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504163
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控制钩端螺旋体病周期性流行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0年第3期
     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潘会明 陈斌 胡太福 程德明 陈昌清 周会林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菌苗 控制 钩端螺旋体病 实验流行病学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在一些地区呈周期性流行[1],宜昌市亦然[2,3],约每10年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流行。流行期间,预防措施易于实行,而流行过后随着发病率的降低,人们对流行放松了警惕。在钩体病流行前期应采取何种预防办法、实施后效果如何是本病预防工作的重要问题。对之,我们采取接种钩体菌苗控制流行的研究,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疫区的选择 选择宜昌市内钩体病发病较高的宜都市和枝江市为观察点,前者为钩体菌苗接种人群(干预组),后者为不接种菌苗的对照组。观察时期为1986~1997年。
, 百拇医药
    1.2 干预组与对照组相关因素比较

    1.2.1 两组观察前钩体病发病情况 宜都、枝江两市1962年前为一个行政县,两市在1973、1982年都发生钩体病大流行,流行强度和死亡率均近似,如1973年出现流行两地发病率分别为877.69/10万和606.23/10万,死亡率分别为4.21/10万和3.28/10万。1982~1984年两市又出现一次流行,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93.21/10万和608.29/10万,死亡率为2.65/10万和2.19/10万。一般年份发病率在0.8/10万~24.07/10万之间,死亡率在0.7/10万以下。

    1.2.2 两市人口构成及环境因素 两地人口构成比较近似,收集两市1986、1996年两个年份的人口资料显示人口构成比较近似。两地钩体病均由鼠类传播,野外优势种为黑线姬鼠,流行的主要钩体菌群均为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流行高峰季节为8月。这是当地收割早稻和抢插晚稻秧时传染的。因此,双季稻的栽培面积、鼠密度的变化是影响本病流行的主要因素。也是本研究收集的资料。
, 百拇医药
    1.2.3 菌苗为三价混合菌苗 包含黄疸出血群赖型50%,流感伤寒群流感伤寒型及波摩拿群波摩拿型各占25%,由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2 结果

    2.1 两地影响钩体病流行因素

    2.1.1 鼠密度变化情况 在两市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均在8月中旬进行,1994年枝江和宜都两市鼠密度分别为15.5%(62/400)和16%(48/300),而1996年为20.53%(78/380)和26.53%(88/360)。但两地的鼠密度差异无显著性。1996年鼠密度明显增高。

    2.1.2 疫情漏报情况 在1994、1998年两市医疗单位急性传染病报告调查,未发现钩体病病例漏报现象。可能原因是本病住院病人病情较重不易漏报。

    2.1.3 两地双季稻种植情况 1986年前每年宜都水稻面积平均14万多亩,双季稻种植占总数的59.96%,而1987年后11年水稻种植面积略有减少,平均每年为13万多亩,而双季稻面积绝对数略有下降,但比重略有上升,达61.57%。枝江水稻1986年前为37万亩,双季稻种植面积为38.95%。1986年后每年水稻面积平均为36万亩,双季稻种植面积绝对数略有上升,为15万亩,双季稻构成比达42.09%。
, 百拇医药
    2.2 两市钩体菌苗注射和发病率 从1986年开始,宜都市每年坚持在流行区轮流接种钩体菌苗,每年约2~6万人份,11年共接种钩体菌苗约47万人份,发病率控制在8/10万以下。从1987年开始控制在5.20/10万以下,仅有3个年份发病率在3/10万以上。枝江市从1986~1994年钩体病发病率与宜都市无较大差别,平均发病率略低,但从1995~1997年出现了钩体病流行(表1),共发病859例。宜都市从1986-1997年共发生钩体病126例,经个案调查和传染病报告卡片分析均未接种钩体菌苗。

    两地从1990~1996年累积发病数分别为681例和71例,发病率比为7.08,死亡率比为3.17,即不接种钩体菌苗发病的相对危险度为7.08,死亡的相对危险度为3.17,共减少发病507人,减少死亡12人。

    表1 枝江宜都两市钩体菌苗干预效果比较

    年份
, 百拇医药
    菌苗接种数(人份)

    发病率(1/10万)

    死亡率(1/10万)

    枝江

    宜都

    枝江

    宜都

    枝江

    宜都

    1986

    0

    62281

    5.14
, http://www.100md.com
    7.97

    0.59

    0

    1987

    0

    54769

    0.39

    4.1

    0

    0.27

    1988

    0

    50160
, http://www.100md.com
    2.13

    0

    0

    0

    1989

    0

    49778

    0.95

    1.37

    0

    0

    1990

    0

, http://www.100md.com     44000

    0.75

    3.68

    0

    0

    1991

    0

    38707

    1.68

    0.78

    0

    0

    1992

, 百拇医药     0

    37911

    0

    0.52

    0

    0

    1993

    0

    32765

    0.19

    1.56

    0

    0

    1994
, 百拇医药
    0

    29980

    1.97

    5.19

    0.2

    1.3

    1995

    0

    25713

    41.12

    2.33

    1.58

    0
, http://www.100md.com
    1996

    4000

    24112

    88.35

    4.44

    2.36

    0

    1997

    80000

    21806

    39.46

    1.81

    0.2
, http://www.100md.com
    0.26

    2.3 经济效益估算 本病病例70%为20~30岁的青壮年,10%为30~40岁,10%为10~20岁的青少年,估计死亡1例耗资15万元,发生1例的医药费为0.3万元。那么减少发病和死亡所花费的人民币为332.1万元,而11年间干预措施所花费用为接种菌苗费用,共使用菌苗47万人份,接种一人份菌苗约人民币3.00元,则干预措施总费用为141万元。

    使用菌苗预防接种取得的经济效益为:使用菌苗后减少病人所化医疗费和减少死亡人数的费用减去使用钩体菌苗所化费的人民币即191.1万元,经济效益比为1∶2.35。

    3 讨论

    3.1 钩体病控制措施的评价 由于本病的流行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一些地方呈周期性流行。因此,控制此病最大的难点是流行后,人们对之重视程度随着发病数的减少而逐渐降低,一些预防措施也不容易落实。在1983年钩体病流行前许多地方的钩体菌苗,由于群众认为没有发病,采取措施是多此一举,加之近些年来预防接种实行收费,因此难以实施,因之隐藏下钩体病大流行的因素。本研究表明,在非流行年份,采取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 百拇医药
    3.2 采取钩体菌苗预防接种的经济效益评价 我们本次研究涉及的面约50万人口。根据分析测算10年间节省经费折合人民币约200万元。如果在钩体病呈周期性流行的地区大面积推广菌苗的接种,将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减少死亡人数,保护了生产力。

    本文得到宜昌市科研项目基金资助

    潘会明(湖北省宜昌市卫生防疫站 宜昌,443000)

    陈斌(湖北省宜昌市卫生防疫站 宜昌,443000)

    胡太福(湖北省宜都市卫生防疫站)

    程德明(湖北省宜昌市卫生防疫站 宜昌,443000)

    陈昌清(湖北省枝江市卫生防疫站)

    周会林(湖北省宜昌市卫生防疫站 宜昌,443000)

    参考文献

    1,耿贯一,主编.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317~330.

    2,潘会明.宜昌地区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特点〔J〕.中国公共卫生,1986,5(2)∶33.

    3,程德明,潘会明.湖北省宜昌市38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周期性的论证〔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4∶21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