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神经损伤的感觉评估与再训练58例
手神经损伤的感觉评估与再训练58例
张兰 陆廷仁 刘晓华
关键词:手神经损伤;感觉;再训练 手的神经损伤修复后,多遗留不同程度感觉功能障碍。应用手的感觉评估和感觉再训练技术,可使手的感觉功能尽快尽好地得到改善和恢复[1]。我科自1994年至1998年治疗58例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简介如下。
资料和方法
58例患者中,男45例,女13例;年龄21~66岁,平均29岁;病程2个月14例,3个月32例,6个月8例,1年以上4例;切割伤42例,碾挫伤14例,电烧伤2例;损伤部位在前臂3例,腕部10例,手部45例;正中神经损伤5例,正中神经、尺神经合并损伤8例,指神经损伤45例;行神经吻合术51例,神经移植术5例,神经松解术2例;康复治疗时间1~7个月,平均3.5个月;随访时间8个月~3年,平均24.5个月。
, 百拇医药
训练方法:①保护觉训练:当患者手指感觉完全丧失时,指导患者掌握用视觉代偿的方法,避免接触过热、过冷和锐器及重物等。②位置觉训练:手的保护觉恢复后,治疗师用铅笔橡皮头反复刺激患指,让患者在闭眼和直视状态下,体会刺激点的感觉,直至患者能够准确判断所刺激的手指。用秒表记录每次判断正确所需时间,记录每10次中判断对错的比例,并加以比较。③动、静态触觉训练:治疗师用铅笔橡皮头在患指上滑动和按压,程度由重到轻,反复刺激患指,经闭眼-睁眼-闭眼训练,反复体会辨别,使患者逐渐能区分出两种不同触觉。治疗师还使用30 Hz和256 Hz音叉反复刺激患指,促进256 Hz振动觉的恢复。④辨别觉训练:患者256 Hz振动觉恢复,开始出现两点辨别觉时,则开始进行后期训练。训练时选用一些日常用品,放在布袋、盒子或碎粒盆中,如小球、螺丝、纽扣、硬币、钥匙、木块、棉团、小木棒、几何形状塑料块、不同质地的布类、不同粒度的砂纸棒。让患者用手指触摸,移动这些物品,予以辨别。经过闭眼-睁眼-闭眼顺序反复训练,最后达到闭眼时能够辨别出不同的物品。⑤使用能力训练:指导患者做一些日常活动和工作活动训练,如在暗箱内装配螺母,组装零件,扣纽扣,系带子,挑拣物品等。记录并比较每项训练完成情况和所需时间。⑥脱敏训练:对出现感觉敏感现象的患者,使用一些由软到硬的物品,如棉团、毛线团、不同质地的布类、米类、豆类及音叉振动等,让患者逐一触摸,反复刺激患指,直至敏感现象消失。
, 百拇医药
感觉评估和感觉再训练要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进行。每天训练1~3次,每次10~15 min,也可根据医嘱在家进行训练,定期复诊。
结果评价方法采用英国医学会感觉评定标准。评定标准分5级,0级:神经支配区感觉完全丧失;1级:痛觉存在;2级:痛觉、触觉存在;3级:痛觉、触觉存在,两点辨别觉7~11 mm;4级:感觉正常,两点辨别觉<6 mm,实体觉存在[2]。
结果和讨论
58例患者经过感觉再训练,手的感觉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手指位置觉准确性提高,在限定时间内辨认物品的数量增加,完成一项训练活动的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手运动功能改善。感觉评估结果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进步(表1),治疗前后评估结果经秩和检验,U=5.47,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表1 手神经损伤的感觉再训练前后评估结果(例数)
, 百拇医药
感觉分级
治疗前
治疗后
0级
3
0
1级
7
4
2级
39
7
3级
9
, 百拇医药
19
4级
0
28
随诊8个月~3年,平均24.5个月,结果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明显增强,能做较精细的动作,有些患者恢复了手工操作的工作。
感觉再训练就是利用大脑的可塑性,使各种感觉冲动传导到感觉皮层时,被重新调整解析。训练后患者具有接受被重新解析的感觉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改善手的感觉功能的目的。
手的感觉恢复是有一定顺序的,依次为痛觉、温度觉,30 Hz振动觉,动态触觉,256 Hz振动觉两点辨别觉和实体辨别觉,感觉评估应按顺序进行。保护觉的恢复视损伤部位而不同,一般腕部8~10周,手部6~8周,与有关文献统计相近。
, http://www.100md.com
感觉再训练的作用部位是中枢神经系统,早期训练主要是刺激大脑皮层,促进患指的精细触觉恢复,后期训练可使患者获得一套新的形象概念,从而提高手的辨别能力。这些概念从训练一开始就要向患者解释说明,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Dellon曾报道100例成人腕部神经损伤修复后经感觉再训练的效果,认为感觉再训练是极为有效的[2]。本组疗效分析可见,治疗后有82%患者手的感觉恢复到3~4级。神经切割伤行一期吻合术后,损伤部位较低以及病程较短者疗效较好。
感觉再训练的原则是集中注意力,反馈,记忆,强化。患者要有主动性,有一定的反应理解能力和感悟力,积极配合治疗,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而巩固感觉训练的疗效则需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使用患手。
张兰(100035 北京积水潭医院康复科)
陆廷仁(100035 北京积水潭医院康复科)
刘晓华(100035 北京积水潭医院康复科)
参考文献
1,卓大宏,主编.中国康复医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787-794.
2,朱家恺,编译.周围神经外科学.海口:三环出版社,1991.251-255., 百拇医药
张兰 陆廷仁 刘晓华
关键词:手神经损伤;感觉;再训练 手的神经损伤修复后,多遗留不同程度感觉功能障碍。应用手的感觉评估和感觉再训练技术,可使手的感觉功能尽快尽好地得到改善和恢复[1]。我科自1994年至1998年治疗58例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简介如下。
资料和方法
58例患者中,男45例,女13例;年龄21~66岁,平均29岁;病程2个月14例,3个月32例,6个月8例,1年以上4例;切割伤42例,碾挫伤14例,电烧伤2例;损伤部位在前臂3例,腕部10例,手部45例;正中神经损伤5例,正中神经、尺神经合并损伤8例,指神经损伤45例;行神经吻合术51例,神经移植术5例,神经松解术2例;康复治疗时间1~7个月,平均3.5个月;随访时间8个月~3年,平均24.5个月。
, 百拇医药
训练方法:①保护觉训练:当患者手指感觉完全丧失时,指导患者掌握用视觉代偿的方法,避免接触过热、过冷和锐器及重物等。②位置觉训练:手的保护觉恢复后,治疗师用铅笔橡皮头反复刺激患指,让患者在闭眼和直视状态下,体会刺激点的感觉,直至患者能够准确判断所刺激的手指。用秒表记录每次判断正确所需时间,记录每10次中判断对错的比例,并加以比较。③动、静态触觉训练:治疗师用铅笔橡皮头在患指上滑动和按压,程度由重到轻,反复刺激患指,经闭眼-睁眼-闭眼训练,反复体会辨别,使患者逐渐能区分出两种不同触觉。治疗师还使用30 Hz和256 Hz音叉反复刺激患指,促进256 Hz振动觉的恢复。④辨别觉训练:患者256 Hz振动觉恢复,开始出现两点辨别觉时,则开始进行后期训练。训练时选用一些日常用品,放在布袋、盒子或碎粒盆中,如小球、螺丝、纽扣、硬币、钥匙、木块、棉团、小木棒、几何形状塑料块、不同质地的布类、不同粒度的砂纸棒。让患者用手指触摸,移动这些物品,予以辨别。经过闭眼-睁眼-闭眼顺序反复训练,最后达到闭眼时能够辨别出不同的物品。⑤使用能力训练:指导患者做一些日常活动和工作活动训练,如在暗箱内装配螺母,组装零件,扣纽扣,系带子,挑拣物品等。记录并比较每项训练完成情况和所需时间。⑥脱敏训练:对出现感觉敏感现象的患者,使用一些由软到硬的物品,如棉团、毛线团、不同质地的布类、米类、豆类及音叉振动等,让患者逐一触摸,反复刺激患指,直至敏感现象消失。
, 百拇医药
感觉评估和感觉再训练要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进行。每天训练1~3次,每次10~15 min,也可根据医嘱在家进行训练,定期复诊。
结果评价方法采用英国医学会感觉评定标准。评定标准分5级,0级:神经支配区感觉完全丧失;1级:痛觉存在;2级:痛觉、触觉存在;3级:痛觉、触觉存在,两点辨别觉7~11 mm;4级:感觉正常,两点辨别觉<6 mm,实体觉存在[2]。
结果和讨论
58例患者经过感觉再训练,手的感觉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手指位置觉准确性提高,在限定时间内辨认物品的数量增加,完成一项训练活动的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手运动功能改善。感觉评估结果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进步(表1),治疗前后评估结果经秩和检验,U=5.47,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表1 手神经损伤的感觉再训练前后评估结果(例数)
, 百拇医药
感觉分级
治疗前
治疗后
0级
3
0
1级
7
4
2级
39
7
3级
9
, 百拇医药
19
4级
0
28
随诊8个月~3年,平均24.5个月,结果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明显增强,能做较精细的动作,有些患者恢复了手工操作的工作。
感觉再训练就是利用大脑的可塑性,使各种感觉冲动传导到感觉皮层时,被重新调整解析。训练后患者具有接受被重新解析的感觉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改善手的感觉功能的目的。
手的感觉恢复是有一定顺序的,依次为痛觉、温度觉,30 Hz振动觉,动态触觉,256 Hz振动觉两点辨别觉和实体辨别觉,感觉评估应按顺序进行。保护觉的恢复视损伤部位而不同,一般腕部8~10周,手部6~8周,与有关文献统计相近。
, http://www.100md.com
感觉再训练的作用部位是中枢神经系统,早期训练主要是刺激大脑皮层,促进患指的精细触觉恢复,后期训练可使患者获得一套新的形象概念,从而提高手的辨别能力。这些概念从训练一开始就要向患者解释说明,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Dellon曾报道100例成人腕部神经损伤修复后经感觉再训练的效果,认为感觉再训练是极为有效的[2]。本组疗效分析可见,治疗后有82%患者手的感觉恢复到3~4级。神经切割伤行一期吻合术后,损伤部位较低以及病程较短者疗效较好。
感觉再训练的原则是集中注意力,反馈,记忆,强化。患者要有主动性,有一定的反应理解能力和感悟力,积极配合治疗,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而巩固感觉训练的疗效则需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使用患手。
张兰(100035 北京积水潭医院康复科)
陆廷仁(100035 北京积水潭医院康复科)
刘晓华(100035 北京积水潭医院康复科)
参考文献
1,卓大宏,主编.中国康复医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787-794.
2,朱家恺,编译.周围神经外科学.海口:三环出版社,1991.251-25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