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501311
有关跟骨骨折复位与内固定的应用解剖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0年第2期
     俞光荣 梅炯 朱辉 袁峰 蔡宣松 郭荻萍

     摘 要 目的:为跟骨骨折的内固定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54对108侧成人跟骨干燥标本的一些与其骨折内固定有关的骨性标志进行测量。结果:跟骨的长度为68.6±6.4mm;跟骨前部、跟骨沟部及跟骨后部的宽度分别为22.3±3.2 mm,24.4±2.9 mm和30.3±3.2 mm。载距突的长、宽、高分别为23.6±3.0 mm,15.3±2.2 mm和9.5±1.2 mm,载距突与跟骨水平面存在27.7°±6.8°的上翻角。Gissane′s角为116.7°±8.0°。结论:本文结果对跟骨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跟骨 跟骨骨折 骨性标志 内固定 应用解剖
, 百拇医药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其复杂的几何形态和内部结构使之能在每日的生活和工作中承受复杂的应力而不致于疲劳损伤。但瞬间而强大的暴力造成的跟骨骨折,常因其复杂而多样的变化而使其治疗存有较大的争论[1]。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经过了否定与肯定的艰难历程,现已基本达成手术治疗的疗效要优于非手术治疗的共识[2]。但复位和固定依然影响着跟骨骨折的手术疗效。为此,作者对54对108侧跟骨标本进行了测量,旨在为解决跟骨骨折的复位与固定提供必要的解剖学数据。

    1 材料和方法

    54对108例成人跟骨干燥标本均取自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标本不分种族、性别及年龄,外观畸形、破损或不成对者不列入研究。线性测量采用精度为0.02mm的国产游标卡尺,角度测量采用普通量角器测量,精度为1°。测量方法及项目(见附图):跟骨长(A)、跟骨前高(B)、跟骨前宽(C)、跟骨沟部高(D)、跟骨沟部宽(E)、跟骨后部高(F)、跟骨后部宽(G)、载距突长(H)、载距突宽(I)、载距突高(J)、载距突上翻角(K)、前关节面长(L)、前关节面宽(M) 前关节面与跟骨轴线夹角(N)、中关节面长(O)、中关节面宽(P)、中关节面与跟骨轴线夹角(Q)、前中关节面轴线夹角(R)、后关节面前部长(S)、后关节面前部宽(T)、后关节面后部长(U)、后关节面后部宽(V)、后关节面与跟骨轴线夹角(W)、后关节前后面夹角(X)、Gissane′s角(Y)。
, 百拇医药
    附图 跟骨测量方法示意图

    2 结果

    同对跟骨左右侧之间测量值经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故本组资料不分侧别。

    2.1 跟骨的长、宽、高

    跟骨体的长度,跟骨前部、沟部和后部的高度和宽度详见表1。

    表1 跟骨体表测量值 X±s mm

    跟骨长

    跟骨前高

    跟骨前宽

    跟骨沟部高

    跟骨沟部宽
, 百拇医药
    跟骨后部高

    跟骨后部宽

    68.6±6.4

    24.5±3.2

    22.3±3.2

    22.9±3.4

    24.4±2.9

    39.6±5.7

    30.3±3.2

    2.2 载距突

    跟骨载距突突向后、内、上方,其长、宽、高及其与跟骨水平面夹角详见表2。表2 载距突测量值 X±s
, 百拇医药
    载距突长(mm)

    载距突宽(mm)

    载距突高(mm)

    载距突上翻角(°)

    23.6±3.0

    15.3±2.2

    9.5±1.2

    27.7±6.8

    2.3 前、中、后关节面

    跟骨上方的关节面以后关节面最大,中关节面次之,前关节面最小。部分前中关节面相连,本组108例中共9,占8.3%,其中左右对称者3对。前、中、后关节面长宽及其与跟骨矢状面的夹角详见表3。表3 跟骨前、中、后关节测量值
, 百拇医药
    项 目

    X±s

    前关节面长(mm)

    12.6±3.0

    前关节面宽(mm)

    8.5±1.9

    前关节面与跟骨轴线夹角

    39.5°±10.2°

    中关节面长(mm)

    18.9±3.5

    中关节面宽(mm)

    11.1±1.8
, 百拇医药
    中关节面与跟骨轴线夹角

    31.8°±8.5°

    前中关节面夹角

    138.7°±9.0°

    后关节面前部长(mm)

    16.5±3.0

    后关节面前部宽(mm)

    17.5±2.6

    后关节面后部长(mm)

    13.5±2.5

    后关节面后部宽(mm)

, 百拇医药     18.9±2.7

    后关节面与跟骨轴线夹角

    36.8°±8.2°

    后关节面前、后面夹角

    144.9°±9.0°

    2.4 Gissane′s角

    平均为116.7°±8.0°。

    3 讨论

    3.1 有关跟骨解剖学测量的意义

    跟骨骨折若得不到理想的复位必将严重影响患肢的功能。关于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虽然早有文献报道,但由于疗效不肯定且并发症严重[3],以致其手术治疗在临床上没有很好的开展,而更多采用非手术或有限的手术治疗。80年代初以来,随着对跟骨骨折的解剖学、病理解剖学和损伤机制等研究的不断深入[4,5],加上内固定器械的不断改进以及CT对跟骨骨折的观察和分类等等[6],使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得到了显著提高,而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跟骨骨折的理想复位,要求达到恢复跟骨正常的长度、宽度、高度;恢复跟距关节面、跟骰关节面的正常关系;恢复正常的Gissane′s角和Bohler′s角。跟骨骨折内固定材料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对大部分跟骨骨折复位后的维持,更要考虑到后关节面和载距突骨折块的理想固定。国外有很多学者为了跟骨的可靠固定设计了很多种类的跟骨固定钢板,但他们在钢板的设计上并不严格依靠跟骨的解剖特点[7~11]。从我们引进的AO跟骨钢板来看,也不能完全适合国人跟骨骨折的固定。为此,我们针对跟骨骨折的复位目标和固定材料的设计,对国人跟骨可能影响内固定效果的一些骨性标志进行了仔细的测量,希望所得出的有关数据,能对跟骨的良好复位和各种内固定器材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解剖学数据。
, 百拇医药
    3.2 跟骨体表面测量的临床意义

    跟骨在骨折后其长度改变一般较小,受影响最大的是跟骨的高度和宽度,尤以跟骨后半部为明显,而对跟骨的前半部影响较小。,我们在对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中也注意到,手术中如何恰当地掌握好对跟骨高度和宽度的复位,用所测量的数据作复位的参考,对内固定器材的正确运用具有重要意义。从本文的测量结果来看,左、右侧跟骨的差异很小,故健侧跟骨的X片和CT正常值仍可作为复位的参考标准。在我们测量的标本中,跟骨大小差异较大,故各项测量数据之间的差距也较大。但从数据分布图来看,也有相对集中的数据段,例如跟骨的长92%以上集中在60~74 mm之间;跟骨前部宽90%以上集中在20~24 mm之间;跟骨沟部的宽近90%集中在20~29 mm;跟骨后部高80%集中在35~44 mm之间;跟骨后部宽90%以上集中在25~34 mm之间。这些统计为设计跟骨骨折内固定器材提供了较为可靠数据,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设计和选择内固定器材的大小、长短、宽窄以及跟骨各个不同部位螺丝所需的长度,以多备和常备某些常用型号的内固定器材。
, 百拇医药
    3.3 载距突的临床意义

    载距突相连于较厚的跟骨内侧皮质骨中部,向上向内突出,其上面构成跟骨的中关节面,在支撑体重和应力的传递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典型的跟骨压缩性骨折中,后关节面向下移位,压碎下面的松质骨,Bohler′s角因此减少,载距突沿纵向分裂的后关节面的原始骨折线而劈裂。但载距突骨折块可因为三角韧带和骨间韧带的完整而保持稳定[7]。而一个稳定完整的载距突骨折块对后关节面和跟骨粗隆骨折块的复位和固定是极为重要的[9]。姚作宾等[12]通过对跟骨的血供状况的研究,认为在跟骨内侧面与展肌之间除有血管,神经和肌腱外,此面骨膜动脉网发出较多分支经血管孔至骨内,故在跟骨手术时,宜用外侧入路。而载距突位于跟骨的内侧,从外侧切口不能对其进行直视下的复位和固定。要对载距突在非直视下进行良好的复位和固定,必须要了解载距突的骨折机理和解剖学规律。从我们所获的载距突解剖学数据来看,载距突的上翻角平均27.7°,80%集中在20°~34°。因此在跟骨沟下放置的钢板螺钉孔时,应该向上约25°钻入,才能将螺钉固定住载距突。载距突平均长23.6 mm,如果钢板的螺钉孔距大于10 mm,位载距突中心孔两侧的两个螺钉钻入时,要作10°左右的向心性倾斜钻入。螺钉的长度可以从跟骨沟部平均宽加上载距突平均宽的数值中得出,一般长约40 mm。
, http://www.100md.com
    3.4 关节面与Gissane's角

    跟骨上面有前、中、后三个关节面。这三个关节面相互都处在一个不同的角度,但作用协调。后关节面是最大而独立的关节,有它自己的关节腔,支撑距骨体。后关节面通过跟骨沟与前、中关节面相分开,跟骨沟发出跟距韧带和构成跗管的下面。这跗管向外、向下斜形分布。后关节面沿着它的纵轴是椭园型和凸起的形状。后关节面在纵轴上呈前部斜向内下,后部斜向外下分布,与跟骨的矢状面形成约45°的角度[11]。我们测量所见后关节面纵轴与跟骨纵轴形成平均36.8°的夹角。前中关节面呈细长椭圆形,关节面微凹,由内上斜向外下,约10%的前中关节面相连。中关节面纵轴与跟骨纵轴形成平均31.8°的夹角。前关节面纵轴与跟骨纵轴形成平均12.6°的夹角。凸起的后关节面前、后部分形成平均144.9°的夹角。前中关节面形成平均138.7°的夹角。前、中、后关节面的各自不同角度,相互协调维护距下关节的正常功能。严重跟骨关节内骨折时,这些关节面的角度和位置都可以发生明显的改变。如果不重视或不熟悉这些关节面的解剖特殊性,手术中就很难将它们进行正确的解剖复位,一旦关节面的有关角度没有很好的纠正,不协调关节活动以致晚期可以发生明显的距下关节骨性关节炎。为了保证距下关节功能的良好恢复,在复位时不仅要注意关节面的复位,还需注意关节面角度的纠正。熟悉这些关节面的有关角度,对帮助选择这些关节面的摄片也有一定的价值。跟骨关节面的中央部分只有在轴位X片(Harris位)上才能看到;关节面的前三分之一在切线位上能看到;另外的三分之二关节面则在垂直位上重叠于载距突上。为此,几个角度的Broden′s位对评估整个后关节面是必要的[11]
, 百拇医药
    Gissane′s角是后关节面与从跟骨沟至跟骨前突顶点连线之间形成的角度,一般在120°~145°。我们测量的平均值为116.7°(100°~135°)。构成Gissane′s角的骨质是一层增厚而坚强的皮质骨,支撑距骨的外侧突。在侧位片上构成Gissane′s角的密度增高阴影由后关节面的软骨下骨和前中关节面的软骨下骨构成。当垂落时,外侧突遭受到压缩力,距骨在Gissane′s角的部位起到了一个突发劈开的作用,以致产生了原始骨折线[11]。Gissane′s角的角度发生变化,可以明显的提示距下关节面的不平整。在临床上所见的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大部分情况Gissane′s角是变小,可以小于90°,其主要原因是跟骨丘部骨折块的向前下移位和跟骨沟部骨折向跖侧成角。所以,术中跟骨骨折复位的标准应包括恢复Gissane′s角的正常角度。

    铁道部科研基金资助项目(J97Z024)

    作者单位:俞光荣(200065 上海市 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附属甘泉医院骨科)
, http://www.100md.com
    梅炯(200065 上海市 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附属甘泉医院骨科)

    朱辉(200065 上海市 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附属甘泉医院骨科)

    袁峰(200065 上海市 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附属甘泉医院骨科)

    蔡宣松(200065 上海市 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附属甘泉医院骨科)

    郭荻萍(200065 上海市 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附属甘泉医院骨科)

    参考文献

    1,Benirschke SK,Sangeorzan BJ.Extensive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foot(surgical management of calcaneal fractures).Clin Orthop,1993,292:128
, 百拇医药
    2,Letournel E.Open treatment of acute calcaneal fractures.Clin Orthop,1993,290:60

    3,Lvein LS,Nunley JA.The management of soft tissue problems assoviated with calcaneal fractures.Clin Orthop,1993,290:151

    4,Ross S,Sowerby M.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fractures of the OsCalcis.Clin Orthop,1985,199:132

    5,Giachino AA,Uhthoff HK.Current concepts review intraarticular fracture of the calcaneus.J Bone Joint Surg,1989,71A(5):784
, 百拇医药
    6,Sanders R,Forfin P,Dipasquale T,et al.Operative treatment in 120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results using a prognostic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classification.Clin Orthop,1993,290:87

    7,Lin PP,Roe S,Kay M,et al.Placement of screwsin the sustentaculum tali.Clin Orthop,1998,352:194

    8,Letournel E.Open treatment of acute calcaneal fractures.Clin Orthop,1993,290:60

    9,Burdeaux BD.The medial approach for calcaneal fractures.Clin Orthop,1993,290:96

    10,Bezes P,Massart P,Fourquet JP.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Clin Orthop,1993,290:55

    11,Hall RH,Shereff MJ.Anatomy of the calcaneus.Clin Orthop,1993,290:27

    12,姚作宾,任国良,陈明法.跟骨血供及其临床意义.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2,10(4):24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