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504870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0年第5期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王春娥

    摘 要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以及不同溶栓时间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AMI患者58例(溶栓组30例,其中发病6小时内溶栓16例,6~24小时溶栓14例;对照组28例)入院时及入院后24小时心电图的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溶栓组QTcd较溶栓前显著缩短,比对照组明显缩短,但发病6小时内、6~24小时溶栓的QTcd无明显差别。结论:AMI后24小时内溶栓可以缩短QTcd。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校正的QT离散度
, 百拇医药
    近年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由于心室肌复极不均一性程度增大,在心电图上表现为QT离散度明显延长,并与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相关。有文献报道,早期(发病6小时内)溶栓治疗可以缩短QT离散度,从而减少AMI后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1],但对于延迟溶栓(发病6~24小时)治疗的效果尚不肯定。本文通过对58例AM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尝试进一步验证和探讨这两个问题。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来自我院1991~1999年9月住院治疗的58例AMI患者,剔除下列病例:(1)入院时存在电解质紊乱;(2)常规心电图的R-R间期不规则,T波不明显(如房颤);(3)存在束支传导阻滞者。选择其中58例分为溶栓组和未溶栓组(对照组)。溶栓组30例,其中男25例,女5例,平均年龄61.60±3.49岁;梗死部位:前壁11例,前壁合并下壁6例,下壁、后壁13例;对照组28例,男23例,女5例,平均68.10±5.49岁;前壁15例,前壁合并下壁4例,下壁、后壁9例。两组病例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具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1.2.1 溶栓:入院后按体重给予国产尿激酶1~2万U/kg,加入0.9%生理盐水100ml中,30分钟内静脉输入。按溶栓距发病时间分为两组,6小时内溶栓16例,6~24小时溶栓14例,两组病例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同样具有可比性。

    1.2.2 QTcd测量:采用上海光电公司生产的型号6511心电图机,由同一人手工测量入院时首次和入院后24小时常规12导联或18导联心电图,计算QTcd。首先测每一导联的QT值,从QRS波起点至T波回到等电位线或TU交点,去除T波不明显的导联,至少测7个导联,同时测出R-R值,各取均值,QTd=QTmax-QTmin。根据Bazett公式QTc=(QT)/(R-R),最大QTc减去最小QTc得QTcd。

    1.3 统计方法

    QTcd值用X±s,两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 百拇医药
    2 结 果

    溶栓组QTcd较溶栓前显著缩短(P<0.01),比对照组亦显著缩短(P<0.001);对照组QTcd入院时与入院后24小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溶栓前、后各组QTcd的变化(X±s,ms)

    QTcd

    入院时

    入院后24小时

    溶栓组

    69.55±12.01

    46.22±15.62**△△△

    未溶栓组
, 百拇医药
    97.90±24.38

    87.03±27.54

    注:与自身比较 **P<0.01,与对照组比较 △△△P<0.001。

    发病6小时内溶栓组与6~24小时溶栓组比较,QTcd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二者均比溶栓前显著缩短(P<0.05~0.001),见表2。3 讨 论

    QT离散度增大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积蓄,是近年来临床上用于预测A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指标[2]。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由于心肌缺血,各部位心肌细胞存在电不稳定性和复极不均一性,表现为QTcd增大。正常人QTcd值为30±14ms[3],本文各组病例溶栓后QTcd显著缩小,表明溶栓治疗后心肌供血得到改善,心室复极趋于一致,与文献报道一致。
, http://www.100md.com
    表2 不同溶栓时间QTcd的变化(X±s,ms)

    溶栓时间

    QTcd

    入院时

    入院后24小时

    发病6小时内

    57.00±24.02

    46.46±13.19*

    发病6~24小时

    84.09±41.59

    45.94±18.55***
, 百拇医药
    注:两组入院24小时比较,QTcd无显著差异(P>0.05)。

    一般认为,早期溶栓(发病6小时内)在降低心血管突发事件、改善预后方面具有肯定疗效,而对于延迟溶栓治疗(6~24小时内)的效果尚不肯定。本文观察发病6~24小时内溶栓与发病6小时内溶栓均能缩短QTcd,提示延迟溶栓治疗亦能预防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国外的LATE研究采用rt-PA延迟溶栓治疗,发病6~12小时溶栓,5周病死率明显低于未溶栓组,认为溶栓治疗时间至少能放宽至发病12小时。近年来,Sabia等的临床研究证明许多AMI患者在冠状动脉堵塞后一段时间内在心肌坏死区仍残存有存活的重伤心肌,晚期再灌注可使这些重伤心肌缓慢地不完全恢复功能[4~6]。本组6~24小时溶栓组溶栓后QTcd显著缩短可能与重伤心肌晚期再灌注后缺血得以改善,心肌细胞电稳定性和复极均一性增加有关。因此,AMI溶栓治疗应尽早开始,但对来迟的患者,若无禁忌症,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可放宽至发病24小时。 王春娥(福州铁路局中心医院,福建省福州市,350013)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孙 刚,闫旭龙,冯美方,等.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9,13(2):103

    2,张瑞英,黄家麟.QT离散度预测AMI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临床心电学杂志,1999,8(2):65

    3,黄 颖,王周碧,陈运贞.QT离散度的重复性和正常的研究.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9,13(1):23

    4,陈在嘉.再谈急性心肌梗塞再灌注治疗及其二级预防的问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3):163

    5,杨宏宇,王秀艳,李 莉,等.溶栓再灌注对AMI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1998,7(2):37

    6,姜克瑞,王新爱.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再灌注对Q-T离散度的影响.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1999,8(2):3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