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针骨推拿 > 内科按摩学
编号:191810
第二章 各论(第二十二节 中风)
http://www.100md.com 《内科按摩学》
     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涡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为主证的疾病。因病起急骤而又见证多端,与自然界的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古代医家从广义角度上去认识风病,称为中风。与《伤寒论》所述之中风,名同而质异。《伤寒论》的中风是风邪袭表而引起恶风寒、发热、汗出、脉浮缓等症的外感病,应予区别。

    中风证早见于《内经》,唯当时不称中风,而名“薄厥”、大厥”、“偏枯”。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通评虚实论》说:“仆击、偏枯、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自《金匮》起,始把本病称为中风,如《金匮.中风历节病篇》说:“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中 风使然。”此后,中风的病名即一直沿用至今。

    本病的发生,大多是由于正气内虚,肝风内动等内在因素而引起。临床上也是以内风引起的为多见,与外分有关的则很少见。所以,本病应以平熄内风为主。

    中风包括现代医学脑血管意外,及因其出现的昏迷、偏瘫、摇动性失语、核上性面瘫等。
, http://www.100md.com
    (病因病理)中风的发生,与肝、肾、心、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在病理因素方面,与虚、风、痰火密切相关,其机理颇为复杂。

    1.阴阳失调 情志所伤,以及年老肾衰,致使人体阴阳失调,特别是肾阴不足,肝失所养,阳亢于上,以及心肾不交,心火偏亢,最后形成心肝火盛,肝风暴张,风火相煽则血菀于上,发为本病。

    2.经络壅寒 过食肥甘或劳倦内伤,致脾失健运,湿聚生痰,痰郁化热,痰热内扰,蒙闭清窍,流窜经络而卒然发病。

    3.脉络空虚 风邪入侵所致。多系阴虚阳亢,痰浊素盛之体,加之外感风邪,为诱发因素,即外邪引动内风而发病。

    综上所述,中风属本虚标实之证。其标为风火痰湿壅盛,气血郁阻;其本则属肝肾不足,气血衰少。

    (辩证论治)中风病情虚情有浅深之异,本虚标实也有先后缓急之别。辩证施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百拇医药
    (1)辨病位之浅深 即根据有无昏迷,将其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类。中经络者宜祛风通络,养血和营(外风)或熄风通络,清热涤痰(内风)。中脏腑者当立即急救,如开窍醒神或回阳固脱。

    (2)辨邪正虚实 对中经络者宜辨虚实;对中脏腑者还需辨别闭脱两证。闭证属实,以开窍为主;脱证属虚,以固脱为急。

    (3)辨病理因素的标本主次 风、火、痰偏盛的,当熄风、清火、化痰;本证精气阴血不足的,当治以补益。

    1.中经络型

    (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

    主证 突然口眼涡斜,肢体麻木,可有言语失利,口角流涎,甚则出现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

    分析 由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密,风邪乘虚入中于络脉,致气血痹阻而发生口眼歪斜,肢体麻木;恶寒、发热、肌肉关节酸痛,脉浮是风邪侵入,正邪相争所出现的表证。有无表证,是区别外风入侵和肝风内动的重要依据。
, http://www.100md.com
    一般说中络者病邪较浅,很少出现半身不遂,以半身肢体麻木为主证,有的舌体也感到麻木,是病情最轻的一种。若经络皆受邪者,病情较重,可以出现半身不遂。

    治则 祛风通络,养血和营。

    选穴 百会、风池、哑门、肩偶、肩贞、天宗,曲池、合谷、环跳、殷门、委中、承山、髀关、粱丘、足三里。可重用滚揉背腰祛风法,揉拿下肢活络法,滚推上肢舒经法,配用扣击三次和营法。

    2)肝肾阴虚、风痰上扰

    主证 平素头痛头晕,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涡斜,舌强言蹇或半身不遂,舌质红或苔腻,脉弦滑或弦细而数。

    分析 由于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风阳内动,上扰清空而致头痛头晕、耳鸣目眩、少寐多梦;风阳挟痰走窜经络,故见口眼涡斜,舌强言蹇、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腻,脉弦滑数为阴虚阳亢、痰热内蕴之象。
, 百拇医药
    治则 滋阴潜阳,化痰通络。

    选穴 百会、太阳、印堂、风府、风池、天宗、云门、曲池、合谷、肝俞、肾俞、承扶、髀关、粱丘、足三里。可重用滚揉背腰祛风法,揉拿下肢活络法,滚推上肢舒经法,扣击三穴和营法,屈膝屈髋引伸法,揉按头部潜阳法,揉拿颈项豁痰法,配用对揉足跗矫正法,环转肩部展筋法。

    2.中脏腑 中脏腑的主要表现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这是闭证的一般情况。再根据热象的有无,又有阳闭和阴闭之分。对此型的治则当为;开窍醒神,熄风豁痰。

    脱证的主要症状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遗尿,汗多,四肢厥冷。此型当以扶正固脱、益气回阳为其治疗原则。

    中脏腑型不属按摩适应范围、应采用药物治疗。

, http://www.100md.com     (基本手法)

    1.滚揉背腰祛风法 单掌推,双肘分压,前臂揉,侧掌滚脊柱两侧,以患侧为主。

    2.揉拿下肢活络法 前臂揉臀部大腿后面,多指拿揉小腿,拇指或肘尖按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拨承扶。

    3.扣击三穴和营法 两空拳有节律的扣击殷门、委中、承山三穴。

    4.对揉足跗矫正法 患肢膝关节屈曲,术者两掌分别置于足跗关节前后对揉、对搓,端提外翻踝关节,以纠正内翻。

    5.滚推上肢舒经法 患者侧卧,术者一手握其手腕,使上肢伸直。另一手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平推,侧掌滚上肢屈肌面;双拇指重叠揉拨三角肌中点,双拇指对按云门、天宗;单拇指按肩贞、肩偶、曲池、合谷。

    6.环转肩部展筋法 术者两手分握患肘肘腕关节。
, http://www.100md.com
    7.捶击三穴利气法 在掌揉下肢前外侧面的基础上,用双掌分按患肢膝关节上下,作压颤动作;用掌拳捶击髀关、粱丘、足三里三穴,用力适当,次数逐渐增多。

    8.屈膝屈髋引伸法 术者两手分握患肢膝踝关节上部,作屈膝屈髋牵拉、抖动动作。

    9.揉按头部潜阳法 拇指重揉百会,双拇指分抹额角,双手多指分揉两骨颞部,双拇指交替按压督脉后头顶至神庭一段。

    10.揉拿颈项豁痰法 拇、食指揉拿双风池,揪捏喉结;多指拿揉颈肌,单拇指按压风府或哑门,多指捏拿肩井。

    中风经过救治后,往往遗有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后遗证,必须抓紧时机,给予积极治疗。

    若患者半身不遂,概因气血亏虚,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虚不能运血,瘀阻脉络所致。以上基本手法均可使用。治宜益气养血,祛瘀通络。
, http://www.100md.com
    如半身不遂已久、脉虚无力者,可重用以上基本手法中的揉按头部潜阳法,揉拿颈项豁痰法,滚揉背腰祛风法;如病日不久,邪气仍盛,正气未衰,脉弦滑有力者,可用以上基本手法中的滚揉背腰祛风法,扣击三穴和营法,捶击三穴利气法;如以下肢瘫痪无力为主者,可重用揉拿下肢活络法,扣击三穴和营法,捶击三穴利气法;如瘫痪以上肢为主者,可重用滚推上滞舒经法,加用医者两掌对揉、对搓患者手掌,分舒五指。

    若患者舌蹇不语,则有其虚实之别。实证属风痰瘀阻,经络失和,宜祛风豁痰,通窍活络,除采用以上基本手法治疗外,重取哑门、风府、人中、承浆等穴;虚证属肾虚精气不能不承,除采用以上基本手法治疗法,可加用指压哑门,掌搓命门,揉压涌泉,以壮水为主。

    中风病情严重,尤其是卒中昏迷而程度深沉的,一般预后不佳。虽经急救,后遗症亦往往不能短期恢复,且有复发的可能。因此,在未夏发之前、如有中风预兆,当加强防治。朱丹溪说:“眩晕者,中风之渐也。”《证治汇补》说:“平人手指麻木,不时晕眩,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故对40岁以上的人,经常出现头痛、眩晕、肢麻、肉润以及一时性语言不利等证者,多属中风先兆、应及早防治。,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