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眼科杂志》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502079
改良挑眉式切口行囊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眼科杂志》 2000年第4期
     改良挑眉式切口行囊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观察

    谢立信 褚建 王旭 曹景 朱刚 姚瞻

    关键词;白内障摘除术 近年来随着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提高和完善,该手术的适用范围亦不断拓宽[1],但是并非所有白内障患者均可以采用该手术。对于伴视网膜病变的白内障患者,为了满足检查眼底和激光治疗的需要,手术需采用大切口以植入光学直径较大的人工晶状体;对于高龄和晶状体核过硬患者,我们必须权衡小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手术和常规囊外摘除手术的利弊;此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常见的并发症是后囊破裂,尤其对于初学者,其补救方法为术中改行囊外白内障摘除术[2]。因此寻找一种操作简便有效,可改变术式,并能克服常规囊外摘除手术后散光度大等缺点的白内障手术方法,切口至关重要。我们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挑眉式切口改良扩大成W形切口,并将该切口应用于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超声乳化术吸除中需扩大切口的病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一、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拟采用W形切口行白内障手术患者98例(108只眼),男50例,女48例;年龄48~83岁,平均69岁;其中老年性白内障36只眼(Ⅳ极核10只眼,Ⅴ极核15只眼,过熟期核11只眼),糖尿病性白内障34只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17只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11只眼,其他并发性白内障10只眼。术前视力10 cm手动至0.12。所有手术由同一术者完成。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中,行超声乳化术时发生后囊破裂9只眼;核硬度在Ⅴ级以上,行超声乳化时超声能量不足12只眼,均扩大挑眉式切口,改为W形切口行囊外摘除术。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中12只眼因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而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后,扩大切口植入光学直径6.5~7.0 mm的人工晶状体。过熟期核11只眼、Ⅴ级核3只眼、晶状体脱位1只眼,以及其他患者,均直接采用W形切口行囊外白内障摘除术。术后随访3~12个月。

    (二)手术方法
, 百拇医药
    1.W形切口(图1):于10~2点钟方位做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以12点钟方位为中点,距角膜缘2 mm做弦长5.0 mm的挑眉式切口,切口两端距角膜缘3.5 mm,自切口两端分别向前做垂直于切口的短切口,顶点距角膜缘2 mm,切口全长7或8 mm,呈W形,称为“W形切口”。在1/2厚板层巩膜瓣下作隧道,于透明角膜内1 mm处穿透进入前房,水平扩大内切口至8或9 mm。

    图1 白内障手术中的

    W形切口

    2.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中,若出现后囊破裂、晶状体脱位、核过硬所需超声能量过大等情况,或因治疗眼底病的需要,则将挑眉式切口改为W形切口而行囊外白内障摘除术,并植入由美国博士伦眼科手术产品公司(Storz)提供的光学直径6.5或7.0 mm、襻长13.0~13.75 mm的单片式硬性人工晶状体。

    3.闭合切口:采用10-0尼龙缝线在挑眉切口两端沿放射状方向各缝合1针,切口中央“8”字形缝合1针。
, 百拇医药
    (三)术后观察

    术后处理及用药同常规白内障手术。术后第3天、1及3个月分别检查视力、眼压及角膜曲率,计算角膜散光度,并对手术前后角膜平均散光度进行统计学分析。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Jaffe三角函数矢量计算法[3]计算术后第3天、1个月、3个月因手术引起的角膜散光度。

    二、结果

    (一)角膜散光情况的变化

    1.角膜平均散光度(表1):角膜平均散光度,术前与术后第3天(t=6.80)、1个月(t=5.20)、3个月(t=3.44)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第3天与1个月(t=3.09)、3个月(t=4.2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 1个月与3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95,P>0.05)。
, 百拇医药
    表1 108只眼白内障手术前、后角膜散光度(±s,D)

    时间

    平均散光度

    平均手术性散光度

    术前

    0.96±0.88

    术后第3天

    2.12±1.54

    1.76±1.32

    术后1个月

    1.59±0.90

    1.02±0.75
, 百拇医药
    术后3个月

    1.36±0.83

    1.23±0.93

    2.手术性散光度:运用矢量分析法计算手术前后角膜散光度的差值,即为角膜手术性散光度(表1)。该度数在术后第3天最大,至术后1个月时最小,后渐增大。术后1个月与第3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5.07,P<0.01);术后1个月与3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83,P>0.05)。

    3.角膜散光轴位的变化:将0°~45°及136°~180°轴位定为水平轴,将46°~135°轴位定为垂直轴,角膜屈光力垂直轴大于水平轴时为顺规性散光,反之为逆规性散光。比较手术前后散光轴位的分布(表2),顺规性散光眼数术后第3天较术前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χ2=49.04,P<0.01);随时间推移散光轴位渐向逆规化方向发展,术后1个月与3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2.73,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64,P<0.01)。表2 白内障手术前、后108只眼角膜散光
, 百拇医药
    轴位分布百分比(%)

    时间

    顺规性散光

    逆规性散光

    术前

    55.6

    44.4

    术后第3天

    96.2

    3.8

    术后1个月

    47.2

    52.8
, 百拇医药
    术后3个月

    37.0

    63.0

    (二)术后视力(表3)

    表3 白内障手术后108只眼视力分布情况

    术后

    时间

    0.1~0.2

    0.3~0.4

    0.5~0.9

    ≥1.0

    眼数
, 百拇医药
    百分比

    (%)

    眼数

    百分比

    (%)

    眼数

    百分比

    (%)

    眼数

    百分比

    (%)

    第3天

    12

, http://www.100md.com     11.1

    22

    20.3

    72

    66.7

    2

    1.9

    1个月

    11

    10.2

    18

    16.6

    71

, http://www.100md.com     65.8

    8

    7.4

    3个月

    15

    13.9

    18

    16.7

    70

    64.8

    5

    4.6

    术后第3天,裸眼视力1.0以上者6只眼(5.6%),0.5~0.9者68只眼(63.0%),0.3~0.4者22只眼(20.4%),0.2以下者12只眼(11.1%)。术后裸眼视力0.5以下的34只眼中,29只眼(85.3%)检查眼底发现伴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退行性视网膜病变或陈旧性葡萄膜炎导致的视网膜病变。术后第3天、1及3个月时,裸眼视力≥0.5者分别为74只眼(68.5%)、79只眼(73.1%)和75只眼(69.4%)。
, 百拇医药
    (三)并发症

    术后1只眼前房出血,2 d后自行吸收;未发现浅前房及低眼压[<10 mm Hg(1 mm Hg=0.133 kPa)]者。

    三、讨论

    现代白内障手术逐渐向小切口方向发展,以达到损伤小,恢复快,术后散光小等目的。但是并非所有的白内障手术都可在小切口下顺利完成,术中出现并发症患者,需扩大切口完成手术;过熟期、核过硬或后囊不健康的白内障患者,不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如果千篇一律行超声乳化吸除手术,必将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但是选择传统大切口手术,术后有可能出现散光度大、视力欠佳等不良结果。我们所采用的W形切口,经过试用证明是一种操作简便,应用范围广泛,效果良好的巩膜大切口。

    (一)W形切口术后角膜散光情况变化的特点

    1.手术导致的角膜散光度小:本研究结果与刘奕志等[4]报道角膜缘大切口白内障手术结果比较显示,W形切口优于角膜缘大切口,分析其原因:(1)W形切口的位置较角巩膜缘切口明显偏后,而切口越远离角膜,因手术导致的角膜散光度就越小[5];(2)W形切口弦长7 mm,内切口长8 mm,整个切口弧长明显增大,这种造型不仅避免了由于外切口过大而导致的散光度增大,而且足以顺利娩出晶状体核;(3)W形切口的闭合只需两针放射状缝线和1个“8”字线缝合,明显少于闭合常规角巩膜缘大切口所需要的5~7针,而缝线针数越少,产生不规则散光的可能性越小。
, 百拇医药
    2.术后早期角膜屈光状态即得到稳定: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性散光度及轴向分布术后1个月与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这表明W形切口手术在术后1个月屈光状态即达到稳定,而常规角巩膜缘大切口需4~6月[6]。其原因在于,W形切口是一种巩膜隧道切口,愈合面积大,从而缩短了术后达到屈光稳定状态所需要的时间;此外,W形切口采用2针放射状缝合方式,由此产生的悬吊拉力最大程度地限制了切口瓣在愈合过程中的滑移。

    3.角膜散光的逆规化改变:手术性散光度先减小后增大,是由于角膜散光由顺规性向逆规性转变而引起。术后早期由于缝线张力大、切口周围组织水肿,导致与切口中心垂直径线上的角膜变陡,产生顺规性散光,后期随着伤口组织水肿逐渐消退,缝线因水解吸收张力逐渐减少,切口松弛扩张,唇间结缔组织长入,散光产生逆规性改变。术后逆规性散光眼数渐增多,至术后3个月逆规性散光68只眼(63.0%)。因此,我们在行手术切口缝合时,应根据术前角膜散光状态,注意调整缝线松紧,使术后早期形成一定的顺规性散光,以尽量避免术后远期逆规性角膜散光的出现。
, 百拇医药
    (二)临床应用及意义

    W形切口术后散光度小,屈光稳定早,因此是行囊外白内障摘除手术患者的理想选择。虽然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在白内障手术中所占比例不断增高,但其不能完全取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手术。如过熟期白内障,由于较难完成连续环行撕囊,因此超声乳化手术相对困难;高硬度核白内障在超声乳化过程中所需超声能量极高,往往严重损伤角膜内皮细胞;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往往由于瞳孔粘连、闭锁,虹膜极不健康,使超声乳化手术难度增大且并发症增多。这些类型的白内障都应考虑首选囊外摘除手术,本研究中过熟期老年性白内障11只眼,Ⅴ级核3只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11只眼,糖尿病性白内障22只眼,均直接选用W形切口行囊外摘除手术。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需随诊眼底改变,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或激光治疗,植入大光学直径人工晶状体可为观察眼底情况提供方便条件[7]。本研究所有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全部植入6.5或7.0 mm人工晶状体,其中包括12只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将挑眉切口扩大成W形切口,植入人工晶状体。
, http://www.100md.com
    W形切口可作为以巩膜隧道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的常规备用切口。若超声乳化术中出现并发症而需改行囊外摘除术时,可直接将挑眉切口的两端向上扩大成W形切口(图1)。如果将挑眉切口的两端向下顺延扩大以娩出晶状体核,切口隧道则会明显加长,使手术操作困难。而W形切口,由于部分巩膜瓣可以掀开,隧道变短,便于手术操作。本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过程中,9只眼后囊破裂,12只眼超声能量达到60%仍不足以完成手术,而将挑眉切口扩大改为W形切口,顺利完成囊外白内障摘除手术。

    综合上述,W形切口经过试用证明是一种操作简便,应用范围广泛,效果良好的巩膜大切口,既适用于囊外白内障摘除手术,也可作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的备用切口。

    作者单位:谢立信(266071 青岛,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眼科研究所)

    褚建(266071 青岛,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眼科研究所)
, 百拇医药
    王旭(266071 青岛,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眼科研究所)

    曹景(266071 青岛,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眼科研究所)

    朱刚(266071 青岛,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眼科研究所)

    姚瞻(266071 青岛,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眼科研究所)

    参考文献

    1.Leaming DV. Practice styles and preferences of ASCRS members-1994 survey.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1995,21:378-387.

    2.Pande M, Dabbs TR. Incidence of lens matter dislocation during phacoemulsification.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1996,22:737-742.
, http://www.100md.com
    3.大鹿哲郎,鲛岛智一,宫田典男. 手术によつて惹起される角膜乱视变化量の计算方法.日本眼科学会杂志,1995,99:901-909.

    4.刘奕志,李绍珍.人工晶体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术中控制. 中华眼科杂志,1993,6:323-325.

    5.Masket S. Keratorefractive aspects of the scleral pocket incsion and closure method for cataract surgery.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1989,15:70-77.

    6.Richards SC, Brodstein RS, Richards WL, et al. Long term course of 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1988,14:270-276.

    7.Hayashi H, Hayashi K, Nakao F, et al. Area reduction in the anterior capsule opening in eyes of diabetes mellitus pationts.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1998,24:1105-111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