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妇产科杂志》 > 2000年第6期
编号:10502019
子宫内膜癌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和微血管密度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0年第6期
     子宫内膜癌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和微血管密度的临床研究

    白晓红 糜若然

    摘 要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bFGF的表达,利用Ⅷ因子相关抗原标记血管内皮细胞,选择能代表肌层浸润深度的切片进行染色。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bFGF表达与病理分级呈明显正相关(P<0.0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VD与年龄、病理分级和肌层浸润深度呈明显正相关(P<0.0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VD和bFGF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1);bFGF强阳性表达或MVD较高的患者预后差(P均<0.01)。结论 bFGF是子宫内膜癌组织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bFGF表达和MVD与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有关。
, http://www.100md.com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新生血管化,病理性;子宫内膜肿瘤

    实性肿瘤的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诱导血管生成的能力是恶性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的前提之一。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是一种重要的血管生长因子,与肿瘤的血管生成有关[1]。微血管密度(MVD)是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的一种定量指标,与肿瘤的预后有关[2,3]。本研究对子宫内膜癌组织中bFGF表达和MVD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妇科1990年至1998年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66例(内膜癌组),以手术切除的子宫标本为实验对象。标本经甲醛固定,石蜡包埋。选择能代表肌层浸润深度的石蜡块进行切片,切片厚度5 μm。患者平均年龄56岁(30~79岁),绝经前发病27例,绝经后发病39例。全部病例首选手术治疗。平均随访时间为31个月(1~101个月),随访率95.5%。按照1988年国际妇产科联盟手术病理分期标准[4]进行手术分期和病理分级,组织学分型采用1988年国际妇科病理学会组织学分型标准[5]进行。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63例(95.5%),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2例(3.0%),透明细胞癌1例(1.5%);手术病理分期Ⅰ期45例(68.1%),Ⅱ期4例(6.1%),Ⅲ期17例(25.8%);病理分级G1级40例(60.6%),G2级16例(24.2%),G3级10例(15.2%)。选择19例子宫和双侧附件无病理情况的子宫脱垂患者的手术标本作为对照组,子宫内膜均为萎缩性内膜。
, 百拇医药
    二、方法

    1.实验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SP)法,具体方法参见试剂盒说明。

    2.实验试剂:兔抗人多克隆bFGF抗体(美国Santa Cruz公司产品),兔抗人多克隆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和SP即用型试剂盒(均为美国ZYMED公司产品)。

    3.结果判定:(1) bFGF表达:以细胞内出现黄色为阳性标记,将细胞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百分数分别分为4级,阳性细胞百分数<5%、5%~35%、36%~65%、≥66%分别评为0、1、2、3分,根据细胞内黄色的深浅将无显色、淡黄色、桔黄色和棕黄色分别评为0、1、2、3分,将两者评分相加除以2,作为该切片的最终评分,将0、0.5~1、1.5~3分分别定为bFGF表达阴性、阳性、强阳性[6]。(2) MVD:将胞浆呈黄染的与周围其他组织有明显界限的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串,无论有无管腔,计数为1个血管。先在低倍镜下(×40或×100)选择内皮细胞染色最多的区域,再在高倍镜(HP,×400)下计数这一区域的血管个数,记录每高倍视野的血管数,选最大的3个数值的平均数作为MVD[7]。以平均数9.4条/HP为界分为微血管高密度(≥9.4条/HP)和微血管低密度(<9.4条/HP)[8]。对照组在子宫内膜层内或子宫内膜与肌层交界处选择血管染色集中部位计数MVD。
, http://www.100md.com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确切概率法;采用Pearson和Spearman作相关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作生存分析。

    结果

    一、 MVD与子宫内膜癌

    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主要集中在肿瘤组织周围,多为小血管,是管腔较小或没有管腔的内皮细胞团;而子宫肌层的血管一般较大,有明显的管腔。

    1.两组患者MVD的比较:内膜癌组MVD为(9.4±3.4)条/HP,其中绝经后患者为(10.3±3.8)条/HP,绝经前患者为(7.9±1.9)条/HP,分别与对照组的(4.1±0.8)条/HP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 百拇医药
    2. MVD与子宫内膜癌不同临床病理参数:(1) 年龄:MVD与年龄呈明显正相关(r=0.251 1,P<0.01),见图1;(2) 病理分级:子宫内膜癌G3级组织的MVD分别与G1、G2级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G1级与G2级组织的MV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MVD与病理分级呈明显正相关(r=0.349 1,P<0.01);(3)组织学类型: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和透明细胞癌组织的MVD,明显高于子宫内膜样腺癌者(P<0.01);(4) 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1/2者,其MVD明显高于无肌层浸润和浸润≤1/2者(P<0.05),而无肌层浸润和浸润≤1/2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MVD与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呈明显正相关(r=0.371 1,P<0.01);(5) 手术病理分期: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为Ⅲ期患者的MVD明显高于Ⅰ期者(P<0.05),而Ⅱ期分别与Ⅰ期、Ⅲ期比较差。t34902.gif (2097 bytes)
, 百拇医药
    图1 MVD与患者年龄的关系

    表1 不同临床病理参数患者的MVD(条/HP,X±s)

    类别

    例数

    MVD

    病理分级

    G1

    40

    8.5±2.6

    G2

    16

    9.2±1.8
, http://www.100md.com
    G3

    10

    13.1±5.6

    子宫肌层浸润深度

    无

    5

    7.5±1.8

    ≤1/2

    49

    9.0±3.1

    >1/2

    12

    11.8±4.2
, http://www.100md.com
    手术病理分期

    Ⅰ期

    45

    8.3±2.2

    Ⅱ期

    4

    12.0±8.0

    Ⅲ期

    17

    10.9±3.9

    组织学类型

    子宫内膜样腺癌

    63
, http://www.100md.com
    9.1±3.1

    其他类型*

    3

    15.2±5.6

    *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和透明细胞癌异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1。 二、bFGF表达与子宫内膜癌

    1.两组患者bFGF表达的比较:内膜癌组bFGF阳性表达率为59.1%,强阳性表达率为28.8%;对照组阳性表达率为10.5%,强阳性表达率为0.0%,内膜癌组bFGF阳性表达率和强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2. bFGF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不同临床病理参数:子宫内膜癌G3级患者的bFGF阳性表达率(90.0%)和强阳性表达率(70.0%)均高于G1级(阳性表达率50.0%,强阳性表达率17.5%)患者(P<0.05);G2级患者的阳性表达率为62.5%,强阳性表达率为31.3%,分别与G3和G1级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FGF表达与病理分级呈明显正相关(r=0.315 2,P<0.01)。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的bFGF阳性表达率为58.7%,强阳性表达率为27.0%;3例其他类型子宫内膜癌(2例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和1例透明细胞癌)中1例表达阳性,1例表达强阳性,子宫内膜样腺癌与其他类型子宫内膜癌组织bFGF的阳性和强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bFGF表达与患者年龄、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及手术病理分期无关(P>0.05)。
, http://www.100md.com
    三、 MVD与bFGF表达

    bFGF呈强阳性表达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其MVD为(11.6±4.7)条/HP,明显高于bFGF阴性表达者的(8.3±2.5) 条/HP(P<0.01)和阳性表达者的(8.7±1.9) 条/HP(P<0.05),MVD与bFGF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367 2,P<0.01)。

    四、MVD和bFGF表达与生存时间

    采用Kaplan-Meier分析发现,47例bFGF阴性表达和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19例强阳性表达患者(P<0.01),见图2。41例微血管低密度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25例微血管高密度患者(P<0.01),见图3。

    讨论

    一、MVD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系
, http://www.100md.com
    实性肿瘤在血管生成前只能生长到直径约为1.0~1.3 mm大小,此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死亡处于平衡,肿瘤呈休眠状态,在新血管形成以后肿瘤细胞会呈指数倍增[9]。血管丰富使肿瘤细胞能够更多的获取生长所需的氧分,快速生长,浸润破坏周围组织,而且易化了转移途径,远处转移的机会增多。本研究结果表明,MVD与发病年龄、病理分级和肌层浸润深度均呈明显正相关,微血管高密度患者预后差,说明子宫内膜癌的生长、浸润和进展与血管生成有关,MVD可以成为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指标之一。在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的MVD时,多数学者采用手术切除的子宫标本,选择能代表肌层浸润深度的切片染色。Morgan等[10]则采用诊断性刮宫标本研究,结果发现,子宫内膜癌组织的MVD明显高于正常和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但与肌层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因此诊断性刮宫标本的MVD能否完全反映肿瘤的血管生成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t35001.gif (2873 bytes)
, 百拇医药
    图2 不同bFGF表达患者的生存曲线t35002.gif (2714 bytes)

    图3 不同MVD患者的生存曲线

    二、bFGF是子宫内膜癌重要的血管生长因子

    健康成年人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保持相对平衡状态,某些病理情况如肿瘤生长等,就会出现血管生成的异常活跃。肿瘤血管生成主要是由肿瘤细胞产生的某些血管生长因子所诱导的,bFGF具有较强的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加内皮细胞的化学趋向性等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子宫内膜癌组织bFGF的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呈明显正相关,bFGF强阳性表达的患者生存时间短,说明肿瘤诱导血管生成的能力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病理分级是反映肿瘤生物学行为的最本质特征之一,级别越高,其生物学行为越恶劣,预后越差,bFGF表达与病理分级的相关关系,说明诱导血管生成能力的大小可能是病理分级决定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内在本质之一。用MVD作为定量指标,评价血管生成因子在子宫内膜癌的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类似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发现,bFGF的表达与肿瘤的MVD呈明显正相关,说明bFGF是子宫内膜癌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在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百拇医药
    三、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和透明细胞癌组织中bFGF表达和MVD变化

    子宫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和透明细胞癌,是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较高的的亚型。本研究中,2例中有1例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组织bFGF呈阴性表达;2例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组织和1例透明细胞癌组织的MVD明显高于子宫内膜样腺癌,推测这两种亚型的血管生成有其特殊性,而且这种特殊性有可能是其恶性程度高的原因之一,由于病例少,有待于积累更多病例进行进一步研究。

    总之,实体肿瘤的生长对血管生成的依赖性,使得肿瘤诱导血管生成能力的大小和血管生成的多少成为衡量肿瘤恶性程度和估计预后的指标之一。子宫内膜癌在就诊时约70%病例为早期病例[11],如何筛选高危病例,术后辅以适当的治疗,防止复发,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本研究结果表明,子宫内膜癌组织bFGF表达及MVD与预后有关,可以成为观察预后的指标之一,对估计预后和指导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 http://www.100md.com
    作者单位:白晓红(300052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产科)

    糜若然(300052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产科)

    参考文献

    1,王金环,浦佩玉,王广秀,等.bFGF基因表达与人脑胶质瘤间质血管增生.中国肿瘤临床,1999,26:169-171.

    2,Weidner N, Semple JP,Welch WR,et al. Tumor angiogenesis and metastasis-correlation in 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 N Engl J Med,1991,324:1-8.

    3,Bremer GL,Tiebosch A, Van der Putten H, et al. Tumor angiogenesi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parameter in cervical cancer. Am J Obstet Gynecol,1996,174:126-131.
, 百拇医药
    4,乐杰,主编. 妇产科学.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296.

    5,连利娟,主编. 林巧雅妇科肿瘤学.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390-398.

    6,李留霞,杨池荪,乔杰,等.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病理改变及雌、孕激素受体测定.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33:89-92.

    7,Kaku T, Kamura T, Kinukama N, et al.Angiogenesis in endometrial carcinoma.Cancer, 1997, 80: 741-747.

    8,郑备义,陈益定,彭佳萍,等.微血管密度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实用肿瘤杂志,1998,13:303-304.

    9,Folkman J.What is the evidence that tumors are angiogenesis dependent. J Nat Cancer Institute,1990,82:4-6.

    10,Morgan KG, Wilkinson N, Buckley CH. Angiogenesis in normal,hyperplastic,and neoplastic endometrium. J Pathol, 1996,179: 317-320.

    11,Burke TW, Tortolero-Luna G, Malpica A, et al.Endometrial hyperplasia and endometrial cancer.Obstet Gynecol Clin North Am,1996,23:411-45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