。
, 百拇医药
CT机为西门子Somatom Plus-S型。患者取仰卧头过伸位,以听-眦线为基线,扫描平面与硬腭垂直,以2 mm层厚连续薄层扫描,范围由鼻前棘至蝶窦后缘。CT片拍摄条件:窗宽250,窗位55,电压120 kV,电流210 mA,未采用增强扫描。
1.2 观测内容及方法 取冠状CT片中上颌窦自然口显示最清楚的层面,参照Ummat[3]和Medina[4]的方法进行观测。测量器材为游标卡尺(精确度0.02 mm)、量角器、分规等。观测指标多数在第10层,距前鼻棘约20 mm,包括以下内容。
1.2.1 钩突头端的附着 取钩突刚刚开始显示的层面,观察头端的附着情况。
1.2.2 中鼻道宽度 沿钩突内(上)端作一水平线,测量该线上钩突尖端至中鼻甲外侧面的距离(图1A)。
1.2.3 钩突高度 取钩突最内(上)尖端为一点,钩突与鼻腔外侧壁交界处为另一点,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图1B)。
, http://www.100md.com
1.2.4 钩突厚度 取钩突高度的中点,作垂直于钩突的直线,在该直线上测量钩突内、外侧面之间的距离(图1B)。
1.2.5 筛漏斗长度 可用同层面上钩突的高度表示[4]。
1.2.6 筛漏斗宽度 取筛漏斗长的中点处测量(图1C)。
1.2.7 钩突内倾角 沿钩突的长轴引一直线,沿鼻腔外侧壁引一直线,测两直线相交的夹角(图1D)。
1.2.8 筛泡内径 取筛泡显示最大的层面,测量筛泡的最大内径,上下径(即垂直线上的筛泡的最大内径)及左右径(即水平线上的最大内径)。为精确起见,同时测量相邻前后二层面上的内径,取其中最大值。
1.2.9 鼻丘内径 同上法测量鼻丘的最大上下径及左右径。
, http://www.100md.com
1.3 鼻窦炎的计分 据Lloyd[5]的方法,以各鼻窦密度增高影(粘膜增厚、囊肿等)占整个窦腔的大致比例,对鼻窦炎的程度进行评分,计为0~3分。0分:窦腔粘膜未见增厚、无积液;1分:窦腔粘膜轻度增厚,或窦腔内少量积液,其不透光区占窦腔面积的1/3以下;2分:窦腔粘膜中度增厚,不透光区占窦腔面积的1/3~2/3;3分:2/3以上的窦腔表现为混浊、密度增高影。分前组鼻窦(包括额窦、上颌窦、前筛窦)及全组鼻窦炎症两项积分。然后分析两项积分与上述观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图1 鼻窦冠状CT的测量
Fig 1 Measurement on the coronal CT of nasal sinus
①:Width of the middle meatus; ②: Thickness of the uncinate process; ③:Width of the ethmoidal infundibulum; ④:Height of the uncinate process(length of the ethmoidal infundibulum); ⑤:Angle of the uncinate process
, 百拇医药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以X±s表示,对鼻窦炎组与非鼻窦炎组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对鼻窦炎组测量结果与鼻窦炎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结 果
2.1 钩突头端的附着 在冠状CT上,钩突头端呈3种附着类型:(1)向外侧连于纸样板为纸样板型;(2)向上达颅底为筛顶型;(3)向内弯曲与中鼻甲外侧面相接为中鼻甲型。以上3种附着类型在鼻窦炎组的构成比分别为71.25%(57/80),13.75%(11/80)和15.00%(12/80);在非鼻窦炎组则分别为35.18%(19/54),37.04%(20/54)和27.78%(15/54)。比较鼻窦炎组与非鼻窦炎组CT上钩突的附着类型,经χ2检验,P<0.01,说明两组钩突头端的附着类型有显著差异。
2.2 冠状CT上OMC的测量 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经t检验,除筛漏斗长度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外,其余指标均无显著差别。
, http://www.100md.com
2.3 各测量指标与鼻窦炎积分的相关性 对鼻窦炎组资料,分别计算上述各观测指标与前组鼻窦、全
表 1 冠状CT上OMC的测量结果
Tab 1 OMC measurement on coronal CT(X±s,l/mm)
Items
Sinusitis
group
Non-sinusitis
group
Width of middle meatus
3.08±2.03
, http://www.100md.com
3.46±1.22
Length of ethmoidal
infundibulum
7.37±2.59**
6.46±2.36
Width of ethmoidal
infundibulum
3.37±1.75
3.35±1.08
Thickness of
uncinate process
, http://www.100md.com
2.31±0.99
1.89±1.24
Angle of uncinate
process(a/°)
113.74±34.80
132.88±19.75
Diameter of ethmoid bulla
Vertical
11.52±4.00
10.98±3.68
Transversal
, 百拇医药
8.93±2.68
9.83±2.17
Diameter of agger
Vertical
13.30±5.05
13.75±4.91
Transversal nasi
6.62±2.04
7.33±2.20
**P<0.01 vs non-sinusitis group
组鼻窦炎症积分的相关系数,并做相关性检验。结果发现,只有钩突高度(筛漏斗长度)及钩突内倾角度与两项积分之间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钩突高度:与前组r=0.306 8(P<0.05),与全组积分的r=0.374 2(P<0.01);钩突内倾角度:与前组r=-0.275 6(P<0.05),与全组r=-0.223 9(P<0.05)。
, http://www.100md.com
3 讨 论
3.1 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影像学观测方法 以往许多学者对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影像学研究多采用直观描述的简单方法[1]。本研究在参考国外学者观测方法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对中鼻道宽度、钩突高度及筛泡、鼻丘内径的测量方法,力求通过冠状CT的观测,能够完整地反映OMC的影像解剖特点,并对OMC的影像解剖数据与鼻窦炎的积分作相关性分析,为OMC的影像解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3.2 钩突的毗邻 钩突的头端有3种附着类型:筛顶型(23.13%);中鼻甲型(20.15%);纸样板型(56.72%)。我们的观测结果与Min等[6]的报道基本一致。
实验中发现,鼻窦炎组与非鼻窦炎组钩突的附着类型有显著差异(P<0.01), 鼻窦炎患者中纸样板型钩突所占比例明显偏高(71.25%)。可见,钩突的附着类型与鼻窦炎的发病是有一定关系的,这可能与钩突向中鼻道的凸起影响了筛漏斗及各鼻窦引流有关[6]。
, 百拇医药
3.3 OMC的影像解剖与鼻窦炎的相关性 在研究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影像解剖时,我们选取了理论上对鼻窦通气、引流可能产生影响的几个观测指标。经过分析,鼻窦炎组与非鼻窦炎组不仅钩突头端附着类型存在差异,筛漏斗长度也存在差异(P<0.01),鼻窦炎患者的筛漏斗长度大于非鼻窦炎者。
为进一步探讨解剖因素与鼻窦炎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对鼻窦炎组分析上述测量指标与鼻窦炎积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筛漏斗长度(钩突高度)与前组及全组鼻窦炎积分呈正相关,即筛漏斗的长度越大(钩突越高),鼻窦炎的积分越高,鼻窦的病变程度越重;而钩突内倾角度与前组及全组鼻窦炎积分呈负相关,即钩突越接近水平位,鼻窦炎越重,这与Yousem[7]的研究结果相吻合。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鼻窦炎患者与非鼻窦炎者筛漏斗的解剖发育(包括钩突的高度、角度等因素)是有差异的。从胚胎发育的过程看,钩突原基和原始筛漏斗的发育对筛窦、上颌窦的发育有一定影响[8]。因而可以推论,钩突和筛漏斗发育的差异可能影响上颌窦、筛窦以及额窦的引流通道,成为慢性鼻窦炎发病的诱因。
, 百拇医药
参 考 文 献
1 Laine FJ, Smoker WRK. The ostiomeatal unit and endoscopic surgery: anatomy,variations, and imaging findings in inflammatory diseases. Am J Roentgenol, 1992,159(4):849
2 萧璧君,吴 建,胡君裕, 等. 鼻腔外侧壁的应用解剖. 解剖学杂志, 1995,18(6):493
3 Ummat S, Riding M, Kirkpatrick D. Development of the ostiomeatal unit in childhood: a radiological study. J Otolaryngol, 1992, 21(5):307
, http://www.100md.com
4 Medina J, Hernandez H, Tom LWC, 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paranasal sinuses in children. Am J Rhinol, 1997,11(3):203
5 Lloyd GAS, Lund VJ, Scadding GK. CT of the paranasal sinuses and functional endoscopic surgery: a critical analysis of 100 symptomatic patients. J Laryngol Otol, 1991,105(3):181
6 Min YG, Koh TY, Rhee CS, et al.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uncinate process in paranasal sinusitis: radiologic evaluation. Am J Rhinol, 1995,9(3):131
7 Yousem DM, Kennedy DW, Rosenberg S. Ostiomeatal complex risk factors for sinusitis: CT evaluation. J Otolaryngol, 1991,20(6):419
8 Bolger WE, Woodruff WM, Morehead J,et al. Maxillary sinus hypoplasia: class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associated uncinate process hypoplasia.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90,103(5 Pt 1):75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