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各类论文5
编号:10504834
俄式脊柱内矫正器治疗脊柱侧弯的效果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科学学院学报 1999年第21卷第5期
     叶启彬# 王以朋 林 进 柴胜云* 张光武**

    关键词:脊柱侧弯 俄式脊柱内矫正装置

    60年代末以来,各种脊柱侧弯矫正装置——Harrington、 Luque、 Zielke、 C-D、THRS等相继问世,用于大量脊柱侧弯患者的治疗,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上述治疗方法,均需植骨融合脊柱,才能维持矫正,以致影响脊柱的生长和运动功能。随着俄式脊柱内矫正装置在我国的开发应用,证明该法可以不融合脊柱而获得脊柱侧弯的矫正。本文报告本科1996年4月~1997年10月应用俄式脊柱侧弯矫正器治疗脊柱侧弯15例患者的早期结果及有关手术技能。

    患者平均年龄13.5岁(8~14岁);特发性侧弯11例,先天性2例;男3例,女12例;术前平均Cobb角51.9°(30~105°)。

, http://www.100md.com     术前准备同Harrington手术,但不需作牵引准备。手术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患儿俯卧在脊柱外科手术支架上,同Harrington手术的切口与显露,找出原发侧弯的上下端椎。用垂体咬钳和Kerrison咬钳咬除上下端椎下缘凸侧的棘间韧带及黄韧带少许,直至用神经剥离子探测已进入椎管后,用持钩器持钩,使钩舌紧贴椎板内板轻柔滑动进椎管内,并使继续向上伸入,直至钩的立柱与椎板垂直时,拧紧钩的立柱使与钩舌嵌紧,将整个椎板钩牢固固定在椎板上。棘突筢子及其连接杆的放置,先放上钩处筢子,调节好筢子上的立柱高度,使筢子的尖齿正对棘突基底,然后分别将固定钢板的带孔螺纹杆,套在连接杆的短臂上,拧上两螺母固定之,再将连接杆上的椭圆形孔套在钩的立柱上用螺母固定,然后用棘突筢子嵌入器挤夹筢嵴,驱使筢齿刺入棘突基底皮质嵌插紧,拧紧相应螺母固锁,然后如法放置下端椎处的棘突筢子及其连接杆。将钢板上端的螺纹孔旋入上述已套放在连接杆短臂上的螺纹杆上,使其长度合适。弧形钢板的凸面顶在脊柱侧弯顶椎及其相邻椎体棘突的凸侧,钢板尾端套入一滑动夹,在助手手法挤压协助矫正脊柱侧弯的情况下(较僵硬侧弯则需使用特制的侧弯钢板三点挤压矫正器),将套夹上的孔眼套在下连接杆的短臂,用双螺母固定,然后拧紧所有螺母,使矫正装置上下端尽量紧贴棘突,可获得进一步矫正侧弯和固锁整个装置,这样钢板的上下端已牢固固定在上下端椎处,不断对脊柱侧弯施以矫正力。对于较严重和较僵硬侧弯可以在凹侧放置另一块钢板加强矫正。整个手术需费时1小时10分钟左右,平均输血200 ml,术中不需唤醒实验。
, http://www.100md.com
    术后处理同Harrington手术,由于创伤较小,固定牢固,术后4天即可起坐,1周即可下地行走,一般不需外固定,个别脊柱侧弯较僵硬和严重者,可配带支具3个月。术后3~6个月X线片检查1次。骨发育成熟后(Risser氏++++),取出内固定,可得到脊柱侧弯矫正后近乎正常外观和运动功能的脊柱。

    结果和讨论 本组平均随诊17.2月(5~26月),术前脊柱侧弯平均Cobb氏角51.9°(30~105°),术后平均畸形度23.13°(10~35°),矫正率55.43%。平均住院18天,无1例神经脊髓损伤现象,早期两例随诊时发现有固定钢板螺母松脱情况,行小切口进入重新拧紧并加双螺母固定后未再出现类似现象。随诊时矫正度丢失平均5.6°(2~10°)。

    早期结果证明,俄式脊柱侧弯内矫正装置是一种较理想的脊柱侧弯矫正新装置,效果好,平均矫正率达55.43%,手术容易操作,创伤小,最大特点是不需作脊柱植骨融合,能允许矫正范围内的脊柱继续生长,且日后骨发育成熟后取出内固定,患儿脊柱运动功能可望接近正常儿童。其矫正机制还不十分清楚,除靠钢板弹性直接矫正侧弯外,笔者估计放置钢板后,在矫正区钢板凸侧椎体生长板将受到持续压缩力,从而抑制椎体凸侧终板软骨的生长能力,而在凹侧的椎体生长则因受到牵引张力的刺激而加速发育,椎体两侧的不平衡生长有助于脊椎侧弯的矫正,此推测还需长时间观察矫治病例的楔状改变的椎体变化,才能证实。
, 百拇医药
    俄式脊柱侧变内矫正法只适于生长发育中(Risser征“++”以内)的逐渐发展加重的轻型脊柱侧弯,侧弯较柔软、悬吊位X线片示侧弯可减少到30°以内者为佳,尤其适于不能支具治疗者。

    俄国医生主张不植骨融合,作者根据其矫正原理,对部分病例作了有限的脊柱侧弯顶椎及其上下椎体(共3个节段)的凸侧小关节MOE融合,可能有助于抑制侧弯凸侧的生长,有利于日后去除钢板后脊柱侧弯矫正的维持。

    俄式矫正装置虽然给人以新的启迪,但仍存在一些缺点,如不能维持脊柱生理弧度,不能矫正脊柱旋转等,故还需研制更理想的矫正装置。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协和医院骨科, 北京 100730, 百拇医药(叶启彬# 王以朋 林 进 柴胜云* 张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