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病的心理障碍及其康复的探讨
老年高血压病的心理障碍及其康复的探讨
吴建民
摘 要 目的:探讨心理调整对老年高血压病康复的意义。方法: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对22例老年高血压病人进行心理调整。结果:药物用量不变,经心理调整后,22例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均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心理调整是降低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的重要措施之一。
关键词:高血压病;老年;心理障碍
高血压病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我国在步入老年社会后,老年人高血压病的患病率也明显上升。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如何帮助老年高血压病人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合理地处理应激,消除心理障碍是综合医院临床工作者在由生物治疗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对我院门诊存在心理障碍的老年高血压病人,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等方法,促进了康复,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2例对象均为门诊60岁以上离退休的老年高血压病人,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60~73岁。诊断符合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专家委员会确定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
1.2 方法
22例老年高血压病人均在门诊接受心理问卷方法的心理调查,然后其心理障碍特点被分析。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笔者对他们进行了心理疏导,同时指导家属配合老年高血压病人的心理调整,纠正不良情绪。心理调整措施包括:(1)向病人讲解高血压的防治知识,使其了解自己的病情,正视疾病现实,树立康复信心;(2)信任和尊重病人,使其信任医生,积极配合治疗;(3)教导病人树立应激社会的观念,使病人对应激环境能采取积极适应与干预的态度;(4)针对病人不同兴趣,鼓励积极参加文娱和社交活动,或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如种花、养鸟、慢跑等,以减轻焦虑;(5)鼓励豁达大度,以博大的胸怀去面对过去的拥有与今日的失落,使其认识自我,消除抑郁;(6)对有家庭结构或家庭关系改变的,由家属配合心理疏导,以消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 百拇医药
2 结 果
本组22例老年高血压病人中有焦虑症者10例,占45.4%;抑郁症者9例,占41%;紧张情绪者3例,占13.6%。通过心理疏导,所有病例的心理障碍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其中:呈紧张情绪者3例的紧张情绪均消失,焦虑症消除6例,减轻4例,抑郁症消除6例,减轻3例。全部病例的血压均能用药物控制在理想水平,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本组22例老年高血压病人在心理疏导前后应用药物不变,其血压变化见表1。
表1 心理疏导前后血压变化(mmHg)
心理疏导前
心理疏导后
161~180/101~110
4
, 百拇医药
0
141~160/96~100
15
0
140/91~95
3
0
≤140/90
0
22
3 讨 论
老年人高血压的发病除躯体因素外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情绪长期焦虑、抑郁或经常处于愤怒、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的刺激下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管-醛固酮系统平衡失调,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液粘滞度增加而易患高血压病。有实验证实在愤怒时外周阻力增加,舒张压明显上升,而在恐惧时,则因心输出量增加导致收缩压升高。老年人由于机体的衰老以及其离退休后生活范围缩小,生活变得以家庭为中心,易产生孤独与不安的心理状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子女的独立、老年人对子女的依靠及配偶的死亡等可使老年人产生无用感,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状态。研究证明,高血压病患者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明显高于非高压血病患者,抑郁、焦虑可直接影响血压[1]。
, 百拇医药
本文的结果与报道相符,22例老年高血压病人中焦虑、抑郁者19例(86.4%),而紧张只有3例(13.6%)。本组22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通过解释、疏导、移情等方法,使其焦虑、抑郁、紧张等心理障碍均能得到消除或减轻,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减少了高血压的危害,促进了老年高血压病人的康复。高血压的病因是多因性的,心理应激是主要原因。如前所述,老年高血压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等心理障碍,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老年高血压病人,应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重视同时进行心理调整,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蒋华英,谢光荣,杨 宇.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抑郁焦虑对照研究.中国临床心理杂志,1999,7(4):227
2 李心天主编.医学心理学.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11~312
3 马存根主编.临床医学心理学.第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2~133, 百拇医药
吴建民
摘 要 目的:探讨心理调整对老年高血压病康复的意义。方法: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对22例老年高血压病人进行心理调整。结果:药物用量不变,经心理调整后,22例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均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心理调整是降低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的重要措施之一。
关键词:高血压病;老年;心理障碍
高血压病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我国在步入老年社会后,老年人高血压病的患病率也明显上升。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如何帮助老年高血压病人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合理地处理应激,消除心理障碍是综合医院临床工作者在由生物治疗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对我院门诊存在心理障碍的老年高血压病人,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等方法,促进了康复,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2例对象均为门诊60岁以上离退休的老年高血压病人,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60~73岁。诊断符合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专家委员会确定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
1.2 方法
22例老年高血压病人均在门诊接受心理问卷方法的心理调查,然后其心理障碍特点被分析。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笔者对他们进行了心理疏导,同时指导家属配合老年高血压病人的心理调整,纠正不良情绪。心理调整措施包括:(1)向病人讲解高血压的防治知识,使其了解自己的病情,正视疾病现实,树立康复信心;(2)信任和尊重病人,使其信任医生,积极配合治疗;(3)教导病人树立应激社会的观念,使病人对应激环境能采取积极适应与干预的态度;(4)针对病人不同兴趣,鼓励积极参加文娱和社交活动,或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如种花、养鸟、慢跑等,以减轻焦虑;(5)鼓励豁达大度,以博大的胸怀去面对过去的拥有与今日的失落,使其认识自我,消除抑郁;(6)对有家庭结构或家庭关系改变的,由家属配合心理疏导,以消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 百拇医药
2 结 果
本组22例老年高血压病人中有焦虑症者10例,占45.4%;抑郁症者9例,占41%;紧张情绪者3例,占13.6%。通过心理疏导,所有病例的心理障碍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其中:呈紧张情绪者3例的紧张情绪均消失,焦虑症消除6例,减轻4例,抑郁症消除6例,减轻3例。全部病例的血压均能用药物控制在理想水平,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本组22例老年高血压病人在心理疏导前后应用药物不变,其血压变化见表1。
表1 心理疏导前后血压变化(mmHg)
心理疏导前
心理疏导后
161~180/101~110
4
, 百拇医药
0
141~160/96~100
15
0
140/91~95
3
0
≤140/90
0
22
3 讨 论
老年人高血压的发病除躯体因素外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情绪长期焦虑、抑郁或经常处于愤怒、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的刺激下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管-醛固酮系统平衡失调,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液粘滞度增加而易患高血压病。有实验证实在愤怒时外周阻力增加,舒张压明显上升,而在恐惧时,则因心输出量增加导致收缩压升高。老年人由于机体的衰老以及其离退休后生活范围缩小,生活变得以家庭为中心,易产生孤独与不安的心理状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子女的独立、老年人对子女的依靠及配偶的死亡等可使老年人产生无用感,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状态。研究证明,高血压病患者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明显高于非高压血病患者,抑郁、焦虑可直接影响血压[1]。
, 百拇医药
本文的结果与报道相符,22例老年高血压病人中焦虑、抑郁者19例(86.4%),而紧张只有3例(13.6%)。本组22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通过解释、疏导、移情等方法,使其焦虑、抑郁、紧张等心理障碍均能得到消除或减轻,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减少了高血压的危害,促进了老年高血压病人的康复。高血压的病因是多因性的,心理应激是主要原因。如前所述,老年高血压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等心理障碍,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老年高血压病人,应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重视同时进行心理调整,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蒋华英,谢光荣,杨 宇.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抑郁焦虑对照研究.中国临床心理杂志,1999,7(4):227
2 李心天主编.医学心理学.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11~312
3 马存根主编.临床医学心理学.第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2~13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