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要闻集萃
编号:180693
对卫生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02年6月18日 国医网
     现代化是一个以经济现代化为中心,以人的现代化为主体,以社会全面现代化为目标的综合发展过程。它既包括经济的现代化,也包括社会的现代化,环境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卫生事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当地的卫生事业亦应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此,我们必须对卫生现代化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工作思路。

    一、经济是基础,卫生是保障

    社会事业的发展必须依赖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具有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但是,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物质富裕不等于人民生活幸福。这就提示我们,没有经济的现代化就没有卫生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了,卫生不一定就同步实现现代化。国内外实践证明,超过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承受能力、群众负担程度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将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卫生服务的提供必须相应跟上,否则将会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保证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是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一个没有健康体魄的民族,其经济和社会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社会现代化同样是句空话。
, http://www.100md.com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将继续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将快速向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迈进,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对自身健康和卫生服务的需求将日益提高,要求卫生事业与之相适应,更好地保护和增进人民的健康,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并享用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群众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是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当人们有了较强的支付能力后,就会要求享有较高水平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卫生部门必须把握机遇,及时调整服务战略,提供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现代化的卫生服务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人口老龄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的疾病模式相应发生了变化,疾病谱已从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到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其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化的医疗卫生事业,不应仅仅是环境的改善、设备的升级、硬件设施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服务水平、服务内容、服务模式要与现代医学模式相适应。卫生服务的方式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中心。卫生服务的内容应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全方位健康服务,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因此,卫生服务除了提供传统的高水平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之外,还应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为有条件的家庭提供高素质的家庭医生。牙科医生、深入社区和家庭进行健康教育、对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实行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或推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 百拇医药
    三、现代化的医疗保障制度

    医疗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体现效率与公平的社会目标。目前,我国正在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旨在解决城镇劳动者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社会医疗保险是通过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属于法定社会保险的范畴。这种保险虽然涉及到多数人的利益,但只能为部分人群解决部分医疗的风险,部分地实现了政府一定的卫生目标和卫生政策。由于筹资水平的限制,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强调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显然,这种低水平的医疗保险制度与经济现代化条件下群众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现代化的医疗保障制度除了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外,还必须辅以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以及对特困和脆弱人群实行医疗照顾等。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地覆盖社会各类人群,使得不同经济水平的人群都有医疗保障,都能将对医疗卫生的需要转化为有支付能力的现实需求,并且得以享有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经济现代化下的医疗保障制度应能更加体现人的基本权利,体现人对医疗卫生获得的公平性。公平不等于平均,不同收入的人群享有与经济收入相适应的不同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是合适的,必须予以保障和满足。
, 百拇医药
    四、现代化的卫生发展应强调质的观念

    以往我们衡量卫生事业是否发展,着重从数量、规模、速度等角度去反映,这种以粗放型增长模式的政策导向,导致了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人员膨胀过快。卫生发展的根本目标最终应体现在卫生服务的产出——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当今国际社会主张用人类发展指标取代过去单纯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指标来衡量经济与社会发展。人类发展三大指标之一就是人均期望寿命。这说明了现代化的经济条件下,卫生发展的观念应从增长的观念向发展的观念转变,围绕全社会人群的健康水平。提高人均期望寿命来制定卫生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具体地说,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必须从提高人员的素质着手,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以适应现代化的医疗卫生设施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五、现代化的卫生事业还应该包括管理的现代化

    管理的现代化,首先是管理体制的现代化。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与计划时期相适应的卫生管理体制。医疗卫生机构是按部门。按地方、按行业的行政隶属关系来设置,由多部门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根据宏观管住、微观放开的原则对卫生实行全行业管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改革卫生管理体制。各级卫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运用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和经济手段等,加强卫生行业管理。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区域卫生规划,对区域内卫生发展实行政策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对现有卫生资源要逐步调整,新增卫生资源要严格审批管理。按照依法行政的原则,必须改革和完善卫生执法监督体制,实行监督监测分开。调整并充实执法监督力量,不断提高卫生监督执法队伍的素质,保证公正执法。其次是管理人才的现代化。管理人才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要形成职业化的管理队伍;要有清晰的发展思路,强烈的现代化意识,勇于改革开拓的精神。要培养和造就懂业务、懂经济、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再次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对一个地区卫生是否已经实现现代化,必需有一套相应的指标予以考核。笔者认为,应建立两套指标。一是社会经济指标,二是卫生发展指标。社会经济指标应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出生率、识字率、吸烟率、饮用安全水、环境保护等与卫生十分密切而又不是现在的卫生部门能起关键作用的等方面的指标。而卫生发展的指标则应包括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儿童死亡率、慢性非传染病发病率、千人口医生数、千人口护士数、千人口病床数以及一些危害大的传染病发病率(如艾滋病等人指标的选择要精,要筛选一些敏感的指标,能准确地反映卫生发展、群众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等。指标宜少不宜多,宜粗不宜细;应尽量量化地反映,少用或不用定性的、难以界定的指标,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和公正。

    来源:广东省卫生厅规财处,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