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眼病理学的发展、进步与期望
我国眼病理学的发展、进步与期望
孙宪丽
关键词;眼病理学 在纪念中华眼科杂志创刊50周年之际,回顾我国眼病理学的发展历程,老一辈眼病理学家对眼科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使眼病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近10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眼临床病理技术及基础研究已向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方面拓展,对眼病理专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1979年我国眼病理学组成立,先后举办了7次全国性病理学术交流研讨会及专题学习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从事眼病理学研究的专业人才,使眼病理专业队伍逐渐壮大,为眼病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为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1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研究的深入,眼病理学作为临床与基础的桥梁学科,在揭示眼科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先后发表了诸多论文,尤其在1997年1月和10月相继出版的《眼科病理学》及《实用眼科病理学》,填补了近30年来我国眼科病理学的空白。同时眼病理学组注重学科的发展,针对目前眼科工作发展的不平衡,一些新技术仅限于少数有条件的大医院,影响了学科的发展。尤其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年轻医师陆续转入临床科室,忽略眼病理及基础专业研究,为加强并提醒从事此专业工作者重视基础专业的学习与自身素质的培养,由夏瑞南教授和孙宪丽教授先后在中华眼科杂志上刊出两篇述评文章,即“眼病理学在眼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加强眼科临床病理及基础研究”,同时配以眼病理重点号专刊,刊出论文10余篇,推动并指导了本专业的发展。
, 百拇医药
一、病理诊断工作是眼病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及基础
各种眼病均与眼组织病理变化密切相关,眼病理学不仅为眼肿瘤提供组织学诊断依据,而且也为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病及视网膜疾病等进行诊断。凡涉及眼组织结构及生物学特性疾病均与病理生理学有关。病理学者一贯以揭示疾病本质为己任。眼科临床医生应熟知病理知识并加深理解,以利于临床工作中对课题的研究,达到防治疾病和开拓新治疗途径的目的。我国较大医学院校及眼科中心均设置眼科病理研究室,在眼病理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料。从技术发展看,染色技术已由50~60年代的常规苏木素-伊红染色、组织化学过碘酸-Schiff反应发展到电镜诊断技术的应用。80年代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细胞核DNA定量的引入使眼病理诊断技术由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应用这些新技术、新手段对以往不认识的疾病进行确诊。尤其量化指标的建立,可早期获得交界性病变癌变的信息,对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有较大应用价值。如应用流式细胞仪计量技术及自动图像分析技术检测泪腺上皮性肿瘤、角结膜缘肿瘤、眼睑恶性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及葡萄膜色素性肿瘤细胞核DNA等。疾病的病理诊断在医学界是具权威性的,它几乎是疾病的最终诊断依据,眼科也不例外。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将会对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及标准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培养出高水平的病理诊断医师,尤其随着医疗法律、法规、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其监督作用的实施,各医疗单位对疾病的诊断均要求高质量、高水平的病理诊断,这不仅是患者治疗所需,也是医生自我保护的需要。
, 百拇医药
二、为认识眼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发病机制提供可靠资料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各边缘学科的发展,各高新技术及研究成果的不断引入,眼病理学已成为多学科的融合体。我国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及研究单位均开展了实验肿瘤、动物造型、组织培养、免疫病理、分子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等眼病理学研究工作。
1.眼部肿瘤性疾病:最具代表性的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疾病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婴幼儿时期眼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广州及湖南建立的2株Rb细胞系(So-Rb50及HXO-Rb44),已稳定地传至数百代,并用以进行生物学研究,同时建立了裸鼠皮下、眼前房及玻璃体内的Rb动物模型,用以进行体内基因治疗试验。除Rb基因外,相关癌基因p53、c-myc、p16的表达与增殖细胞核抗原细胞增殖关系,提示Rb的发生为多基因异常所致;应用转移基因CD+44在Rb中的表达情况提示,Rb的浸润能力与CD+44有关;有关具有抑瘤功能的细胞连接蛋白基因(connexin,CX)在Rb细胞株内表达及调控研究提示,如寻求升调CX基因表达水平及改善细胞间联结通讯的药物,可能为肿瘤分化诱导治疗提供新的检查手段。此外,对眼睑鳞癌、眼眶横纹肌肉瘤可采用p53、rasp21基因进行检测。
, http://www.100md.com
2.视网膜病变:(1) 应用电镜对视网膜病变进行观察,发现黄斑前膜、增殖性玻璃体病变、人眼Müller培养细胞、色素上皮移植细胞、小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以及柔红霉素引发培养人色素上皮凋亡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2)应用多种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检测结果显示,色素上皮、神经胶质细胞、上皮样细胞、成纤维细胞是构成增殖性玻璃体病变的细胞成分,其中有肌动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参与。在增殖性玻璃体病变的眼玻璃体中,白细胞介素-12、白细胞介素-2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的含量增高,与病程有关,提示这些因子在增殖性玻璃体病变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3)利用分子生物学原位杂交技术观察视网膜光化学损伤大鼠视紫红质基因mRNA、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以及在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内行增殖细胞核抗原、bcl-2、bax等调控增殖与凋亡的检测研究中,进一步在分子病理水平上揭示了视网膜结构及生物学功能与发病的关系。最近有学者用特异性人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cDNA探针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进行杂交,发现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具有合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的生物学功能。
, 百拇医药
3.其他眼病:对青光眼小粱细胞体外培养,小梁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特性,以及表皮生长因子mRNA,转化生长因子-β对小梁细胞微丝的影响研究,从新的角度揭示了小梁网对房水的引流作用,对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用药均有指导意义。缺氧可影响人眼筛板细胞胶原蛋白及纤维连接蛋白合成,通过光镜、电镜观察其形态和超微结构改变,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进一步阐明了缺氧可增加筛板细胞胶原合成及减少纤维连接蛋白合成含量。此外,用透射和扫描电镜对晶状体上皮细胞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发现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度与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有关,为判断后囊混浊提供了一个细胞增殖、分化转化为成纤维细胞的量化指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mRNA在兔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晶状体上皮内表达量的研究表明,它对后囊混浊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对近视眼模型的形态学、视网膜超微结构、形态剥夺性近视及巩膜超微结构观察,以及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角膜雾状混浊组织病理学等进行了研究。
以上仅反映近10年来有关眼病理学部分的工作,旨在说明临床与基础研究应相结合。从蛋白质mRNA和DNA水平揭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将对疾病的认识提高至基因水平,这样才有利于深入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但是应强调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的一致性,同时研究工作应与临床工作结合,避免为研究而研究,特别是对青年医师和研究生的培养,应注意在扎实基本功的基础上应用高新技术。目前眼病理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有条件的大规模的医学院校的眼科及眼科中心在本专业的发展上应主动争取行政部门的支持,因势利导;同时加强各单位间的协作,以互补长短;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并注重基础医学的知识更新,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以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对无条件或小单位的眼科工作者应依靠普通病理科的支持开展眼病理学的研究工作,不断充实和壮大眼病理的专业队伍,提高眼病理诊断的水平,真正做到病理为临床服务。在新世纪里,眼病理学将会在各种遗传性眼病、恶性肿瘤、视网膜变性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眼部组织移植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我国的眼科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孙宪丽(100005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百拇医药
孙宪丽
关键词;眼病理学 在纪念中华眼科杂志创刊50周年之际,回顾我国眼病理学的发展历程,老一辈眼病理学家对眼科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使眼病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近10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眼临床病理技术及基础研究已向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方面拓展,对眼病理专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1979年我国眼病理学组成立,先后举办了7次全国性病理学术交流研讨会及专题学习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从事眼病理学研究的专业人才,使眼病理专业队伍逐渐壮大,为眼病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为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1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研究的深入,眼病理学作为临床与基础的桥梁学科,在揭示眼科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先后发表了诸多论文,尤其在1997年1月和10月相继出版的《眼科病理学》及《实用眼科病理学》,填补了近30年来我国眼科病理学的空白。同时眼病理学组注重学科的发展,针对目前眼科工作发展的不平衡,一些新技术仅限于少数有条件的大医院,影响了学科的发展。尤其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年轻医师陆续转入临床科室,忽略眼病理及基础专业研究,为加强并提醒从事此专业工作者重视基础专业的学习与自身素质的培养,由夏瑞南教授和孙宪丽教授先后在中华眼科杂志上刊出两篇述评文章,即“眼病理学在眼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加强眼科临床病理及基础研究”,同时配以眼病理重点号专刊,刊出论文10余篇,推动并指导了本专业的发展。
, 百拇医药
一、病理诊断工作是眼病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及基础
各种眼病均与眼组织病理变化密切相关,眼病理学不仅为眼肿瘤提供组织学诊断依据,而且也为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病及视网膜疾病等进行诊断。凡涉及眼组织结构及生物学特性疾病均与病理生理学有关。病理学者一贯以揭示疾病本质为己任。眼科临床医生应熟知病理知识并加深理解,以利于临床工作中对课题的研究,达到防治疾病和开拓新治疗途径的目的。我国较大医学院校及眼科中心均设置眼科病理研究室,在眼病理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料。从技术发展看,染色技术已由50~60年代的常规苏木素-伊红染色、组织化学过碘酸-Schiff反应发展到电镜诊断技术的应用。80年代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细胞核DNA定量的引入使眼病理诊断技术由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应用这些新技术、新手段对以往不认识的疾病进行确诊。尤其量化指标的建立,可早期获得交界性病变癌变的信息,对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有较大应用价值。如应用流式细胞仪计量技术及自动图像分析技术检测泪腺上皮性肿瘤、角结膜缘肿瘤、眼睑恶性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及葡萄膜色素性肿瘤细胞核DNA等。疾病的病理诊断在医学界是具权威性的,它几乎是疾病的最终诊断依据,眼科也不例外。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将会对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及标准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培养出高水平的病理诊断医师,尤其随着医疗法律、法规、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其监督作用的实施,各医疗单位对疾病的诊断均要求高质量、高水平的病理诊断,这不仅是患者治疗所需,也是医生自我保护的需要。
, 百拇医药
二、为认识眼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发病机制提供可靠资料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各边缘学科的发展,各高新技术及研究成果的不断引入,眼病理学已成为多学科的融合体。我国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及研究单位均开展了实验肿瘤、动物造型、组织培养、免疫病理、分子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等眼病理学研究工作。
1.眼部肿瘤性疾病:最具代表性的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疾病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婴幼儿时期眼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广州及湖南建立的2株Rb细胞系(So-Rb50及HXO-Rb44),已稳定地传至数百代,并用以进行生物学研究,同时建立了裸鼠皮下、眼前房及玻璃体内的Rb动物模型,用以进行体内基因治疗试验。除Rb基因外,相关癌基因p53、c-myc、p16的表达与增殖细胞核抗原细胞增殖关系,提示Rb的发生为多基因异常所致;应用转移基因CD+44在Rb中的表达情况提示,Rb的浸润能力与CD+44有关;有关具有抑瘤功能的细胞连接蛋白基因(connexin,CX)在Rb细胞株内表达及调控研究提示,如寻求升调CX基因表达水平及改善细胞间联结通讯的药物,可能为肿瘤分化诱导治疗提供新的检查手段。此外,对眼睑鳞癌、眼眶横纹肌肉瘤可采用p53、rasp21基因进行检测。
, http://www.100md.com
2.视网膜病变:(1) 应用电镜对视网膜病变进行观察,发现黄斑前膜、增殖性玻璃体病变、人眼Müller培养细胞、色素上皮移植细胞、小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以及柔红霉素引发培养人色素上皮凋亡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2)应用多种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检测结果显示,色素上皮、神经胶质细胞、上皮样细胞、成纤维细胞是构成增殖性玻璃体病变的细胞成分,其中有肌动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参与。在增殖性玻璃体病变的眼玻璃体中,白细胞介素-12、白细胞介素-2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的含量增高,与病程有关,提示这些因子在增殖性玻璃体病变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3)利用分子生物学原位杂交技术观察视网膜光化学损伤大鼠视紫红质基因mRNA、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以及在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内行增殖细胞核抗原、bcl-2、bax等调控增殖与凋亡的检测研究中,进一步在分子病理水平上揭示了视网膜结构及生物学功能与发病的关系。最近有学者用特异性人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cDNA探针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进行杂交,发现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具有合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的生物学功能。
, 百拇医药
3.其他眼病:对青光眼小粱细胞体外培养,小梁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特性,以及表皮生长因子mRNA,转化生长因子-β对小梁细胞微丝的影响研究,从新的角度揭示了小梁网对房水的引流作用,对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用药均有指导意义。缺氧可影响人眼筛板细胞胶原蛋白及纤维连接蛋白合成,通过光镜、电镜观察其形态和超微结构改变,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进一步阐明了缺氧可增加筛板细胞胶原合成及减少纤维连接蛋白合成含量。此外,用透射和扫描电镜对晶状体上皮细胞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发现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度与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有关,为判断后囊混浊提供了一个细胞增殖、分化转化为成纤维细胞的量化指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mRNA在兔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晶状体上皮内表达量的研究表明,它对后囊混浊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对近视眼模型的形态学、视网膜超微结构、形态剥夺性近视及巩膜超微结构观察,以及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角膜雾状混浊组织病理学等进行了研究。
以上仅反映近10年来有关眼病理学部分的工作,旨在说明临床与基础研究应相结合。从蛋白质mRNA和DNA水平揭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将对疾病的认识提高至基因水平,这样才有利于深入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但是应强调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的一致性,同时研究工作应与临床工作结合,避免为研究而研究,特别是对青年医师和研究生的培养,应注意在扎实基本功的基础上应用高新技术。目前眼病理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有条件的大规模的医学院校的眼科及眼科中心在本专业的发展上应主动争取行政部门的支持,因势利导;同时加强各单位间的协作,以互补长短;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并注重基础医学的知识更新,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以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对无条件或小单位的眼科工作者应依靠普通病理科的支持开展眼病理学的研究工作,不断充实和壮大眼病理的专业队伍,提高眼病理诊断的水平,真正做到病理为临床服务。在新世纪里,眼病理学将会在各种遗传性眼病、恶性肿瘤、视网膜变性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眼部组织移植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我国的眼科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孙宪丽(100005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