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336447
打是亲骂是爱--中国的挫折式教育
http://www.100md.com 2000年9月19日
     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作者:鹤风

    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挫折式教育,家长们信奉:孩子错了就要打,棍棒出孝子;老师们相信:千万不能夸孩子,他会骄傲的。下面的几个镜头也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孩子考试得了高分,家长会说:继续努力,这次是你幸运;要是得了低分,轻则损两句:你看看人家张三,怎么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你这个笨蛋,木鱼脑袋不开窍,重则家法伺候。学校分班了,成绩好的学生集中到一起,这样可以提高升学率,美其名曰:尖子班。剩下的呢,也集中在一起,没有人说这是“傻子班”,但是学生们心里清楚。这些几乎是每一个中国的学生都要经历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一次次的挫折,严重损害着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试问,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怎么可能有创造力呢?而不能使学生有创新能力的教育,只能是失败的教育。

    A.阿德勒在《挑战自卑》一书中分析说,孩子在童年时所受到的挫折,很可能在他成年的时候还深深影响着他的行为方式。看来,问题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民族的集体能力的高度,我们不得不重视。

    被承认、被接受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特别是还未成年的孩子。即使是天才,也只能是因为他的生活被别人认定对他很需要时才被称为天才。而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遗留的封建家长制,使家长们认为对孩子要拥有绝对的权威,孩子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孩子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对孩子就是要挑毛病,把没有用的枝枝杈杈修剪掉,孩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阿德勒说:愤怒、眼泪或道歉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那我们的孩子有多少在父母的“教育”下表现出这些情绪呢。注意纠正父母的错误教育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是学校教师不可少有的工作。

    但是我们的教师,有时候做得比家长还要过分。当老师给某个学生一个很坏的成绩单时,他相信他是在刺激学生奋发向上,然而,假如学生的家长对他要求很严,他可能就不敢把成绩单带回家,或者涂改,甚至自杀。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觉得和老师以及周围的同学很难沟通,不断地批评和责备,只能让学生找到更充分的借口来厌恶学校。假如我是一个在学校经常受到冷嘲热讽的孩子,我对老师也会敬而远之,会逃离学校,设法向新的环境另谋发展。也许在校外,他们会找到志同道合的孩子,和这些同伴相处,他们获得了在学校里无法得到的赞赏。我想这也是很多问题少年组织的开端。

    说到底还是观念的问题,天下间少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和只想惩罚学生的老师。关键还是我们怎么面对孩子们,“孩子毕竟是孩子”,但是他们也是和父母老师享有同样生存权利的人。,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