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针灸治疗各论-第一章内科病证-25、黄疸)
http://www.100md.com
德宏中医按摩院
二十五、黄疸
本病的特征,以目黄、肤黄、尿黄为主证。发病原因,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病理变化则多在肝胆脾胃。临床上从湿偏于热或湿偏于寒的证状表现,区分为阳黄与阴黄两类。
【病因病机】
(一)阳黄:因时邪外袭,郁而不达,导致湿热蕴结,熏蒸胆府,胆液不循常道,浸淫外溢于肌肤,发生黄疸。
(二)阴黄:饮食失节,劳伤过度,以致脾胃虚弱,中阳不运,湿邪内阻,胆液为湿所遏,浸淫外溢为疸病,或由阳黄失治转变而成。
【辨证】
(一)阳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小溲黄赤短少,腹胀,大便秘结,舌苔黄腻,甚则懊恼呕恶,脘闷,脉象弦数。
(二)阴黄:黄色晦暗,神疲乏力,食少便溏,畏寒,脘痞腹胀,舌质淡而苔腻,脉沉迟无力。
【治疗】
(一)阳黄
(治法)取足少阳、阳明及厥太二阴经穴和背俞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胆俞 阳陵泉 阴陵泉 内庭 太冲
(方义)胆为六腑之一,浊热客于胆腑而发黄,故取背部腑俞及少阳之合以泻其热,配太冲以疏表里经气。阴陵为太阴之合,内庭是阳明之荥,二穴相配,能泻脾胃二经之湿热从小溲而蠲除。
(加减法)如脘痞食少,加中脘、足三里;懊恼呕恶,加内关、公孙;腹胀便闭,加大肠俞、天枢。
(二)阴黄
(治法)取任督脉经穴、背俞和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并灸。
(处方)至阳 脾俞 胆俞 中脘 足三里 三阴交
(方义)阴黄之病机偏于寒湿,故以健运中阳为主,兼利小溲。至阳是督脉经气所注,有疏通阳气的作用,中脘为六腑之会,合足三里、脾俞以健运中阳,则潴留之湿自化;取胆俞以促进胆腑正常的功能,三阴交导湿下行,共秦治胆退黄之功。
(加减法)如神疲畏寒,加命门、气海;大便溏泄,加天枢、关元。, http://www.100md.com
本病的特征,以目黄、肤黄、尿黄为主证。发病原因,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病理变化则多在肝胆脾胃。临床上从湿偏于热或湿偏于寒的证状表现,区分为阳黄与阴黄两类。
【病因病机】
(一)阳黄:因时邪外袭,郁而不达,导致湿热蕴结,熏蒸胆府,胆液不循常道,浸淫外溢于肌肤,发生黄疸。
(二)阴黄:饮食失节,劳伤过度,以致脾胃虚弱,中阳不运,湿邪内阻,胆液为湿所遏,浸淫外溢为疸病,或由阳黄失治转变而成。
【辨证】
(一)阳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小溲黄赤短少,腹胀,大便秘结,舌苔黄腻,甚则懊恼呕恶,脘闷,脉象弦数。
(二)阴黄:黄色晦暗,神疲乏力,食少便溏,畏寒,脘痞腹胀,舌质淡而苔腻,脉沉迟无力。
【治疗】
(一)阳黄
(治法)取足少阳、阳明及厥太二阴经穴和背俞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胆俞 阳陵泉 阴陵泉 内庭 太冲
(方义)胆为六腑之一,浊热客于胆腑而发黄,故取背部腑俞及少阳之合以泻其热,配太冲以疏表里经气。阴陵为太阴之合,内庭是阳明之荥,二穴相配,能泻脾胃二经之湿热从小溲而蠲除。
(加减法)如脘痞食少,加中脘、足三里;懊恼呕恶,加内关、公孙;腹胀便闭,加大肠俞、天枢。
(二)阴黄
(治法)取任督脉经穴、背俞和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并灸。
(处方)至阳 脾俞 胆俞 中脘 足三里 三阴交
(方义)阴黄之病机偏于寒湿,故以健运中阳为主,兼利小溲。至阳是督脉经气所注,有疏通阳气的作用,中脘为六腑之会,合足三里、脾俞以健运中阳,则潴留之湿自化;取胆俞以促进胆腑正常的功能,三阴交导湿下行,共秦治胆退黄之功。
(加减法)如神疲畏寒,加命门、气海;大便溏泄,加天枢、关元。,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