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肿周围半暗带对超急性期幕上脑出血预后的影响
张士勇 王培元
关键词:血肿周围半暗带 脑出血 预后
脑出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四大特点。本研究试图观察脑出血超 急性期血肿周围半暗带对预后的影响,报告如下。
1 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发病后24小时内急诊入院的脑出血患者40例,诊断均符合文 献〔1〕标准并经颅脑CT证实为幕上脑出血(不含破入脑室)。
1.2 研究方法: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血压、发病至CT检查时 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血肿量。发病24小时内做CT扫描,在CT最大血肿层面上 测量半暗带宽度,0 cm计为0分,≤1 cm为1分,≤2 cm为2分,≤3 cm为3分,>3 cm为4分 ;以A×B×C/2法测量血肿量。根据有无半暗带形成将患者分为2组,2组30日病死率行χ 2检验;根据半暗带积分将患者分为5组,并进行直线回归分析。所有患者均根据病情进行 紧急对症治疗,治疗原则相同。
, http://www.100md.com
表1 40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例)
性别〔例(%)〕
年龄
(X±s,岁)
GCS评分
(X±s,分)
发病至CT检查
时间(X±s,h)
MAP
, 百拇医药 (X±s,kPa)
血肿量
(X±s,ml)
男
女
有半暗带组
22
19(86.4)
3(13.6)
66.1±12.4
9.9±3.8
12.8±10.9
1 5.3±5.1
, 百拇医药
39.8±22.1
无半暗带组
18
14(77.8)
4(22.2)
68.7±17.3
10.2±1.9
11.9± 8.9
1 5.4±4.5
38.5±34.7
注:1 kPa=7.5 mmHg
2 结 果
, 百拇医药
超急性期CT扫描示无半暗带形成者18例,有半暗带形成者22例,2组病例的年龄、性别 、发病至CT检查时间、血肿量、平均动脉压(MAP)和GC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 见表1。
无半暗带组30日病死率28%(5/18),有半暗带组30日病死率73%(16/22),2组病死率差 异 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超急性期半暗带愈明显,30日病死率愈高,各组 病死率依次为:0分组28%(5/18)、1分组57%(4/7)、2分组80%(4/5)、3分组86%(6/7)、4分 组1 00%(3/3)。直线回归分析表明,超急性期半暗带的宽度与病死率呈正相关关系(r=0.9 89,P<0.01)。
3 讨 论
脑出血超急性期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发病的24小时内〔2〕 。脑水肿在脑出血后4小时 出现,24小时内进行性发展〔3〕。发病后几小时至2日CT影像上在高密度周围即可 出现狭窄、宽度均匀的低密度带,即半暗带,这是由于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灌流减少,水肿 液积聚而形成。一般认为脑水肿于发病后第 3~5日最明显,而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多为脑水肿、颅压增高引起的脑疝。而超急性期血肿周围脑水肿是否影响脑出血预后,尚不 清 楚。晚近大量的研究揭示了许多与脑出血预后有关的因素〔47〕,包 括年龄、出血 部位、心电图异常、高血压史、出血量、意识水平、中线移位、血压或脉压及脑室出血。1 998年Michael等〔8〕研究首次证明了脑出血24小时内的脑水肿是病死率的独立预报 因素。本研究初步观察结果也得出相似的结论,即脑出血超急性期血肿周围半暗带的存在对 患者的预后不利,且随着半暗带程度的加重而病死率增高,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 百拇医药
作者简介:张士勇(1965),男(汉族),天津市人,主治医师。
张士勇(天津市公安医院,天津 300050)
王培元(天津市公安医院,天津 300050)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29.
〔2〕王忠诚,刘丽娟.神经系统MR诊断图谱.第1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44.
〔3〕汤继宏,包仕尧,刘春风,等.脑出血大鼠局部脑血流量和脑水分含量变化的研究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8,10(4):201-204.
〔4〕Tuhrim S,Dambrosia J M,Price T R,et al.Prediction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urvival.Ann Neurol,1988,24:258-263.
, 百拇医药
〔5〕Lisk D R,Pasteur M D,Rhoades H,et al.Prediction of outcome and guideli nes for treatment allocation.Neurology,1994,44:133-139.
〔6〕Juvela S.Risk factors for impaired outcome after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rch Neurol,1995,52:1193-1200.
〔7〕 Terayama Y,Tanahashi N,Fukuuchi Y,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admission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troke,1997,28:1185-1188.
〔8〕Michael N.Diringer,Dorothy F,Allyson R.Hydrocephalus:a previously unrecogn ized predictor of poor outcome from supratentori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tro ke,1998,29:1352-1353., http://www.100md.com
关键词:血肿周围半暗带 脑出血 预后
脑出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四大特点。本研究试图观察脑出血超 急性期血肿周围半暗带对预后的影响,报告如下。
1 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发病后24小时内急诊入院的脑出血患者40例,诊断均符合文 献〔1〕标准并经颅脑CT证实为幕上脑出血(不含破入脑室)。
1.2 研究方法: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血压、发病至CT检查时 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血肿量。发病24小时内做CT扫描,在CT最大血肿层面上 测量半暗带宽度,0 cm计为0分,≤1 cm为1分,≤2 cm为2分,≤3 cm为3分,>3 cm为4分 ;以A×B×C/2法测量血肿量。根据有无半暗带形成将患者分为2组,2组30日病死率行χ 2检验;根据半暗带积分将患者分为5组,并进行直线回归分析。所有患者均根据病情进行 紧急对症治疗,治疗原则相同。
, http://www.100md.com
表1 40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例)
性别〔例(%)〕
年龄
(X±s,岁)
GCS评分
(X±s,分)
发病至CT检查
时间(X±s,h)
MAP
, 百拇医药 (X±s,kPa)
血肿量
(X±s,ml)
男
女
有半暗带组
22
19(86.4)
3(13.6)
66.1±12.4
9.9±3.8
12.8±10.9
1 5.3±5.1
, 百拇医药
39.8±22.1
无半暗带组
18
14(77.8)
4(22.2)
68.7±17.3
10.2±1.9
11.9± 8.9
1 5.4±4.5
38.5±34.7
注:1 kPa=7.5 mmHg
2 结 果
, 百拇医药
超急性期CT扫描示无半暗带形成者18例,有半暗带形成者22例,2组病例的年龄、性别 、发病至CT检查时间、血肿量、平均动脉压(MAP)和GC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 见表1。
无半暗带组30日病死率28%(5/18),有半暗带组30日病死率73%(16/22),2组病死率差 异 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超急性期半暗带愈明显,30日病死率愈高,各组 病死率依次为:0分组28%(5/18)、1分组57%(4/7)、2分组80%(4/5)、3分组86%(6/7)、4分 组1 00%(3/3)。直线回归分析表明,超急性期半暗带的宽度与病死率呈正相关关系(r=0.9 89,P<0.01)。
3 讨 论
脑出血超急性期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发病的24小时内〔2〕 。脑水肿在脑出血后4小时 出现,24小时内进行性发展〔3〕。发病后几小时至2日CT影像上在高密度周围即可 出现狭窄、宽度均匀的低密度带,即半暗带,这是由于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灌流减少,水肿 液积聚而形成。一般认为脑水肿于发病后第 3~5日最明显,而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多为脑水肿、颅压增高引起的脑疝。而超急性期血肿周围脑水肿是否影响脑出血预后,尚不 清 楚。晚近大量的研究揭示了许多与脑出血预后有关的因素〔47〕,包 括年龄、出血 部位、心电图异常、高血压史、出血量、意识水平、中线移位、血压或脉压及脑室出血。1 998年Michael等〔8〕研究首次证明了脑出血24小时内的脑水肿是病死率的独立预报 因素。本研究初步观察结果也得出相似的结论,即脑出血超急性期血肿周围半暗带的存在对 患者的预后不利,且随着半暗带程度的加重而病死率增高,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 百拇医药
作者简介:张士勇(1965),男(汉族),天津市人,主治医师。
张士勇(天津市公安医院,天津 300050)
王培元(天津市公安医院,天津 300050)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29.
〔2〕王忠诚,刘丽娟.神经系统MR诊断图谱.第1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44.
〔3〕汤继宏,包仕尧,刘春风,等.脑出血大鼠局部脑血流量和脑水分含量变化的研究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8,10(4):201-204.
〔4〕Tuhrim S,Dambrosia J M,Price T R,et al.Prediction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urvival.Ann Neurol,1988,24:258-263.
, 百拇医药
〔5〕Lisk D R,Pasteur M D,Rhoades H,et al.Prediction of outcome and guideli nes for treatment allocation.Neurology,1994,44:133-139.
〔6〕Juvela S.Risk factors for impaired outcome after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rch Neurol,1995,52:1193-1200.
〔7〕 Terayama Y,Tanahashi N,Fukuuchi Y,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admission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troke,1997,28:1185-1188.
〔8〕Michael N.Diringer,Dorothy F,Allyson R.Hydrocephalus:a previously unrecogn ized predictor of poor outcome from supratentori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tro ke,1998,29:1352-135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