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保健品需要“自身保健”
本报记者 蒋建科
近年来,我国微生态制剂在保健品领域中发展迅速,形成消费热潮。但一段时间以来,一批质量参差不等的微生态制剂保健产品充斥市场,误导了消费者。为此,我国著名微生物专家、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周德庆与上海微生态学会主任、消化道专家张达荣日前呼吁全社会重视微生态制剂保健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微生态制剂“水分”太多
近些年,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食用多脂肪类食品和各类抗生素的增多,肠道内微生态环境紊乱使体内积毒导致便秘和腹泻,引发各种消化道疾病和肝炎,严重的甚至威胁生命。
周德庆教授解释说,微生态制剂又称微生态调节剂,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制成的含大量益生菌的活菌制剂,具有维持人体生态平衡、调整微生态失调和提高健康水平的功能。应用在商品,微生态制剂又有治疗用和保健用之分,而剂型则有胶囊、微胶囊型的冻干活菌粉以及片剂、水剂(口服液)、酸奶或冷饮等形式。水剂(口服液)因益生菌的生存形态有“三怕(怕水、怕氧、怕胃酸)”的特性,很难在液态下保存其活性,加之携带和使用不便等原因,所以在国际上从未生产过。
广告宣传误导消费者
周德庆说,国内消费者因为对微生态制剂产品缺乏了解,消费尚处于盲目阶段。国内少数生产“微生物制剂”保健品的企业只考虑以盈利为目的,不重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惜重金投入广告宣传,对在保质期内益生菌无法存活的液态微生态制剂保健品夸大保健效果,不仅误导了消费者,还对生态学科和行业发展造成很坏的影响。
卫生部于去年颁布了“卫法监发[2001]84号文件”,对益生菌类微生物制剂给予规范。规定:“不提倡以液态形式生产益生菌类保健食品活菌产品”;“活菌类益生菌保健品在保存期内活菌数目不得少于106/克”;明确规定活菌类保健品必须菌种明晰,并明确两歧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保加利亚杆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等9种“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种名单”。
国内厂商面临生存危机
最新资料显示,我国微生态制剂保健品消费量每年达近百亿元,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国内生产微生物制剂保健品的大小企业近百家。由于这些产品技术上未能迅速升级,仍然在生产品质不佳的液态微生态制剂保健品。国际上先进的微生态制剂企业,早已将目光聚焦在中国这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大市场上。在国内企业还无法解决保质期内益生菌数量稳定的今天,国外同行以肠溶类胶囊型产品向客户保证:出厂一年半后,其产品的活菌数仍保持在出厂时的50%以上。
为此,专家们呼吁:针对微生态制剂生产中的具体环节,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制订与国际接轨的系列细则,科研、生产和管理部门应尽早开发出便捷、可靠的质量检测方法,提高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鉴别能力;企业则应提高其研发能力,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早日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