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211170
教育技术大检阅(中)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1月22日 中国教育报
教育技术大检阅(中)
     “教育技术西部行”系列报道:教育技术大检阅(中) 黄荣怀 曾兰芳 余冠仕

    三 教育技术存在的问题

    自从20世纪30年代电化教育在我国登陆以来,已经发展了近70年,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国的教育技术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几个误区

    1.硬件、软件建设不能同步。这是在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历史上一直都存在的老问题,一般表现为重硬件轻软件。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出现过一哄而上搞电视课堂搬家的现象,造成了很大的浪费。90年代以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兴起,教育信息化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据2000年底不完全统计,全国中、小学各类计算机设备242万台,建立校园网的学校5700所。可以说,硬件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软件建设却没有跟上硬件建设的步伐,使“软件匮乏”成为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的瓶颈。我们应该关注硬件和软件的并行建设,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软件建设的路子。
, 百拇医药
    2.重效应轻效果。重效应轻效果反映在多个方面:其一,重技术轻理论。教师热衷于技术的学习,而对教育技术理论则持怀疑、否定甚至拒绝的态度。其二,重制作轻应用。人们在制作教育教学软件的时候,错误认为“只要运用了教育技术,就一定能够促进教学”,不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反馈和评价,致使真正优质的教育教学软件稀缺。其三,重评奖轻实用。许多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只是为了拿到参加各种比赛、公开课的入场券。

    3.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在教育技术的研究人员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另一方面,教育技术的实际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学人员,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教育技术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践是理论的先导,同时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改理论。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如果能够协力合作,交流沟通,优势互补,将会促进教育技术在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更快发展。近几年,在这方面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像“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专家与教师密切结合的成功范例。
, 百拇医药
    (二)几个问题

    1.实践领域的管理体制欠完善。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一般都设有专门的教育技术机构,比如电教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中心等,但相应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教育技术机构应有的功能得不到发挥。

    管理体制的疏漏,其根源在于人们对于教育技术机构的功能没有形成清晰、正确的认识。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于教育技术的看法各种各样,比如认为它是拍摄和播放电视录像的、它是管理配有电教设备教室的、它是搞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的等等。正是这些不尽全面甚至错误的认识,使得教育技术机构的地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很多电教人员常常担任着维修工的角色,或者是课件制作人员、网络维护人员等,至于他们的思想和专业背景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此外,电教人员与学校其他教学人员之间不能实现良好沟通与协作,也是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2.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教育技术。
, http://www.100md.com
    迄今为止,资金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需要有设备、软件的支持,这些都需要资金来支持。教育技术在我国起步的时候,主要是国家投资,发展到现在,更多的是学校自筹解决,不管采取何种方式,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教育系统内部。在国外,企业投资教育可以用来解决教育资金不足。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2000年的头5个月,私营机构对教育的投资达到15亿美元。近几年,我国也逐渐出现了企业投资办学的方式,不失为一种解决资金来源的新思路。

    3.照搬国外的理论和经验而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

    80年代初计算机进入美国的中、小学,我国也纷纷在中、小学引进计算机。而美国全国教育政策规划及组织协会(NIEPEPO)对全国中、小学微机使用调查后发现,计算机技术在学校中的开发及应用状况,使那些原指望靠这种新技术给教育带来一场革命的人们大失所望。事实上,许多教师拒绝使用由软件公司提供的教学程序,理由是这些软件的使用效果不尽如人意。中国也因此面临着同样的情况。
, http://www.100md.com
    从1996年开始,美国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网络教育,兴建中、小学校园网。90年代末,我国的许多中、小学校园网迅速崛起,但由于缺乏相关研究和政策的支持,大部分校园网并没有给教学和管理带来实质性的帮助。而美国1999年、2000年的教育技术标准中,对教师和学生的相关技能与评判标准都有明确规定,也就是说,美国在投资硬件的同时,兼顾了人力资源的建设。

    此外,我们在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时候,往往也是不加改造地就用起来,而不管国家之间的历史文化差异。当然,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例如人们在教育技术的定义问题上已经有了深刻的思考。但是,国际上先进的理论、技术、手段等如何本土化?如何建设和发展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技术?中国的教育技术人才如何培养?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教育报》2001年11月22日第3版

    ")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