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论(第十五节 心悸)
http://www.100md.com
《内科按摩学》
心悸,是指病人外无所惊,自觉心跳异常,心慌不安,休作有时,不能自主的一种症候。
心悸、惊悸、怔忡三者,属同一类病证,而又有所区分。一般来说,惊悸多指因惊致悸,渐至稍惊即悸,一旦成为心悸后,则外无所惊亦悸。其证时作时止,全身情况较好,病情较轻。怔忡多由久病而成,其证时时发作,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可见心悸是从病证而言,惊悸是从病因而言,怔忡是从病情而言。然而惊悸日久,则成心悸,心悸日久,可为怔忡,读惊悸、怔忡都可属于心悸的范围。
心悸的治疗,应当分清虚实之具体情况,根据不同病情,灵活运用补泻二法,切忌“虚虚实实”之弊。
西医的心脏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等疾患,导致心脏功能失调,而表现有心悸症状者,皆属于本证范围。
(病因病理)本病的发生,常与体质虚弱,精神刺激,劳累过度,脏腑失调,外邪入侵等因素有关。其形成多由心脏的阴阳气血亏虚,或痰火扰心,水饮上逆,瘀血阻滞等所致。其病变位虽然主要在心,但与肝、脾肾等脏常有密切关系。
, 百拇医药
1.精神刺激,心悸神摇,心虚胆怯之人,陡受惊恐,以致心悸神摇,渐至稍惊即心悸不已,而成本证。《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恐则精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即指出由于情志因素导致本病的发作。
此外,暴怒伤肝,影响脾运,湿聚痰生,郁而化火,痰火互结,上干于心;或素蕴痰热,复因郁怒,致胃失和降,痰火上逆,均可扰乱心神,发为本证。
2.阴血不足,心失所养 血虚者,多由素体血虚,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血耗,或劳神过度,营血暗亏,或脾运无权,化源不足,以致心失所养,而成心悸。
阴虚者,多由素体阴虚,或久病阴耗,或热病伤阴,或房室过度,导致肾阴不足,水不济火,心阳偏亢,神不能藏,发为心悸。
3.阳气虚衰 ,心无所主 一般来讲,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心脏阳气之虚,多由禀赋不足,或年体衰,或汗下太过,或疾病转变,或病后失调等因素所致。心为阳脏,主血合脉,气虚则鼓动无力,阳虚则温煦失常,以致心无所主,而生心悸。或由脾肾阳虚,不能温化水液,停而成饮,饮邪凌心,导致心悸。
, 百拇医药
4.外邪入侵,心脉痹阻 风寒湿邪,入侵血脉,日久未愈,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导致心脉痹阻,气滞血厥,而为心悸。《素问.痹论》说:“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即是说明风寒湿痹,内及于心,可是致心脉痹阻,发生心悸。
(辩证论治) 心悸之证,虚多实少,虽有实证,亦多属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之类。故临床辩证,首先分清虚实,对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者,尤应辨明标本缓急,虚实多少。治疗大法;虚证以补气、益血、滋阴、温阳为主,佐以宁心安神;实证可用清火、化痰、行气、祛痰等法,注意勿伤正气;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应立足于虚,不可滥施攻伐。
心悸之脉,常无定象,或数、或疾、或迟、或促、或弦、或涩、或结、或代。如见散乱无根之脉,多属预后不良。
心悸日久不愈,发生水肿、喘息、心痛等症,应参阅有关章节,进行辩证论治。凡心悸暴发。或经久不愈,证见汗出、肢厥、脉散乱无根者,多属心阳欲脱或气阴两竭的危候,急需中西结合积极救治。
, 百拇医药
1.心神不宁
主证 心悸、胆怯易惊,坐卧不安,寐中多梦,常易惊醒,饮食少思,舌润苔薄,脉小数或虚弦。
分析 本证多为心胆素虚之人,突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心神不能自主,而成心悸。胆怯易惊,自然影响睡眠与饮食;惊则脉动而小数,心肝血虚则脉虚弦。
治则 镇惊安神,,养血宁心。
选穴 心俞、厥阴俞、安眠、风府、涌泉、极泉、内关、神门、劳宫。可重用按压后枕神法,按压跟腱镇静法,拿揉颈项养血法,按压四穴宁心法,配用推摩上背益气法。
2.心血不足
主证 心悸、失眠、健忘、头晕目眩、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脉细弱。
, 百拇医药 分析 心主血藏神,血虚不能养心,故心悸、失眠、健忘;血虚不能上宫于脑,故头晕目眩;心其华在面,开窍于舌,血虚则面色不华,舌之淡红,脉象细弱,亦为心血不足之征象。
治则 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选穴 肺俞、心俞、肾俞、安眠、涌泉、极泉、神门、内关、劳宫。可重用推摩上背益气法,揉压心俞益心法,拿揉颈项养血法,按压跟腱镇静法,按压后枕按神法,配用推抚全身滋阴法,按压四穴宁心法。
3.阴虚火旺
主证 心悸而烦,头晕目眩,少寐多梦,舌干咽燥,盗汗,腰酸,耳鸣,舌质红,脉细数。
分析 肾阴不足,水不济火,以致心火内动,扰乱香蕉神,故心悸而烦,少寐多梦;阴亏于下,则腰酸;阳扰于上,则头晕目眩、耳鸣、舌干咽燥;盗汗、舌红、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征象。
, 百拇医药
治则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选穴 百会、心俞、肾俞、命门、合谷、涌泉、太溪。可重用推抚全身滋阴法,拿揉颈项养血法,按压跟腱镇静发,配用揉压心俞益心法。
若心悸甚者,可同取双内关按压1分钟,若咽燥甚,口干苦,甚至口舌生疮者,可同取双合谷,双中冲,以清心火。
4.心气虚弱
主证 心悸、气短、自汗、健忘、面色光白、肢体倦怠、舌质淡嫩、脉大无力。
分析 心气虚弱,鼓动无力,故心悸,气短;汗为心之液,心气不足,则卫气不固,心液不敛,故自汗;心主神志,心气虚则神无所主,故健忘;心其华在面,心气虚则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光白;肢体倦怠,舌质淡嫩,脉大无力,皆为气虚的表现。
治则 益气安神。
, 百拇医药
选穴 心俞、气海俞、安眠1、安眠2、膻中、关元。可重用推摩上背益气法,按压后枕安神法,配用揉压心俞益气法,按压跟腱镇静法;加用拇指揉压膻中和掌揉关元壮阳法(见发热)。
若形寒肢冷,心区憋闷或疼痛,为心阳亦虚,可参用心痛治法,以温阳通里。若见心悸,可双手食指同时按压双鱼腰(眶上切迹),以宁心安神。
对于心悸其他证型的治疗,可选用药物手法辅助,谨慎从事。
(基本手法)
1.推抚全身滋阴法 患者俯卧,全身放松,医者用双掌、掌根或鱼际肌,从双肩开始,沿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路线推至双髋及双下肢后面;当推至跟腱时,转向内踝与足弓直至足尖。
2.推摩上背益气法 两手多指分推上背部,两手握拿背肌;两掌协同,大面积快速摩上背部,以局部温热为度。
3.揉压心俞益心法 两手拇指指腹同时按揉两侧心俞三分钟,亦可重点按揉左心俞穴。
4.拿揉颈项养血法 用多指拿揉患者颈项部,用力适度,拿揉自然,两手交替。
5.按压后枕安神法 患者俯物,医者立于顶侧,两手食指分别自内向外时按压枕骨下缘,反复按压数遍。
6.按压跟腱镇静法 双拇指重叠分别按压患者两侧跟腱,双拇指同压两侧涌泉。
7.按压四穴宁心法 双拇指同时按压两侧极泉、神门、内关、太渊共3分钟。, 百拇医药
心悸、惊悸、怔忡三者,属同一类病证,而又有所区分。一般来说,惊悸多指因惊致悸,渐至稍惊即悸,一旦成为心悸后,则外无所惊亦悸。其证时作时止,全身情况较好,病情较轻。怔忡多由久病而成,其证时时发作,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可见心悸是从病证而言,惊悸是从病因而言,怔忡是从病情而言。然而惊悸日久,则成心悸,心悸日久,可为怔忡,读惊悸、怔忡都可属于心悸的范围。
心悸的治疗,应当分清虚实之具体情况,根据不同病情,灵活运用补泻二法,切忌“虚虚实实”之弊。
西医的心脏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等疾患,导致心脏功能失调,而表现有心悸症状者,皆属于本证范围。
(病因病理)本病的发生,常与体质虚弱,精神刺激,劳累过度,脏腑失调,外邪入侵等因素有关。其形成多由心脏的阴阳气血亏虚,或痰火扰心,水饮上逆,瘀血阻滞等所致。其病变位虽然主要在心,但与肝、脾肾等脏常有密切关系。
, 百拇医药
1.精神刺激,心悸神摇,心虚胆怯之人,陡受惊恐,以致心悸神摇,渐至稍惊即心悸不已,而成本证。《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恐则精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即指出由于情志因素导致本病的发作。
此外,暴怒伤肝,影响脾运,湿聚痰生,郁而化火,痰火互结,上干于心;或素蕴痰热,复因郁怒,致胃失和降,痰火上逆,均可扰乱心神,发为本证。
2.阴血不足,心失所养 血虚者,多由素体血虚,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血耗,或劳神过度,营血暗亏,或脾运无权,化源不足,以致心失所养,而成心悸。
阴虚者,多由素体阴虚,或久病阴耗,或热病伤阴,或房室过度,导致肾阴不足,水不济火,心阳偏亢,神不能藏,发为心悸。
3.阳气虚衰 ,心无所主 一般来讲,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心脏阳气之虚,多由禀赋不足,或年体衰,或汗下太过,或疾病转变,或病后失调等因素所致。心为阳脏,主血合脉,气虚则鼓动无力,阳虚则温煦失常,以致心无所主,而生心悸。或由脾肾阳虚,不能温化水液,停而成饮,饮邪凌心,导致心悸。
, 百拇医药
4.外邪入侵,心脉痹阻 风寒湿邪,入侵血脉,日久未愈,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导致心脉痹阻,气滞血厥,而为心悸。《素问.痹论》说:“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即是说明风寒湿痹,内及于心,可是致心脉痹阻,发生心悸。
(辩证论治) 心悸之证,虚多实少,虽有实证,亦多属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之类。故临床辩证,首先分清虚实,对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者,尤应辨明标本缓急,虚实多少。治疗大法;虚证以补气、益血、滋阴、温阳为主,佐以宁心安神;实证可用清火、化痰、行气、祛痰等法,注意勿伤正气;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应立足于虚,不可滥施攻伐。
心悸之脉,常无定象,或数、或疾、或迟、或促、或弦、或涩、或结、或代。如见散乱无根之脉,多属预后不良。
心悸日久不愈,发生水肿、喘息、心痛等症,应参阅有关章节,进行辩证论治。凡心悸暴发。或经久不愈,证见汗出、肢厥、脉散乱无根者,多属心阳欲脱或气阴两竭的危候,急需中西结合积极救治。
, 百拇医药
1.心神不宁
主证 心悸、胆怯易惊,坐卧不安,寐中多梦,常易惊醒,饮食少思,舌润苔薄,脉小数或虚弦。
分析 本证多为心胆素虚之人,突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心神不能自主,而成心悸。胆怯易惊,自然影响睡眠与饮食;惊则脉动而小数,心肝血虚则脉虚弦。
治则 镇惊安神,,养血宁心。
选穴 心俞、厥阴俞、安眠、风府、涌泉、极泉、内关、神门、劳宫。可重用按压后枕神法,按压跟腱镇静法,拿揉颈项养血法,按压四穴宁心法,配用推摩上背益气法。
2.心血不足
主证 心悸、失眠、健忘、头晕目眩、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脉细弱。
, 百拇医药 分析 心主血藏神,血虚不能养心,故心悸、失眠、健忘;血虚不能上宫于脑,故头晕目眩;心其华在面,开窍于舌,血虚则面色不华,舌之淡红,脉象细弱,亦为心血不足之征象。
治则 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选穴 肺俞、心俞、肾俞、安眠、涌泉、极泉、神门、内关、劳宫。可重用推摩上背益气法,揉压心俞益心法,拿揉颈项养血法,按压跟腱镇静法,按压后枕按神法,配用推抚全身滋阴法,按压四穴宁心法。
3.阴虚火旺
主证 心悸而烦,头晕目眩,少寐多梦,舌干咽燥,盗汗,腰酸,耳鸣,舌质红,脉细数。
分析 肾阴不足,水不济火,以致心火内动,扰乱香蕉神,故心悸而烦,少寐多梦;阴亏于下,则腰酸;阳扰于上,则头晕目眩、耳鸣、舌干咽燥;盗汗、舌红、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征象。
, 百拇医药
治则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选穴 百会、心俞、肾俞、命门、合谷、涌泉、太溪。可重用推抚全身滋阴法,拿揉颈项养血法,按压跟腱镇静发,配用揉压心俞益心法。
若心悸甚者,可同取双内关按压1分钟,若咽燥甚,口干苦,甚至口舌生疮者,可同取双合谷,双中冲,以清心火。
4.心气虚弱
主证 心悸、气短、自汗、健忘、面色光白、肢体倦怠、舌质淡嫩、脉大无力。
分析 心气虚弱,鼓动无力,故心悸,气短;汗为心之液,心气不足,则卫气不固,心液不敛,故自汗;心主神志,心气虚则神无所主,故健忘;心其华在面,心气虚则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光白;肢体倦怠,舌质淡嫩,脉大无力,皆为气虚的表现。
治则 益气安神。
, 百拇医药
选穴 心俞、气海俞、安眠1、安眠2、膻中、关元。可重用推摩上背益气法,按压后枕安神法,配用揉压心俞益气法,按压跟腱镇静法;加用拇指揉压膻中和掌揉关元壮阳法(见发热)。
若形寒肢冷,心区憋闷或疼痛,为心阳亦虚,可参用心痛治法,以温阳通里。若见心悸,可双手食指同时按压双鱼腰(眶上切迹),以宁心安神。
对于心悸其他证型的治疗,可选用药物手法辅助,谨慎从事。
(基本手法)
1.推抚全身滋阴法 患者俯卧,全身放松,医者用双掌、掌根或鱼际肌,从双肩开始,沿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路线推至双髋及双下肢后面;当推至跟腱时,转向内踝与足弓直至足尖。
2.推摩上背益气法 两手多指分推上背部,两手握拿背肌;两掌协同,大面积快速摩上背部,以局部温热为度。
3.揉压心俞益心法 两手拇指指腹同时按揉两侧心俞三分钟,亦可重点按揉左心俞穴。
4.拿揉颈项养血法 用多指拿揉患者颈项部,用力适度,拿揉自然,两手交替。
5.按压后枕安神法 患者俯物,医者立于顶侧,两手食指分别自内向外时按压枕骨下缘,反复按压数遍。
6.按压跟腱镇静法 双拇指重叠分别按压患者两侧跟腱,双拇指同压两侧涌泉。
7.按压四穴宁心法 双拇指同时按压两侧极泉、神门、内关、太渊共3分钟。,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X > 心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