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00年第10期
编号:10498652
耳鼻咽喉恶性淋巴瘤18例临床病理分析
http://www.100md.com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年第10期
     作者:刘桂洁

    单位:苏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苏州,215002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耳鼻咽喉;病理;临床

    苏州医学院学报001040 摘要 回顾分析18例耳鼻咽部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及病理性质。18例中生存5年以上者3例,死亡3例。认为耳鼻咽喉部位恶性淋巴瘤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可疑病例要及时活检,免疫组化病理检查是诊断本病较可靠的方法。

    中图法分类号 R739.6

    恶性淋巴瘤在耳鼻咽喉科临床已非罕见。然而,该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性及常规病理检查的局限性,往往造成诊断上的困难。及早确诊,局部足量放疗和全身合理化疗可以取得较好疗效,故将我科收治的恶性淋巴瘤18例临床病理分析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 18例耳鼻咽喉科的恶性淋巴瘤,占我院近十年收治恶性淋巴瘤的23%。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8~74岁。

    1.2 临床表现 耳部1例:左耳后肿块3月,耳漏、听力下降伴高热2月。左外耳道充满淡红色肉芽。左耳后肿块约6cm×7cm,质软,轻度压痛。CT报告左耳巨大胆脂瘤侵犯颅内。鼻腔鼻窦9例:进行性持续性鼻塞9例,时间50天~1年。反复鼻出血7例,时间20天~1年,其中量多难止3例,血涕2例,恶臭脓血涕2例。鼻背旁隆起3例。间歇高热3例。鼻粘膜弥漫性肿胀,1%麻黄素收敛不缩小,其中左下鼻甲1例,单侧鼻腔5例,双侧鼻腔3例。苍白鲜荔枝肉样2例,慢性充血2例,粘膜糜烂2例,溃疡伪膜复盖3例。CT报告软组织密度影,骨质无破坏。1例晚期全身淋巴结肿大。鼻背皮肤1例:鼻背皮肤发红,鼻干不适半年,鼻面部红肿、高热2月,全身皮肤破溃3周。有明显酒精过敏。鼻前庭褐色痂皮,鼻粘膜鼻甲。全身皮肤多发红斑,类圆形(直径1.5cm~4cm),中央色素沉着,胸部数枚破溃,左内踝蚕豆大水泡,疱壁松驰。血沉32mm。扁桃体4例:双侧1例,进行性吞咽困难1周,双扁桃体Ⅲ°肿大,暗红色,表面不平。单侧3例。咽部异物感。时间1周~6月。单侧扁桃体Ⅲ°大,暗红色光滑2例,溃疡伪膜覆盖1例。淋巴结肿大4例。咽后壁1例:咽异物感40天,咽痛高热10天。咽后壁左侧拇指大肿块,左扁桃体Ⅰ°大,肿块及左扁桃体均溃烂,黄白色伪膜覆盖,擦不掉。细菌培养生长绿脓杆菌。舌根1例:咽异物感半年。舌根左侧鸽蛋大,暗红色,表面光滑。CT示前中纵隔见31.3mm×73.9mm高密度灶,形不规则,略有增强。右劲部1例:4年,时大时小,明显增大1月。胸锁乳头肌中段触及5cm×4.5cm、1cm×1.5cm淋巴结,质韧。
, 百拇医药
    本组按Ann Arbor分期:Ⅰ、Ⅱ期10例,Ⅲ、Ⅳ期8例。高热7例,盗汗2例,明显消瘦3例,肝脾肿大3例。

    1.3 病理诊断 本组18例均经病理证实。常规病理诊断6例。常规+免疫组化病理诊断12例。

    病理分型:霍奇金淋巴瘤(以淋巴细胞为主型)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7例(T细胞型9例,B细胞型5例,组织细胞型3例)。

    1.4 诊断困难典型病例 例1,女,22岁。2次耳内活检均报告炎性肉芽。左耳乳突根治术中见肌膜下充满淡红色,质脆鱼肉样新生物,外耳道后壁、乳突腔、颞骨鳞部广泛性骨质破坏约6cm×6cm,深达脑膜。术中快速切片示恶性肿瘤,术后经免疫组化病理诊断为组织细胞型淋巴瘤。经放、化疗治疗,14个月后死于消化道出血。

    例2 女,50岁。临床怀疑白喉、坏死性咽峡炎,2次分泌物涂片,2次活检报告均为炎症。行左扁桃体、咽后壁肿块切除,经免疫组化诊断为咽后壁T细胞淋巴瘤。经放疗+化疗,3年健在。
, 百拇医药
    例3 女,30岁。双鼻塞8年,张口呼吸3月。双鼻粘膜苍白肿胀,填满鲜荔枝肉样组织。CT示双鼻腔右上颌窦内充满软组织密度影。临床诊断恶性肉芽肿。右下甲、右中鼻道后端2次活检报告皆为炎症。行右鼻侧切开,见肿块无蒂无边界,快速切片报告为浆细胞肉芽肿。凿除上颌窦内侧壁,全部清除病变,组织病理报告炎症肉芽肿。术后9个月鼻出血,鼻腔溃烂伪膜覆盖,全身淋巴结肿大,在右颈淋巴结病理确诊为T细胞型淋巴瘤。10天后死于泛发性出血。

    例4 鼻背皮肤淋巴瘤。临床曾疑为鼻前庭炎、鼻面部感染、丹毒、红斑狼疮。再障性贫血,左小腿结节红斑。鼻背皮肤蕈样霉菌病或恶性组织细胞瘤,免疫组化提示T细胞型淋巴瘤。2个月后死于脑疝。

    18例中,半年内死亡4例。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3例;3年以上3例,1年以上者6例。仍在治疗中2例。

    2 讨论

    耳鼻咽部位,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学的证实。本组6例咽淋巴环病变皆延误诊断。后经病理检查才证实为恶性淋巴瘤。凡咽部异物感者均应作鼻咽、口咽、喉咽、食道、颈部常规检查,必要时包括胸片、胃镜、腹部B超等排除肿瘤和全身疾病。尤其是初诊者。鼻腔部位症状均为鼻塞,初诊误诊鼻炎、鼻息肉。9例中4例经过多次多部位活栓,常规病理均报告慢性炎症,经免疫组化检查才确诊。
, http://www.100md.com
    由于常规的病理检查,在鉴别小圆形细胞恶性肿瘤及特异性慢性炎症(如病毒感染)方面常常遇到困难[1]。而免疫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肿瘤是否来源于淋巴组织,来源于何种淋巴细胞,是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还是肿瘤,为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近年研究证明,所谓坏死性肉芽肿,其本质为粘膜相关淋巴瘤的一种,大约70%左右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约20%左右为B细胞淋巴瘤,只有10%左右,来自组织细胞[2]。因此笔者认为,为避免减少漏诊和误诊,在临床中应强调:

    (1)提高对恶性淋巴瘤的认识,检查时密切注意局部隐匿的病灶。如咽部异物感、单侧扁桃体肿大,暗红光滑或表面有污膜、溃烂;舌根、咽后壁、鼻咽肿胀,呈半球形或块状突起,或伴颌下、颈部肿大淋巴结;进行性鼻塞,鼻腔粘膜弥漫性肿胀,麻黄素不能收敛者;鼻出血,鼻粘膜溃烂恶臭脓涕;间歇性高热、激素治疗可退热,停激素又升高等都应怀疑恶性淋巴瘤,尽早行活检。

    (2)由于恶性淋巴瘤瘤体表面覆盖正常粘膜,活检时如采取的组织过浅,病理报告多误为粘膜慢性炎症[3]。如果病变局部有继发感染和组织大片坏死,表面活检多报告坏死组织。因此活检取检部位,尽量取始发部位组织,如有溃烂,应在其边缘取,避开坏死组织。最好切除肿块或切开粘膜取深层组织。取下的标本要避免挤压。如取淋巴结,为观察淋巴结的结构,应尽量取完整的淋巴结,而不作针吸活检。对不明原因、全血细胞减少者,应注意骨髓受侵的可能,应行骨髓活检。对骨髓受侵的诊断,最根本的是能取得真正的活检标本[4]
, 百拇医药
    (3)对常规病理检查不能确诊者,应考虑行免疫组化或电镜检查。

    耳鼻咽喉部位的恶性淋巴瘤主张综合治疗。可采用先化疗、后放疗,及必要的手术治疗方案。先化疗可以迅速控制全身症状和放射野以外的隐匿病灶,并使放射野缩小。放射治疗应该包括整个咽淋巴环及颈部淋巴结。由于耳鼻咽喉的恶性淋巴瘤常发生远处淋巴结和器官转移,因此治疗前应该进行胃肠X线检查、腹部B超、骨髓活检,必要时做腹腔CT检查。局部放疗后仍应坚持阶段性化疗。尤其在1年内。本病常在6个月内复发,治疗结束后生存2年以上者较少复发。

    耳鼻咽喉部位的恶性淋巴瘤预后较腹腔及其它部位的恶性淋巴瘤好。其5年生存率和肿瘤的分型有关系,一般来源于T细胞的淋巴瘤其恶性程度高于来源于B细胞的淋巴瘤。但预后和临床分期有关。早期者,5年生存率为46%,IE期5年生存率可达80%,ⅡE期5年生存率仅为25%[5]。本组3例生存5年以上病例中,I期B细胞型1例,Ⅱ期B细胞型和T细胞型各1例。死亡3例全是T细胞型。说明某种高度恶性类型处于临床早期仍然还有治愈机会。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型决定病人的预后,综合治疗可使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陈尚采.谈谈病理诊断.诊断病理学杂志,1995,2(2)∶195

    2,王奇璐.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308

    3,孙文海,刘华敏.咽淋巴环恶性淋巴瘤误诊原因分析.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5,9(4)∶237

    4,黄一容,严庆汉,石木兰,等.恶性淋巴瘤现代诊断与治疗.开封∶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59

    5,姜凤娥,常英展,周晓娟.头颈部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析.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13(3)∶1

    (2000年4月20日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