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比较
作者:侯秀欣
单位: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2
关键词:
现代康复0006144
1资料与方法
本组54例均为住院经结肠镜、钡餐灌肠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腹泻、多呈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腹胀,反复发作慢性过程,对病人身心影响很大。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28例中,男8例,女20例,年龄20~54岁,平均36岁。身高158~174cm,平均164cm。对照组中男8例,女18例,年龄22~55岁,平均38岁。身高157~176cm,平均163cm。两组病人的年龄、身高、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基本相近,具有可比性。康复指征:急性发作期或复发型者,结肠内炎症较重,临床症状较多,康复治疗应首先使急性发作缓解,消退肠内炎症,从而使症状改善,直至症状消失。方法:两组均采用中药清热解毒、凉血止泻法,灌肠药用:青黛5g,秦皮、黄连、白及、白头翁各15g,三七5g,五味子15g。上药用文火浓煎成100ml药汁备用。每日1次,连用4周。灌肠前将药液温热约38°~40°,每晚睡前,嘱病人大便,灌肠时嘱其左侧卧位,润滑并插入肛管,连接输液瓶装有灌肠液的输液管,缓慢注入药液,注入后令患者尽量抬高臀部,观察组采用插入深度为25~30cm的小剂量保留灌肠,对照组的常规深度为10~15cm的小剂量保留灌肠。
2结果
(1)保留灌肠疗效标准:显著有效: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6h观察组23例、对照组4例;有效:药液在肠道内保留2~6h,两组分别为3例、10例;无效:药液在肠道内保留低于2h,两组分别为2例、12例。(2)临床疗效标准:显著有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每日排便2次以下,观察组10例、对照组5例;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每日排便3~5次,两组分别为15例、11例;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两组分别为3例、1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1)。
3小结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泄泻范畴,多因外感寒、湿、暑、热之邪有关,而与湿邪关系最大,湿邪往往与其它三邪合并致病。我科发挥中医优势,针对本病病变部位,在粘膜及粘膜下层的特点,临床上采取清热解毒,凉血止泻的中药汤剂保留灌肠,使药液直接通过肠壁吸收发挥药效。方中青黛凉血解毒;秦皮清热燥湿、涩肠止泻;黄连清热止泻,它含有多种生物碱,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白及可使血白细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消肿生肌,利于溃疡面的修复;白头翁对肠粘膜有收敛、止血作用;三七能缩短凝血时间,使血小板增多而起止血作用;五味子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提高机体抗炎抗病毒的应激反应。以上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止泻生肌之功效。
从结果可以看出,中药保留灌肠适当地增加插入深度,无论从保留时间还是从治疗效果来看都优于对照组,这可以从人体解剖学及生理学得到解释。当肛管插入10~15cm时药液存于直肠中,刺激肠蠕动引起排便反射,药液存于病人体内的时间短,吸收少,治疗效果不好。如肛管插入25~30cm,药液达到结肠,避免了药液存于直肠引起排便反射,使药液在肠道内保存的时间长,利于药液的吸收,治疗效果满意。
(收稿:2000-04-27), http://www.100md.com
单位: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2
关键词:
现代康复0006144
1资料与方法
本组54例均为住院经结肠镜、钡餐灌肠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腹泻、多呈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腹胀,反复发作慢性过程,对病人身心影响很大。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28例中,男8例,女20例,年龄20~54岁,平均36岁。身高158~174cm,平均164cm。对照组中男8例,女18例,年龄22~55岁,平均38岁。身高157~176cm,平均163cm。两组病人的年龄、身高、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基本相近,具有可比性。康复指征:急性发作期或复发型者,结肠内炎症较重,临床症状较多,康复治疗应首先使急性发作缓解,消退肠内炎症,从而使症状改善,直至症状消失。方法:两组均采用中药清热解毒、凉血止泻法,灌肠药用:青黛5g,秦皮、黄连、白及、白头翁各15g,三七5g,五味子15g。上药用文火浓煎成100ml药汁备用。每日1次,连用4周。灌肠前将药液温热约38°~40°,每晚睡前,嘱病人大便,灌肠时嘱其左侧卧位,润滑并插入肛管,连接输液瓶装有灌肠液的输液管,缓慢注入药液,注入后令患者尽量抬高臀部,观察组采用插入深度为25~30cm的小剂量保留灌肠,对照组的常规深度为10~15cm的小剂量保留灌肠。
2结果
(1)保留灌肠疗效标准:显著有效: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6h观察组23例、对照组4例;有效:药液在肠道内保留2~6h,两组分别为3例、10例;无效:药液在肠道内保留低于2h,两组分别为2例、12例。(2)临床疗效标准:显著有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每日排便2次以下,观察组10例、对照组5例;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每日排便3~5次,两组分别为15例、11例;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两组分别为3例、1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1)。
3小结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泄泻范畴,多因外感寒、湿、暑、热之邪有关,而与湿邪关系最大,湿邪往往与其它三邪合并致病。我科发挥中医优势,针对本病病变部位,在粘膜及粘膜下层的特点,临床上采取清热解毒,凉血止泻的中药汤剂保留灌肠,使药液直接通过肠壁吸收发挥药效。方中青黛凉血解毒;秦皮清热燥湿、涩肠止泻;黄连清热止泻,它含有多种生物碱,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白及可使血白细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消肿生肌,利于溃疡面的修复;白头翁对肠粘膜有收敛、止血作用;三七能缩短凝血时间,使血小板增多而起止血作用;五味子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提高机体抗炎抗病毒的应激反应。以上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止泻生肌之功效。
从结果可以看出,中药保留灌肠适当地增加插入深度,无论从保留时间还是从治疗效果来看都优于对照组,这可以从人体解剖学及生理学得到解释。当肛管插入10~15cm时药液存于直肠中,刺激肠蠕动引起排便反射,药液存于病人体内的时间短,吸收少,治疗效果不好。如肛管插入25~30cm,药液达到结肠,避免了药液存于直肠引起排便反射,使药液在肠道内保存的时间长,利于药液的吸收,治疗效果满意。
(收稿:2000-04-2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