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证治
编号:181648
中风后遗症治疗三法
http://www.100md.com 2002年6月1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769期
    一、清热化痰泄火法

    本法适用于痰热挟肝火上扰而动风者。轻者症见半身不遂,语言欠利,神志昏蒙,或有胸闷恶心,或烦躁,便秘,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多在脑血栓形成或轻度脑出血后出现。可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半夏、橘红、胆星、竹茹、枳实、石菖蒲、远志、郁金。如有肝热见症,可选用丹皮、钩藤、菊花以凉肝熄风;经络阻滞而半身不遂者,宜加桑枝、地龙、丝瓜络以祛风通络;兼瘀血者选加川芎、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便秘者需加大黄、栝楼以通腑泄热为先,腑热得降,气火上升之势则能随之下潜;若兼头晕头痛而血压偏高者,宜选加生赭石、生石决、牛膝、夏枯草以平肝潜阳、泄热降压。

    较重者症见头晕头痛,身热目赤,心烦失眠,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舌红苔黄,脉弦。多为肝阳风动,气火升腾,痰浊上扰清窍,治宜潜阳镇逆、平肝熄风为主,可先用牛黄清心丸,继进镇肝熄风汤加减。

, http://www.100md.com     笔者体会,用本法治疗不可过服,要适可而止。一俟热清痰化之后,即当视证之标本虚实、阴阳气血之偏盛偏衰而随证治之。

    二、活血化痰通络法

    多用于脑血栓形成后证属痰血阻络者。常见表现有患肢僵硬,或曲伸不利,或关节肿胀,肤色变暗,舌质暗淡,或有瘀斑,或舌下青紫等。

    痰血阻滞经络,单用活血法则瘀不易去,如配以化瘀、行痰之品,才能痰浊血瘀并除。对此痰血互结之病变,用药必须活血化痰同用,如用僵蚕、白芥子化痰散结、行痰通络,常伍以活血药以增强化痰之功。

    瘀血得寒则凝,遇温则行,故行血药又常与桂枝、白芥子合用。桂枝辛甘温,行肢节,透达营卫,有温通经脉之功;白芥子辛温,能利气豁痰,消肿散结,用于痰注肢体,有温通化痰之效。朱丹溪说:“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行”。笔者临床体会,二药配伍,对于痰血阻于经络所导致的肢体僵直、曲伸不利,尤以兼半身凉麻者效果更佳。若病久或气虚者,尚需与益气养血药如黄芪、当归同用。
, http://www.100md.com
    三、益气化瘀法

    适用于因虚致瘀者。其代表方剂为补阳还五汤,方中黄芪与川芎必用,黄芪补气生阳,从而生血活血,扩张血管而降低血压;川芎有活血行气止痛之效,上清头目,下行血海,为血中气药,亦有扩张血管及降压作用。二药合用,益气升清,活血醒脑,既可益气活血而降低虚性血压高,亦能升清活血而升压,实为调节脑部循环的良药。然由于中风之病因病机复杂兼挟,因此运用本方尚需掌握其适应症及黄芪的用量。

    (一)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以半身不遂为主,或兼患侧凉麻无力,或语言謇涩,口角流涎等,此时应重用黄芪,一般为30~60g。若瘀血中兼有痰阻者,方中尚需配伍化痰通络药,如患侧无寒凉感者可加僵蚕、桑枝、白芥子,患侧有寒凉感的宜加桂枝(或肉桂)、白芥子较好。

    笔者曾治一老年患者,脑出血后引起半身不遂,腰脊强直。因病人年老体瘦,气血衰微,又兼痰血阻于经络,所以治疗上用补阳还五汤,初加苁蓉、熟地以滋养肝肾,后又加入桂枝、白芥子,黄芪用量至45g,再配伍党参30g,以加大益气之功,经治疗效果显著。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时,对于因虚致瘀且兼痰血阻滞者,本法与活血化痰通络法合用,疗效较好。
, http://www.100md.com
    另治一男性患者,年近花甲,突患中风(脑血栓),曾经中西药及针灸治疗3月余,效果不显。邀余诊之,症见左半身发凉麻木,下肢僵硬,行动不便,需人搀扶或用拐杖,方能慢行数步,语言謇涩,口中涎多,头晕不能转侧,舌紫暗,苔白腻,脉弦滑无力。辨证为气虚血瘀挟痰浊痹阻经络,给予益气活血、温经化痰法,药用补阳还五汤加桂枝、白芥子各15g,服药3个月,基本恢复如常。半年后复查,能慢跑1000m而无不适。

    (二)中风初期(急性期),如仅见半身无力或稍感手臂麻凉,或有头晕,语言稍有不利(舌欠灵活)等,此为气虚脉滞,临床多见于轻度脑血栓、脑供血不全者,亦可应用补阳还五汤为主治疗。可减去化瘀之桃仁、红花,加祛风活络之桑枝、丝瓜络,黄芪用量不宜大,应以10~15g为宜。如症状较重,又兼见痰火或肠热便秘之症者,则宜先清化痰热、泻火通便,俟痰化热清之后,再用本法本方较为适宜。, http://www.100md.com(孙伯扬)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理血剂 > 活血祛瘀 > 补阳还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