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关注 > 特别关注
编号:10121376
中西方医院:四大角度看差异
http://www.100md.com 2002年6月13日 《健康时报》 2002.06.13
中西方医院:四大角度看差异//

     本报记者 胡迎新

    编者按:北京国际(SOS)救援中心的副总监和静彬先生,曾在国内大医院工作过,具有横跨中西医疗机构的经历,熟悉中西方医院的运作模式、行医规范,了解两方医生的行医习惯、用药习惯、中西方患者的就医习惯以及东西方文化差异。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他,请他对中西方医院进行了比较。中国医院在服务理念上与西方医院是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医院的服务理念中涵盖了多少对病人的人文关怀?请关注———

    受访专家简介

    和静彬:38岁,1984年毕业于北京军医学院,到解放军总医院工作,1997年到北京国际(SOS)救援中心任行政副总监至今。

    差异一:服务理念———

    “我从来不知道我还得对病人低三下四……”
, http://www.100md.com
    我们聘请的外国医生,他们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西方那样的一个环境里,接受西方的行医理念。而我们这里的中国医生都是从国内各大医院招聘来的,他们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医疗经验,但是他们并不符合我们的需要,我们要对他们进行3个月的培训,最主要的是使他们了解西方人的行医习惯、就医习惯,西方人和东方人的文化差异,一句话———就是服务观念的培训。中国医院的诊室同时有几个医生给病人看病,诊室的大门敞开。在西方医院不是这样,一个医生一个诊室,他把病人带入诊室,然后把大门关好,这是尊重病人的隐私权。病人的病情只有给他看病的医生知道,医生不能传阅病人的病历,泄露病人的病情,这是病人对你的信任。只有病人签字同意,医生才能让病人的家属知道病人的病情。在中国的医院,医生对病人的提问两三句话就打发了,在我们这里,医生对病人的提问尽可能地回答,不能说:“我不知道,你去问谁谁谁。”你可以告诉病人:“这个问题等我弄清楚,下次回答你。”这都是西方一些小的行医规范。不管你在中国医院做到什么职位,到我们这里一切从零级开始,零级是对你能力的一种考验。也有的中国医院的医生来了不适应:“我从来不知道我还得对病人低三下四,我还得对病人耐心解释……”诸如此类,这就是中西方医院在服务理念上的差距。
, 百拇医药
    差异二:行医习惯———

    治病,还要考虑病人长远健康

    国内医生不管病人的病情是否需要,经常给病人开抗生素,这样很容易导致病人菌种紊乱,产生抗药性。西方医生不是这样,他不仅要治好病人当前的病,还要考虑到病人长远的健康问题。国内的医生是甭管用什么药,我得把你的病赶紧治好,你不投诉我就谢天谢地了。以前中国患者一有病,就让医生开好药、开贵药、开新药。我在曾经工作的医院遇见过一位离休老干部,他问我:“你们有什么新药?”结果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抗生素,什么药好他就要什么药,最后他的病就没有什么药可用了,造成了菌种失调。我认为对中国老百姓普及医疗、医药常识也很重要。

    当然现在也不排除有的医生开好药、开贵药是为了追求利润。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我认为是中国医疗机构中的价格体系不合理,价格里面知识技术体现太少,偏重于仪器、设备、药品的含量过高。设备成本做个CT、核磁共振价格很高,但是一个教授、主任医生的一个号5块钱、10块钱,行医成本太低。有个女记者对我说:“你们看个病5块钱、10块钱就够了。”我说:“你去烫个发多少钱?50?100?你觉得贵吗?难道我们的教授、主任医生的技术还不如理发师?”她说:“你们这种医院(外资医院)收费上千美元太高了。”我说:“我们这里面包括三项成本:1、医生受教育的成本。2、知识的积累成本,医学是很典型的经验科学,我们医生能独立看病,大学毕业以后还要3年到4年临床实践,先后得8年。3、医生要承担法律责任,他不能随便做出一个结论就开处方,一旦出了问题,医院要为他承担法律成本。在西方医疗事故的赔偿是很高的。我们还没考虑医院的设备的种种投入成本。”
, 百拇医药
    差异三:药师角色———

    “一提起外国医院我就急……就恨!”

    我再次强调:中国医院和西方医院最大的差别就是服务观念问题。我举两个例子:我们从中国医院招聘来一个年轻的X光技师,按我们的规定给病人做X光透视时,除了检查部位,身体的其他部分一定要遮挡。他在给一个外国小男孩做检查时没有遮挡睾丸部位,孩子的妈妈投诉他。我们给他一个“警告”。他很委屈地跟我说:“在中国医院都是这样。”我说:“中国医院这样不对。在我们这里的标准就要给病人遮挡。”西方医院的理念是充满人性化的,医院要为病人提供更好、更长久的健康保护。

    医院的拿药工作人员在中国叫“药剂师”,在西方叫“药剂治疗师”。中国的药剂师是照方抓药,只要处方上没有太大问题就拿药给病人,这是中国药剂师的主要责任。在西方医院,拿药仅是药剂治疗师的一部分工作,他们还要与医生保持密切的联系,要检查处方是否合理,对病人会不会有什么伤害,所用的药有没有更适合病人需要的药。如果有,药剂治疗师就要向医生提出建议。所以他要和医生密切联系,让医生了解最新的药物知识,正确合理地用药。同时药剂治疗师在给病人发药时,不是一发就完了,还要给病人解释服药的注意事项:药的毒副作用、用药常识等等。药剂治疗师对医生开的处方有权力监督,如果他不审查医生开的处方,出了问题他也有责任。药剂治疗师认为医生的处方开的药剂量过大,他就得去找医生。如果医生说:“这个病人耐药性强,就得开这么大剂量。”好,你医生再签一次字。医生的第二次签名,说明药剂治疗师发现问题找过医生。在中国医院,药剂师拿处方来一看:“没这药。”病人还得自己再去找医生,西方的药剂治疗师这时一定会拿着处方去找医生商量,设法找到可以替代的药,同时把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向病人说清楚。
, 百拇医药
    当然了,西方人口少,所以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做得更好,不同的经济水平,要有不同的经济标准。但是现在随着中国的经济的好转,在医疗行业,不管对医院的管理者还是医护人员都应该有一个更好的标准。曾经有个中国医院的院长说:“一提起外国医院我就急,他们规模小做什么都容易!一提起外国医院我就恨,恨他们挖我们的人!”我觉得这更像是个玩笑,但是它确实值得中国医院的管理者自己问问自己这是为什么?

    差异四:社区医院———

    8成病人不需到大医院就诊

    中国医疗体系中的缺点是分科过细,没有全科医生,儿科还分“儿内”、“儿外”,没有在社区医院给病人做初诊的全科医生。其实我在中国的一家医院做医生时,感触最深的是,80%的病人根本不需要到大医院就诊,甚至看专家号,完全可以在离家近的社区医院就地解决。你想象一下,像北京的协和医院、儿童医院日门诊量最多时达到三四千人,如果其中80%的普通病病人,疏散到各自的社区医院,那么可以减少这些大医院多少日门诊量,这里的医生也会像大医院的医生一样,给确实需要到这里来就诊的病人,认真、细致、耐心地用较长的时间看病。这样国内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自然会提高,医患矛盾自然会减少。但是中国老百姓,你让他上社区医院(小医院)看病,他不认可。他认为小医院的全科医生是“万金油大夫”,看病还是到大医院挂专家号好,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这就需要一个正确的引导。
, http://www.100md.com
    我们这里招聘了很多中国医生,他们在中国医院门诊一天要看四五十个病人,3分钟一个,医生不愿意看那么多也没办法。我们要求一个医生看一个病人至少要30分钟,要更多地了解清楚病人的情况,这样医生能够获得更多的临床经验,避免一些差错。在国内医院,一个医生看病,周围围着一大群等待就诊的病人……如何引导老百姓就医、改变就医习惯是很重要的事,也应该列在中国医疗改革的范围之内。

    国内的大医院都很大,有的甚至有1000张床位,高精尖设备很全:核磁共振、CT……前几年医院划分级别,就是看医院有多少高精尖设备。现在不再这样搞了,这样的“评级”有违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初衷,政府现在提倡广泛地发展社区医院。社区医院是基础医院,特点是规模小、分布广、数量多,能够满足老百姓一般的就医需求。大医院应该专门接受从社区医院转诊来的病人,看重大疾病。我们这里要求医生一天就看四五个病人,每个病人至少要看半个小时以上。大医院不是接待日常初诊病人的,这就需要对百姓医疗观念的改变进行引导。,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