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针骨推拿 > 针灸讲义
编号:191442
下篇(针灸治疗总论-第四章脏腑、经络证治-第一节肺与大肠)
http://www.100md.com 德宏中医按摩院
     第四章脏腑、经络证治

    人体一切机能活动,都离不开脏腑经络。在临床上所表现的病理现象虽然很多,但究其实质,总不外乎脏腑、经络的病机反映。由于各个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不同,因此,其病理变化所反映的证候亦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临床上掌握了这些发病规律的特征,便能找出其病所、病机,而有利于正确施治。所以喻嘉言曾强调指出,医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这正说明了医者临床辨证施治,必须以脏腑、经络的理论为指导,尤其以针灸学科来说,认识脏腑、经络的证治机理,对于针灸治疗的运用,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章着重介绍六脏六腑、十二经脉的主要发病机制与治疗原则,以及分经取穴的方法。

    第一节肺与大肠

    一、概说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外与皮毛相合,上与喉鼻相通,肺为娇脏,既恶寒又畏火。所以当外邪由皮毛或口鼻而入侵于人体,每多先犯于肺。肺朝百脉,人体由脾胃生化的精微物质,亦赖肺气之布散运行。肺虽主气而实根源于肾,故五脏六腑之病皆能影响于肺,而尤以脾、肾与肺的关系最为密切。由肺发生病变所引起的病机变化,主要是肺气的宣降失常。表现于证状方面,为咳嗽、哮喘、咳血、胸闷、胸痛等。肺之经脉,下络大肠而相为表里,故肺邪及于大肠,亦可引起便秘或泄泻。如肺系有热,则可致鼻渊、鼻衄、喉痹、失音等证。总的来说,肺之病变虽有多种,而其大要不外虚实两端:凡因外邪客表,肺气不能宣畅,或邪热壅肺,湿痰内阻,影响肺气之宣降的,多属于实;如因脾虚不能养肺,或肾虚而影响于肺的,则多属于虚。至于手太阴的经脉病变,一般是经脉痹阻为患而成痹痛,和手太阴经脉邪热上冲而为喉痛喉肿两种情况。
, 百拇医药
    大肠为传导之官,职司传导糟粕,其经脉上络于肺,因脾胃为受纳、运化水谷的脏腑,故它在生理功能上与肺、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大肠的病机变化,主要是传导功能的失常,其证状表现为:便秘、泄泻、里急后重、便血、肠痈、脱肛等。手阳明大肠经脉为病,除因风寒湿邪痹阻于经脉而为痹痛以外,由于其经脉上络于龈,故大肠有热随其经脉上冲,则可为龈肿齿痛等证。

    在治疗方面,手太阴肺的病变,凡属于实的,多宜取本经输穴,用针泻之,借只疏通经气,恢复肺气的宣降功能。属虚的病变,如因脾虚及肺的,宜兼取足太阴经穴;因肾虚及肺的,宜兼取足少阴经穴,斜用补法。手阳明经病,多取本经输穴;大肠腑病,多取俞、募、下合穴为主,但由于其在生理功能上与肠胃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当兼取脾胃经的输穴,各随其见证的虚实不同而用补用泻。

    二、证治

    肺肺的病变,可分为肺的脏病和肺的经脉病,经脉病多属实证,脏病则有虚有实。
, 百拇医药
    肺虚证治:肺的虚证,主要为肺阴亏损和肺气不足。肺阴亏损的,多见于咳少痰,咳唾不爽,痰中带血,午后潮热,两颧泛红,盗汗骨蒸,口干咽燥,音哑,脉象细数,舌红少苔等。这些见证,主要是肺阴不足而致虚热内生。治疗可取手太阴经穴和背俞为主,毫针刺以补或平补平泻,不灸。肺气亏虚的,多见咳嗽气短,痰液清稀,形寒自汗,倦怠潮言,面色光白,脉象虚弱,舌淡苔白等。以肺主气,而肺气亦赖脾气以养,所以脾肺气虚则出现上述见证,治疗宜取肺脾背俞与手足太阴经穴为主,针补并灸,借以恢复脾肺的功能而达到补盆肺气的作用。

    肺实证治:肺的实证,主要有三种类型:一为外感风寒,肺卫之气失宣,多见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疠楚,无汗,鼻塞,流涕,咳嗽而痰涎稀薄,易于咳出,脉象浮紧,舌苔薄白等。治疗宜取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以针泻之。一为邪热蕴肺,而致肺失清肃,其证多见咳嗽痰粘,气息喘促,胸痛胸闷,身热口渴,或致鼻渊、鼻衄、喉痹,舌干红而苔黄,脉数。治疗应取手太阴与阳明经穴为主,毫针泻之,或三棱针刺血,禁灸。一为痰浊阻肺,因湿痰内阻,而影响肺气的清肃,则可致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稠浓而量多,胸胁支满疼痛,倚息不得安卧。洽疗可取手太阴与足阳明经穴为主,以针泻之;如反复发作而正气不足的,亦可取足太阴与阳明经穴补之,针灸并用,使正气充盛,痰浊消除。
, http://www.100md.com
    经脉证治:手太阴经脉病变,因风寒湿邪痹阻经脉为患的,其证状表现多为臑臂部内侧前廉的疠重疼痛。治疗宜取本经及附近输穴,毫针泻之,或用艾灸,以资温通经络之气。如因经脉邪热上冲而证见咽喉红肿疼痛的,宜取手太阴、阳明经穴,毫针泻之或三棱针刺血,禁灸。

    大肠大肠病变,亦有在腑和在经脉之别,经脉病多属实证,腑病则有寒热虚实之异。

    大肠寒证治:多因外受寒邪或内伤生冷,而致传导失常,其证多见腹痛肠鸣,大便泄泻,脉象沉迟,舌苔白滑等。治疗可取本腑募穴及下合穴为主,针灸并用,以达到散寒止泻的目的。

    大肠热证治:邪热侵于大肠,其证多见肛门热痛,犬便臭秽特甚,或便下鲜血,痢下赤白,如肠热而致痈肿,剔腹痛拒按而腿屈不能伸,脉多滑数,苔黄。治疗可取本腑募穴、下合穴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针泻不灸,以使邪热外泄。

    大肠虚证治:多因久泻不止,或下痢久延,而致大便不禁,肛门滑脱,脉象细弱,舌淡苔薄,凡此皆因气虚下陷之故。治疗应取足太阴、阳明及任、督经穴,针补重灸,以恢复大肠功能。

    大肠实证治:多因积滞内停,邪壅大肠所致,其证多见大便秘结,或下利不爽,里急后重,腹痛拒按,苔厚,脉沉实有力。治疗可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针泻不灸,使大肠功能恢复,排除积滞。

    经脉证治:大肠经脉病变,总的来说,多属实证,但有属寒属热之别。属寒的多系风寒湿痹阻经脉,而致经脉循行部位发生疠痛。治疗亦宜针泻艾灸,以散寒通络。属热的,多系大肠之火,循经上冲,可见龈肿齿痛,颈肿口臭,脉象洪滑而数,舌红苔黄等证。治疗可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针泻,或刺出血,以清泄其邪热。,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