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分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马前军 陆如山 方彩英
单位:苏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苏州,215001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离;QT离散度;室性心律失常
苏州医学院学报000539 摘要 回顾性单盲法分析10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入院后首次心电图,参照室性心律失常Lown和Woff分级分组,观察QT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恶性程度的关系,探讨QTd对A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QTd在AMI患者各亚组间和AMI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且AMI组QTd与所发的室性心律失常恶性程度呈正相关(rs’=0.573)。认为QTd值检测,对AMI预后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中图法分类号 R542.204▲
QT离散度(QTd)是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间最长、最短QT间期的差值,它反映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1]。本文检测10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QTd值,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报告于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方法和结果
1.1 对象 选择我院1992~1998年住院AMI患者106例,其中男62例,女44例。年龄41~75岁(平均62岁)。AMI诊断按1979年WHO命名标准。对照组40例;为同期住院病人,无心血管疾病,性别、年龄与AMI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将AMI患者参照室性心律失常Lown和Woff分级(0级:无室早;Ⅰ级:室早<30次/h;Ⅱ级:室早30次/h;Ⅲ级:多型性室早;Ⅳa级;成对室早;Ⅳb级:室性心动过速;Ⅴ级:RonT现象)分为三个亚组:L1组37例均为无或有LownⅠ级的室早;L2组45例,均有LownⅡ~Ⅲ级室早;L3组24例,均为LownⅣ~Ⅴ级室早或有心室扑动、心室颤动者。
1.2 方法 取患者入院后首次心电图,记录纸速25mm/s,QT间期 测量选择QRS波起点和T波终点明显导联,若有u波则选择T-u间切迹为终点,各导联RR间期和QT间期取相邻3个波形的均值,校正QT间期(QTc)=QT/RR。QTd为12导联心电图最大与最小QT间期之差;QTc离散度(QTcd)为最大与最小QTc之差。
, 百拇医药
统计结果以±s表示,使用t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1.3 结果 见附表。表中结果表明,AMI组及各亚组的QT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附表 AMI组及其各亚组与正常对照组的QTd和QTcd值比较(±s,ms)
n
QTd
QTcd
P值
(与对照组比)
, http://www.100md.com
正常对照组
40
30.22±10.74
38.16±14.32
AMI组
106
64.24±21.10
69.40±27.56
<0.01
L1组
37
53.46±16.54
, 百拇医药
57.42±20.12
<0.01
L2组
45
63.32±20.78
68.28±24.86
<0.01
L3组
24
84.56±29.02
90.22±33.28
<0.01
, http://www.100md.com
L1与L2,L2与L3组比较,P<0.05
AMI患者各亚组之间QTd和QTcd差异也有显著性,QTd值增高以L3组最明显,L2组居中,L1组最次。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恶性程度的校正等级相关系数rs’=0.573,提示两者呈正相关。
2 讨论
心室复极的任何瞬间,不同部位的复极状态不一致,因此心电图各导联的QT间期存在差异,这一现象早被人们发现,但未能引起重视。直至1990年Day等[1]发现心电图导联间存在的QT间期的差异是有规律性的,提出离散度的概念,反映心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不稳定性程度。
本研究中正常组之QTd<50ms和Statters等[2]报道相近,这个微小差值被认为属生理性复极不同步。AMI患者QTd明显增加,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3,4]研究结果相近。说明AMI时梗塞部位与正常心肌之间存在缺血区域,缺血区心肌跨膜动作电位复极化延缓,各部位心肌细胞复极的不均一性表现为心室复极的离散度,表现出AMI患者QTd和QTcd值明显增加。
, http://www.100md.com
本文结果还显示,AMI患者的QTd值增高以L3组最明显,L2组居中,L1组最次,表明QTd与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恶性程度正相关。说明AMI时QT离散度增加则心室易损期延长,QTd值增高越明显,越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QTd代表心室肌兴奋性恢时间不一致的程度,或心室肌不应期差异的程度,QTd的显著增加,反映心缺不应期显著差异,而后者又是折返形成的重要条件,折返是造成多数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扑动(VF)、心室颤动(Vf)的主要机制,近年来国内外有研究表明,QTd显著延长易于引起恶性室性心律失常[5,6]。Zareba等[7]认为QTd增加是独立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性死亡的危险因子。
QTd是一种简便、经济、无创检测心肌复极不均一性的重要参考指标,可用于预测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识别室性心律失常性猝死的高危患者,对在急诊室初步预测AMI预后有一定意义。
, 百拇医药
参 考 文 献
[1] Day CP,McComb Jm,Campbell RWF.QT dispersion:an indiction arrhythmia risk in patients with long QT intervals.Br Heart J,1990,63∶342
[2] Statters DJ,Malik M,Ward DE,et al.QT dispersion∶promblems of methodology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J Cardiovase Electrophysial,1994,5∶672
[3] 李为民,富 络,黄永麟,等.健康人和急性心肌梗塞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中华心血管杂志,1998,26∶255
[4] Hohnloser SH,Van de Loo A,Arendts W,et al.QT dispersion in the surface ECG as a parameter if increased electrical vulnerability in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Z Kardiol,1993,82∶678
, 百拇医药
[5] 刘德平,曾环宇,张 洁.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后心室颤动与QT离散度关系的探讨.心脏起博与心电生理杂志,1995,1∶32
[6] Bogun F,Chan KK,Harvey M,et al.QT dispersion in nonsustained rentricular tachycardia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m J Cardiol,1996,77∶256
[7] Zareba W,Moss AJ,Lecessie S.Dispersion of ventricular replorization and arrhythmic cardiac death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m J Cardil,1994,74∶550
1999年7月12日收稿, http://www.100md.com
单位:苏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苏州,215001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离;QT离散度;室性心律失常
苏州医学院学报000539 摘要 回顾性单盲法分析10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入院后首次心电图,参照室性心律失常Lown和Woff分级分组,观察QT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恶性程度的关系,探讨QTd对A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QTd在AMI患者各亚组间和AMI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且AMI组QTd与所发的室性心律失常恶性程度呈正相关(rs’=0.573)。认为QTd值检测,对AMI预后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中图法分类号 R542.204▲
QT离散度(QTd)是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间最长、最短QT间期的差值,它反映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1]。本文检测10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QTd值,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报告于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方法和结果
1.1 对象 选择我院1992~1998年住院AMI患者106例,其中男62例,女44例。年龄41~75岁(平均62岁)。AMI诊断按1979年WHO命名标准。对照组40例;为同期住院病人,无心血管疾病,性别、年龄与AMI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将AMI患者参照室性心律失常Lown和Woff分级(0级:无室早;Ⅰ级:室早<30次/h;Ⅱ级:室早30次/h;Ⅲ级:多型性室早;Ⅳa级;成对室早;Ⅳb级:室性心动过速;Ⅴ级:RonT现象)分为三个亚组:L1组37例均为无或有LownⅠ级的室早;L2组45例,均有LownⅡ~Ⅲ级室早;L3组24例,均为LownⅣ~Ⅴ级室早或有心室扑动、心室颤动者。
1.2 方法 取患者入院后首次心电图,记录纸速25mm/s,QT间期 测量选择QRS波起点和T波终点明显导联,若有u波则选择T-u间切迹为终点,各导联RR间期和QT间期取相邻3个波形的均值,校正QT间期(QTc)=QT/RR。QTd为12导联心电图最大与最小QT间期之差;QTc离散度(QTcd)为最大与最小QTc之差。
, 百拇医药
统计结果以±s表示,使用t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1.3 结果 见附表。表中结果表明,AMI组及各亚组的QT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附表 AMI组及其各亚组与正常对照组的QTd和QTcd值比较(±s,ms)
n
QTd
QTcd
P值
(与对照组比)
, http://www.100md.com
正常对照组
40
30.22±10.74
38.16±14.32
AMI组
106
64.24±21.10
69.40±27.56
<0.01
L1组
37
53.46±16.54
, 百拇医药
57.42±20.12
<0.01
L2组
45
63.32±20.78
68.28±24.86
<0.01
L3组
24
84.56±29.02
90.22±33.28
<0.01
, http://www.100md.com
L1与L2,L2与L3组比较,P<0.05
AMI患者各亚组之间QTd和QTcd差异也有显著性,QTd值增高以L3组最明显,L2组居中,L1组最次。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恶性程度的校正等级相关系数rs’=0.573,提示两者呈正相关。
2 讨论
心室复极的任何瞬间,不同部位的复极状态不一致,因此心电图各导联的QT间期存在差异,这一现象早被人们发现,但未能引起重视。直至1990年Day等[1]发现心电图导联间存在的QT间期的差异是有规律性的,提出离散度的概念,反映心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不稳定性程度。
本研究中正常组之QTd<50ms和Statters等[2]报道相近,这个微小差值被认为属生理性复极不同步。AMI患者QTd明显增加,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3,4]研究结果相近。说明AMI时梗塞部位与正常心肌之间存在缺血区域,缺血区心肌跨膜动作电位复极化延缓,各部位心肌细胞复极的不均一性表现为心室复极的离散度,表现出AMI患者QTd和QTcd值明显增加。
, http://www.100md.com
本文结果还显示,AMI患者的QTd值增高以L3组最明显,L2组居中,L1组最次,表明QTd与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恶性程度正相关。说明AMI时QT离散度增加则心室易损期延长,QTd值增高越明显,越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QTd代表心室肌兴奋性恢时间不一致的程度,或心室肌不应期差异的程度,QTd的显著增加,反映心缺不应期显著差异,而后者又是折返形成的重要条件,折返是造成多数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扑动(VF)、心室颤动(Vf)的主要机制,近年来国内外有研究表明,QTd显著延长易于引起恶性室性心律失常[5,6]。Zareba等[7]认为QTd增加是独立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性死亡的危险因子。
QTd是一种简便、经济、无创检测心肌复极不均一性的重要参考指标,可用于预测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识别室性心律失常性猝死的高危患者,对在急诊室初步预测AMI预后有一定意义。
, 百拇医药
参 考 文 献
[1] Day CP,McComb Jm,Campbell RWF.QT dispersion:an indiction arrhythmia risk in patients with long QT intervals.Br Heart J,1990,63∶342
[2] Statters DJ,Malik M,Ward DE,et al.QT dispersion∶promblems of methodology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J Cardiovase Electrophysial,1994,5∶672
[3] 李为民,富 络,黄永麟,等.健康人和急性心肌梗塞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中华心血管杂志,1998,26∶255
[4] Hohnloser SH,Van de Loo A,Arendts W,et al.QT dispersion in the surface ECG as a parameter if increased electrical vulnerability in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Z Kardiol,1993,82∶678
, 百拇医药
[5] 刘德平,曾环宇,张 洁.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后心室颤动与QT离散度关系的探讨.心脏起博与心电生理杂志,1995,1∶32
[6] Bogun F,Chan KK,Harvey M,et al.QT dispersion in nonsustained rentricular tachycardia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m J Cardiol,1996,77∶256
[7] Zareba W,Moss AJ,Lecessie S.Dispersion of ventricular replorization and arrhythmic cardiac death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m J Cardil,1994,74∶550
1999年7月12日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