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健康新闻
编号:10120629
相濡以沫四十年 真情为伴战瘫痪
http://www.100md.com 2002年4月18日 《健康时报》 2002.04.18
相濡以沫四十年真情为伴战瘫痪//
相濡以沫四十年真情为伴战瘫痪//

     她21岁结婚,23岁时丈夫便因脑炎瘫痪在床。此后,她一边带孩子,一边照顾丈夫,日子一过就是四十多年。而丈夫也由开始瘫痪在床,慢慢地能拄着拐杖走路了,能上班了,如今还能蹬着三轮车在通州区的街道上。“我姥姥照顾我姥爷四十多年了,这才叫真情呢。”要不是她的外孙子打电话给记者,她根本不会觉得这事有什么稀奇。

    她,就是住在北京市通州区新华街道永顺东里,今年已65岁的许凤云。

    (附图片2张)

    本报记者 杨锐/文 本报记者 夏勇/摄

    记者手记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许大妈始终都是乐呵呵的。她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我们都这么大岁数了,又不图名不图利的,有啥好说的!”虽然四十多年过去了,但当时杜华大爷哪天得的病、哪天住的院、哪天上的班,当时一些事情的来龙去脉等等细节,许大妈仍记得清清楚楚,说起时如数家珍。
, 百拇医药
    1 厄运降临

    “我们是1958年8月份结的婚,1961年5月19号生的她(女儿),8月12号他(丈夫)病的。”许大妈向记者娓娓道来。当时,他们同在一家铸锅厂里工作,杜华在车间,许凤云在托儿所。杜华的脑炎起因于腿上的一个脓包,后来脓包里灌进水后引起了感染,疼痛由腿部转到背部,一次晕倒在澡堂里被人背出来后才到北京积水潭医院治疗。“我们在房山县周口店住,离车站还有8里地,不通车,又是河滩路,很难走,是用三轮车把他推到车站的。”

    体温高达42度的杜华随即被收住了医院,经过专家会诊,医生最后决定按脑炎治疗。但他仍然终日高烧不退,身上、脚上绑着冰袋,打针、吃药全不管事。最后,医生对她说:“你就签字吧,家里有什么亲人就通知一下吧。”意思就是要她准备后事了,她拍电报叫来了他唯一的哥哥。

    一天,杜华说想吃梨。“当时有钱都没处买,我想回在房山县的娘家,山区长着梨树。但病人死活不定,大夫不让走。和医生说好让他哥哥看着,我才走。”许大妈对记者说。下午搭5:30末班车,她抱着孩子踏上遥远而艰难的回家取梨的路程。当时是8月份,那天,车到周口店已是下午7点多了,天已经要黑了,可离家还有20多里的河滩路,而且又是山区,那时山上还时常会有狼。她抱着孩子,天色越来越黑,她又急又怕,还不敢哭。等到远远地能看到娘家的房子时,才敢放开胆子大声痛哭,将委屈、埋怨、惊吓、痛苦一股脑儿倒出。梨吃了有一个多星期后,丈夫居然奇迹般地退烧了,但从腰部往下失去了知觉,不能坐,也不能走。
, 百拇医药
    记者手记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年来,许大妈从来不相信杜大爷这病不能治好,不相信杜大爷这辈子就不能像健康人一样走路和生活。“即使来个卖窗花的说能治病,我也是立即将人请进屋。”这种有病乱投医的做法虽使她吃了不少苦头,但也许正是这种强大的信念支撑他们夫妻度过最艰难的岁月,也使得杜大爷的病奇迹般地康复起来。

    2 艰苦岁月

    出院回家后,杜华的生活要完全由妻子来照顾。每次想坐时,妻子必须把他移到边上,抬起他的上身靠在墙上,走路时需要妻子在后面抱着腰,每次大小便,妻子都要先将他移到床边,再移到自己双腿上“把”。为了给丈夫洗内裤,她的手都洗烂了。

    丈夫未生病前,杜华每月40元,许凤云也有19元。等到丈夫生病后,她因为要照顾他,不能工作(当时叫“下放”),也没了工资。而丈夫因生病又“吃了劳保”,只拿60%的工资。许大妈对记者说:“一家三口的生活费只有24元钱。每月交了3元的房钱,还剩21元;当时粮食的供应也少了。生病前,给他的定量是51斤,我是38斤。‘下放’后,我的定量成了28斤,他的定量也减到38斤,孩子出生后,每月配给两盒代藕粉。一盒代藕粉的钱可以买4斤面粉还有富裕,所以舍不得给孩子吃,就把它卖了,给孩子吃炒面。”
, http://www.100md.com
    1961、1962年正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4分钱一张的窗户纸,有时孩子捅个小孔还要挨打,因为两张窗户纸的钱就可以买一斤棒子面了。最艰苦的时候,许凤云一天只吃一顿饭;也曾不只一次为差几元钱不够给丈夫买药、没有钱给孩子看病而偷偷地落泪。

    除了操持家务外,许凤云还要照顾丈夫的生活,为了帮助他舒筋活血,每天早晚都用热水为他烫脚,用手为他搓腿;夏天到来时,她给丈夫上身打了遮阳伞,让阳光曝晒下半身。此外,她还用尽了各种偏方,扎针、拔罐子、烤电、贴膏药……花了好多冤枉钱。

    两年多后,丈夫的腿终于有了点知觉。许凤云这时的主要工作是架着丈夫在外面练习走路。院子里拴条铁丝,让丈夫扶着走。磨面的碾子闲着,让丈夫推着走。10年前,杜华已可以扶着拐杖站起来,慢慢地向前走。更了不起的是,他可以在妻子的帮助下,跨上三轮车向前骑着走,不知情者根本看不出他的残疾。

    记者手记
, 百拇医药
    对于这四十多年来的经历,许大妈说不出华丽的辞藻,更没有高深的哲理,似乎也没有时髦的现代人遇到此类事情时往往一厢情愿附加上去的“伟大爱情”。她将这一切都朴素地归于一个“命”字。然而,对待这样的命运,她一直都很快乐。宿命也好,传统也罢,总之她接受了现实,并在挑战厄运的过程中忘记了不幸,得到了快乐,这才是最重要和可贵的。

    3 知足常乐

    杜华从小就无父无母,几乎是吃百家饭长大的,钱和才都根本谈不上。许凤云与他的婚事也完全是遵从父母之命。丈夫生病瘫痪的时候她才23岁,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在那个年代,虽说离婚的人不如现在这么多,但像她这种情况特殊者,如果离婚的话,于常情常理也还说得过去,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记者打趣地问许大妈,当时有没有想到过离婚?“离婚?我把他交给谁呢?”许大妈说,她的奶奶在26岁的时候就守寡了,靠着给人纳鞋底子、养羊、种地一手把父亲带大。和奶奶的情况相比,她已很知足了。不论怎么说,她的丈夫活着。
, 百拇医药
    那么,在这些年的艰苦生活中她有乐趣吗?“有乐趣,当然有乐趣。”她回答得非常肯定,“突然发现他能站着了;孩子不用再拴着了,会在后边跟着我们走了;三年后,他能架着两个拐帮我做点家务了,能将热水灌进暖水壶、把饭放进锅里了;上班时他可以看家,我不用锁门了……这不也挺好?”看着丈夫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孩子一天比一天大,这就是她生活中全部的乐趣。

    记者手记

    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誓言,但多年的患难与共还是使他们夫妻俩在生活中配合得相当默契。如果说当初许凤云没有改嫁是因为对丈夫放不下,还只是妻子单方面的意愿,那么四十多年后,杜大爷对老伴的依赖早已成为他生活中的一种惯性和必需。记者问他现在最担心什么,他也实话实说:“最怕她有病,她有病就没人照顾我了。”

    4 相依相伴

    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杜华于1966年5月3号上班了,恢复了每月40元的工资。许凤云在日子实在艰难的时候也到工厂打打零工,家里三个孩子的衣服全都是她亲手做。她从不串门,因为怕别人误以为是借钱,从不在外面院子里和别人一起吃饭。“我从来不对人说穷。你说了,除了没人给你,还反叫人瞧不起。”杜大爷说最佩服妻子有决心:“没有她干不了的事,也没有她过不去的日子。她不会的事她会想办法。”装电灯、修水龙头、在阳台上搭篷子这些通常由家里男人做的事,她全都自己做,一次不成两次。“没有人干不了的活儿。”许大妈这样告诉记者。
, http://www.100md.com
    然而,杜华却尽自己所能,默默地补偿着对妻子的歉意。擦地、洗衣,他都抢着干,凡是他能干的活儿他尽量多干。许凤云在工厂打零工时,常将破手套拿回家补。“补手套时,总是我把手套洗干净后他来烤干,手套干了我来补。”虽然残疾,但并没有改变杜华快乐的性格,因而外貌丝毫也不像已65岁的年龄。有件事至今都被他的子女传为笑谈:他自己残疾,却曾经把一个摔倒的老太太从地上扶起来。老太太站起来后,出于感激,便想为这个“小伙子”介绍对象。采访时,记者发现杜大爷似乎特别愿意自己拄着拐杖走路,而且似乎特别喜欢在人多的时候这样走。那天在他家,他自豪而幽默地对记者说:“我可是一名特级模特。别人走模特步只走几年,而我一走就是四十年。”他拄拐杖走路时,确实如模特儿般走在一条直线上,但步子都是交叉着,仍自己绊着自己。听说要拍照,全家人兴奋地将许大妈这几年获得的各种奖励证书都找了出来。在家里给夫妇俩拍完后,一转身,杜大爷就不见了。原来他已一个人拄着拐杖往楼下去了,他要让记者在他蹬三轮车时给他拍一张。甚至在下楼时,还不停地让记者给他单独拍一张。

    如今,老夫妻俩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许大妈扶老伴下楼,扶他坐在三轮车上,然后把他的脚在三轮车的脚踏板上套好,再向前推一下,许大妈坐在三轮车的后座上,车就开始向前走了。杜大爷腿上微弱的力量保持着车轮转动,双腿也借着轮子的转动而得到运动。

    太阳升起来了,在晨风中,车子慢慢地向前走着。车子停下来时,许大妈下车推一把;上坡下坡的时候,许大妈也要推着或是拉着车子,以防车子停止或是失控———这,也许正是他们这四十多年相依相伴生活的写照。

    图片:

    1、杜大爷在老伴的搀扶下练习走路。

    2、杜大爷特别喜欢“带”着老伴蹬三轮,因为这样他看上去和正常人无异。,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