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00年第7期
编号:10498504
老年慢性病毒性肝炎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变化
http://www.100md.com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年第7期
     作者:陆重琳 孙婷 袁受涛

    单位:南京市第二医院,南京,210003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老年;凝血障碍;血小板参数

    苏州医学院学报000731 摘要 同步检测190例老年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酶元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凝血酶元活动度(ALT)、纤维蛋白原(FIB)等4项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等4项血小板参数。结果:各型肝炎组与正常组比较,4项凝血指标有显著差异(P<0.01),重型肝炎组PT和KPTT较其他肝炎组显著延长(P<0.01),FIB降低肝硬化组最显著(P<0.01);4项血小板指标有极显著差异(P<0.001),PLT和PCT减少肝硬化组最显著(P<0.01)。提示老年慢性病毒性肝炎可出现凝血障碍和血小板参数变化,各项检测的联合应用及动态观察,对评估肝损害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 百拇医药
    中图法分类号 R512.604

    为了解老年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障碍与血小板参数变化,我们同步检测了190例老年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酶元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凝血酶元活动度(ALT)、纤维蛋白原(FIB)等4项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等4项血小板参数,并探讨其在老年慢性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0例中,男129例,女61例。年龄60~84岁,平均74.3岁。其中重型肝炎32例,慢性肝炎75例,肝炎后肝硬化83例。均符合1995年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全部病例1周内未用过阿司匹林及抗凝药。正常对照组46人为本院退休的健康职工,年龄60~88岁,平均75.6岁。
, 百拇医药
    1.2 检测方法 PT、FIB用ACL-200自动凝血试验分析仪自动检测。KPTT测定以脑磷脂代替血小板,用白陶土激活因子Ⅶ和Ⅺ,在钙离子参与下,与血浆凝血因子作用,测定产生凝固时间。ALT通过计算得出。4项血小板参数采用日本东亚Sysmex F-800型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及其试剂检测。

    1.3 结果 见表1、2。

    表1 老年慢性病毒性肝炎4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s) 组别

    n

    PT(s)

    KPTT(s)

    ALT(%)
, 百拇医药
    FIB(g/L)

    重 肝

    32

    27.80±11.65

    72.10±13.21

    56.20±7.68*

    1.81±0.44*

    慢 肝

    75

    16.16±3.45*

    53.27±7.29*
, 百拇医药
    81.34±8.15*

    2.68±1.31*

    肝硬化

    83

    22.15±3.93*

    56.82±6.01*

    63.96±9.37*

    1.71±0.84

    正常组

    46

, 百拇医药     12.24±1.01

    38.70±4.80

    92.10±8.30

    2.96±0.96

    *与正常组比较,P<0.01;Δ与其余两组肝炎组比较,P<0.01表2 老年慢性病毒性肝炎4项血小板参数检测结果(±s) 组别

    n

    PLT(×109/L)

    MPV(fl)

    PDW(fl)
, 百拇医药
    PCT(×10-3)

    重 肝

    32

    128.25±49.62*

    10.73±0.86*

    13.60±3.15*

    1.16±0.78*

    慢 肝

    75

    169.49±45.35*

, 百拇医药     10.96±0.91*

    13.91±3.10*

    1.24±0.91*

    肝硬化

    83

    85.63±43.48

    10.16±1.08*

    13.56±2.34*

    1.04±0.65

    正常组
, http://www.100md.com
    46

    204.22±36.31

    9.73±0.86

    10.55±1.85

    1.97±0.29

    *与正常组比较,P<0.001;Δ与其余两组肝炎组比较,P<0.01

    2 讨论

    肝脏是合成多种凝血因子的场所,并能合成和灭活纤维蛋白的溶解物与抗纤溶物质,在凝血、抗凝系统保持动态平衡中起调节作用。PT反映因子Ⅰ、Ⅱ、Ⅴ、Ⅶ、Ⅹ的含量或有循环抗凝物质存在。KPTT是测定因子Ⅷ、Ⅸ、Ⅺ、Ⅻ的活性,也受因子Ⅰ、Ⅱ、Ⅴ、Ⅹ的影响[1]。在严重的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中,PT和KPTT明显延长,这与受损的肝脏合成不足有关[1~3]。FIB即凝血因子Ⅰ,是由肝脏实质细胞合成的一种急性反应性蛋白质,参与凝血。一般慢性肝病时血浆含量可多可少,较长时期肝脏严重损伤时,血浆FIB显著下降。本文结果表明,慢性肝炎各组与正常组比较,PT和KPTT明显延长,ALT和FIB减少(均P<0.01)。慢性肝炎各组比较,重肝组PT和KPTT延长最显著,而肝硬化组FIB减少最为明显(均P<0.01),与有关报道一致[1~4]
, 百拇医药
    血小板来源于骨髓巨核细胞,在循环血流中血小板的量和质可直接影响止血过程。有报道慢性病毒性肝炎时,血小板通过免疫反应的过程受到破坏,血小板破坏增多时表现为PLT减少,而MPV变大[5]。本组慢性病毒性肝炎与正常组比较,PLT和PCT均明显减少,而MPV和PDW变大(均P<0.001),尤以肝硬化组最为显著。

    老年人随着增龄肝脏主要变化是肝血流量减少,循环功能低下,代谢合成能力减退。老年人患慢性病毒性肝炎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障碍,同时免疫因素导致血小板质与量的改变,使止血的一对因素受损,增加出血的发生。因此,同时检测凝血及血小板指标能较全面反映患者止凝血功能,特别是PT、KPTT、PLT、PCT 4项指标,对评估老年慢性病毒性肝炎损害的严重程度、出血倾向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贾辅忠.病毒性肝炎止凝血异常及其治疗.实用内科杂志,1991,11(11)∶456

    2,朱国静,范宗滂.肝纤维化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进展.临床肝胆病杂志,1993,9(4)∶178

    3,张克铮,陆兆川,刘 婷,等.肝促凝血活酶试验及其临床应用.临床检验杂志,1987,5(1)∶29

    4,蔡卫民.肝纤维化检验诊断进展与评价.临床肝胆病杂志,1989,5(2)∶65

    5,李朝霞,陈幼时,梁敏坚.重型乙型肝炎血小板参数变化与预后关系的探讨.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9,19(2)∶87

    收稿:2000-03-0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