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 2000年第7期
编号:10503681
活体部分小肠移植供受体围手术期的处理
http://www.100md.com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0年第7期
     活体部分小肠移植供受体围手术期的处理

    王为忠 宋维亮 吴国生 凌瑞 卜建石 张少华 杜建军 陈冬利

    赵京霞 薛涌嘉 董光龙 张宏伟 李孟彬 李纪鹏 刘小南 季刚 罗兰

    摘要 目的:报告国内首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的手术经过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受者为男性,18岁,因短肠综合征而接受小肠移植。供体,男性,44岁,为受体之父。取供体回肠末段150cm,移植肠血管与肾下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吻合,移植肠近端与受体残留空肠近端行端端吻合,移植肠远端与受体残留空肠远端行侧端吻合,移植肠末端造口作为观察窗。免疫抑制方案为FK 506、骁悉、甲基强的松龙联合用药。结果:受者术后已健康生存340d,移植肠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活体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较理想的方法,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器官移植 手术期间 小肠
, http://www.100md.com
    小肠属于高免疫原性器官,小肠移植是大器官移植中最困难的一种,活体小肠移植目前只有少数国家开展。围手术期处理是小肠移植成功的关键,我们在历经5年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于1999年5月20日施行了国内首例临床部分活体小肠移植,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患者男,18岁,因肠扭转致肠坏死,于1998年9月13日切除了大部小肠,仅残余空肠40cm,每日腹泻10余次,均为未消化的食物,诊断为短肠综合征,依赖静脉营养维持生命。1998年11月15日转我院,X线检查示残存小肠约40cm。

    1999年5月20日行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供体男性,44岁,为患者的父亲。供、受体血型均为O型,HLA及DR配型均为半相符。切取供体回肠末段150cm,远切缘距回盲部20cm,热缺血时间1min。以300ml UW(University of Wisconsion)液灌洗血管,灌注高度100cm,低温保存并修整移植肠血管。受体先行开腹,分离粘连小肠,游离肾下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植入供体肠,移植肠静脉和动脉分别与受体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开放血流后移植肠即转红润,1min后肠蠕动恢复。距回盲部15cm切断自体小肠,移植肠近端与受体的空肠近端行端端吻合,移植肠远端与受体的空肠远端行侧端吻合,移植肠末端外置造口,起观察窗作用。行胃造口并经胃造口管置入空肠营养管。手术历时10h,移植肠冷缺血时间215min。
, http://www.100md.com
    二、围手术期处理

    1.术前处理: 供体(1)常规术前检查,以及配型、免疫学检查、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全消化道钡餐及内窥镜等检查。(2)术前3d进行肠道准备,术前1d静滴罗氏芬2g。

    受体 (1)常规术前检查,以及配型、免疫学检查、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全消化道钡餐及内窥镜等检查。(2)纠正营养不良,给予全肠外营养支持,同时口服谷参肠胺(含谷氨酰胺),体重由37kg增加至48kg;(3)防治感染,包括肠管准备、雾化吸入、口腔病治疗及药浴,术前 1d静脉点滴注射罗氏芬2g;(4)术前1d口服抗免疫排斥药物骁悉(mycophenolate mofetil,MMF)2g。

    2. 术中处理: 供体 (1)麻醉开始,静脉点滴注射罗氏芬2g;(2)断血管前5min静滴肝素5000U。

    受体 (1)麻醉开始,静脉点滴注射罗氏芬2g;(2)手术开始,静脉点滴注射甲基强的松龙500mg, (3)开放血流前,静脉点滴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4)移植肠血流开放时静脉点滴注射前列腺素E1 100μg、普乐可复(Prograf, FK 506)5mg及甲基强的松龙500mg,快速输血800ml,纠正酸中毒。
, http://www.100md.com
    3.术后处理: 供体 按胃肠手术后常规治疗和护理,定期复查小肠 D-木糖吸收率。

    受体(1)术后进入消毒隔离监护病房,24h监测生命体征。(2)改善微循环,术后静脉点滴注射小剂量多巴胺(2μg/kg/min),持续1周。静脉点滴前列腺素E1,100μg/d,持续3周。(3)保护胃粘膜,静脉点滴注射洛赛克40mg,1次/d,持续3周。(4)抗凝,静脉点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g,1次/d,以微量泵静脉点滴肝素,100mg/d,持续1周。(5)免疫抑制剂应用方案:为 FK 506、MMF、甲基强的松龙联合用药。术后第1天FK 506静脉给药, 0.1mg.kg-1.d-1,第2天改为肠管内给药,0.2mg.kg-1.d-1,第3天0.15mg.kg-1.d-1,每天给药前抽血测FK 506全血浓度谷值,FK 506血药浓度维持在25~35ng/ml;MMF 1g,2次/d,持续1月;甲基强的松龙于术后改为强的松口服,50mg 4次/d,每隔3日减40mg。(6)免疫排斥监测:严密观察移植肠造口颜色,记录流出肠液的性质和量;于术后第1、3、5、8天经肠造口行内窥镜检查及粘膜组织活检,1周后改每周两次,必要时随时检查。化验检查C反应蛋白等相关免疫学指标。(7)预防感染:静脉点滴注射罗氏芬2~4g/d,持续3周;替硝唑500ml/d,持续2周;术后每日更换中心静脉插管部敷料;严格施行口腔护理;定时雾化吸入;每日进行血、尿、便、肠液、引流液、咽拭子的细菌培养及霉菌检查;定期监测血、尿巨细胞病毒;严格无菌管理,避免肌肉注射。(8)营养支持:按代谢支持原则给予全肠外营养;术后第3天肠蠕动恢复后开始肠内营养(稀米汤、菜汁、果汁、果味钾等)并口服谷参肠胺胶囊,术后11d开始用要素饮食,以微量泵经空肠营养造口管缓慢输入,渐进性增加能量。
, 百拇医药
    结果

    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2d进流食,术后3d肠鸣音恢复,肠造口有肠液流出。第4天即可下床行走,并从肛门排稀便,第5天D-木糖吸收率为21.6%(正常对照为30%以上)。第12天D-木糖吸收率29.7%,第31天D-木糖吸收率30.6%,完全脱离肠外营养,进普食。术后第67天内窥镜检查发现肠粘膜轻度水肿、少量出血点、散在溃疡及糜烂。考虑为急性排斥,但病理组织学检查未发现证据,按急性排斥反应给予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 3d后明显好转,1周后完全缓解。现已术后340d,病情平稳,自行进食后体重逐渐增加,现已达60kg。

    讨论

    由于小肠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肠腔内有大量的病源菌,小肠移植术后常发生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及感染,因此小肠移植是各种器官移植中最为困难的一种。与尸体供肠小肠移植相比,活体小肠移植具有组织相容性好及冷缺血时间短的优点,但也因取材受限而具有吻合血管易狭窄的缺点。1988年Deltz等[1]报道了首例成功的活体小肠移植,此后世界上共施行近10例活体小肠移植,其中有5例获得成功。
, 百拇医药
    一、供肠选取

    移植肠部位及长度的选择在活体小肠移植中至关重要,合理的选择移植肠段既可满足受体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供体肠道功能的损害。目前,较多采用的方案是取回肠做为移植肠段,其生理学依据是:回肠粘膜具有维生素B12及胆汁酸盐受体,而且与空肠不同的是可以逆浓度梯度吸收水分和电解质。有人尝试取全部回肠,但发现选取全部回肠移植会严重影响供体维生素B12吸收并导致腹泻,给供体造成不可逆的肠管功能损害,而移植肠段的长度应由供体小肠长度而定,目前普遍认为,1m的小肠在成年人是不依赖TPN能维持营养需要的最低限,选取100~200cm回肠并保留供体末端回肠20~25cm和回盲瓣是最为标准且合理的方案[2-4]。本例活体小肠移植供体全小肠长度为400cm,我们切取距回肠末端20cm的回肠150cm移植给受体,供体术后肠管吸收功能正常,D-木糖吸收试验31.6%(正常值30%以上),大便成形,2次/d。受体术后31d D-木糖吸收试验30.6%,已为正常水平,并完全脱离肠外营养,进普食(高蛋白、高糖、低脂),体重逐渐增加。说明术后肠功能恢复良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 百拇医药
    二、外科技术

    小肠移植的手术技术,尤其是血管吻合方式、技巧对手术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 从正常生理角度来讲,移植肠段的静脉应吻合到受体门静脉上,这种理论更适合于尸体供肠的全小肠移植,而活体小肠移植选取部分回肠,其血管为肠系膜上血管的一个分支,长度及口径明显低于肠系膜血管,并且,由于受体以前多次的手术导致术后粘连,缺乏正常的组织层次,显露困难,吻合口径受限,并容易出现静脉血栓等严重的血管并发症。因此,我们采用移植肠的血管与受体肾下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吻合的方法[3,4],术后至今未出现理论上可能发生肝性脑病及代谢方面等并发症。肾下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的游离及显露相对于门静脉较为容易,移植肠动脉直径为5mm。静脉直径7mm,与充分暴露的肾下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吻合难度大大降低,从而明显缩短了移植肠的冷缺血时间,对于移植肠术后正常功能的恢复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但术中吻合动脉时曾发生撕裂,主要原因可能为患者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血管壁失去正常的组织结构,弹性差、质脆、易破裂,是术前所未预料到的,直接导致了冷缺血时间不必要的延长,是本次手术所得到的一个宝贵的教训。
, http://www.100md.com
    三、免疫抑制

    目前用于小肠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剂主要是FK 506 和环孢素A。但临床资料及动物实验结果表明,FK 506 的作用明显强于环孢素A,尤其对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的疗效更佳。就小肠移植而言,采用FK 506为主的免疫抑制疗法具有巨大的优越性[5]。我们采用FK 506、骁悉(MMF)、甲基强的松龙3联抗免疫排斥[6]。FK 506于术中及术后第1天静脉给药,第2天始改为肠道内给药,FK 506血药浓度一直维持在20~35ng/ml。甲基强的松龙于术中静脉点滴注射1000mg,术后即改为强的松龙肠管内给药,逐渐减量。MMF在术前及术后均经肠管内给药,逐渐减量。但术后30d停用MMF,FK 506减量,血药浓度逐渐降为10~15ng/ml,术后67d肠造口排泄物增多,内窥镜检查发现肠粘膜轻度水肿、少量出血点、散在溃疡及糜烂。考虑为急性排斥反应,可能与免疫抑制剂减量有关。虽病理组织学检查排斥反应表现不明确,按急性排斥反应给予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3d后明显好转,1周后完全缓解。结果表明我们采用的抗免疫排斥治疗方案是成功的。
, 百拇医药
    四、防治感染

    小肠是有菌的空腔脏器,移植后由于应用大剂量激素和强力免疫抑制剂,感染的发生率可高达90%。可以有细菌、霉菌和病毒的感染及肠管细菌易位的发生。本例活体小肠移植术后至今未发生明显感染,血培养始终阴性。原因可能有:(1)术后早期肠道进食及谷参肠胺(含谷氨酰胺)的口服,有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调整,有利于肠粘膜细胞结构的恢复,维持粘膜屏障功能 ,防止肠腔细菌易位;(2)供、受体术前充分的肠管准备;(3)有效的围手术期抗感染治疗和术后管理。

    作者单位:王为忠(710032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

    宋维亮(710032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

    参考文献

    1 Deltz E, Schroeder P, Gundlach M, Hansman ML,Leimenstoll G. Successful clinical small bowel transplantation. Transplant Proc,1990,22:2501.
, http://www.100md.com
    2 Pollard SG, Lodge P, Selvakumar S, et al. Living related small bowel transplantation: the first United Kingdom case .Transplant Proc,1996,28:2733.

    3 Gruessner RWG, Sharp HL. Living-related intestinal transplantation. Transplantation ,1997,64:1605-1607.

    4 Pallard SG. Intestinal transplantation: living-related. Br Med Bull, 1997,53:868-878.

    5 吾妻达生,冈田 正.肠管移植.医学のあゆみ,1998,185:736-742.

    6 Jaffe BM, Beck R, Flint L, et al. Living-related small bowel transplantation in adults: a report of two patients. Transplant Proc, 1997, 29: 1851-185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