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针骨推拿 > 经筋疗法
编号:192560
(下篇-第三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23.筋性腹痛症的经筋疗法)
http://www.100md.com 《经筋疗法》
     23.筋性腹痛症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腹部,是指躯体的胸肋以下、耻骨上缘以上的腹腔。腹腔内的实质性器官较多,计有消化系的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回肠、阑尾、直肠、肝、脾、胰腺、胆囊、胆道,以及后腹腔的肾脏、肾上腺、肾盂、输尿管等。

    腹痛,较为常见的致因是由上述的脏器病变所引起,这在现代医学的教科书上已有比较详细的分类阐述。筋性腹痛症所陈述的内涵,乃是指腹部的肌筋病变所致的腹痛症,这是医学上专题论述者尚属罕见的内容。从腹部的皮、肉、筋、脉等的组织构体而言,它虽然不属于一个独立的实质器官,但它无疑是腹部组织结构整体中的组成成分,而且是同脏器具有干丝万缕的生物活性功能。脏器的病变固然对它发生影响,而筋肉本身也同样发生病变,并对脏器发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因此,筋性病症临床症状表现,除了来自腹腔脏器病变,需加识别以外,识别腹部筋性疾病临床表现,乃是本节陈述的主要内容。
, 百拇医药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一般而言,筋性腹痛的疼痛与典型的脏器病变疼痛性质有区别,同时缺乏脏器功能失常的主要症状表现及有关检查的阳性体征。以腹部受凉的腹痛为例,其主要是腹部肌筋挛缩,虽可伴有肠道的蠕动性增强,但多不呈现急性胃肠炎的典型症状表现及有关检验阳性体征。肌筋性腹痛的基本特点是①位置比较恒定,多有定位反复发作病史。②以钝痛性质表现为主,与气候骤变、劳动劳累关系密切,而与饮食关系无多大联系。③可于疼痛部位,触察到病态肌筋的阳性形征。医者触及筋性结灶时,与病人产生的异常感觉呈同步性反应。④运用综合理筋消灶法施治,可把疼痛解除,且疗效巩固。

    病灶体征:在医疗常规检查及排除脏器病变有关检查,确认脏器病变可排除后,着重进行经筋查灶法检查,①上腹部的经筋查灶,按筋性类胃脘痛的章节所述进行检查。②中腹及侧腹部的检查,以腹壁的肌筋结构层次为检查重点,着重检查皮下的筋膜、腹部半月线、腹白线、腹肌的腱划膜性组织,及腹侧三肌的肌筋情况。筋性腹痛症患者,其筋结病灶点,常呈经穴区带型分布形式,但与经穴区带检查图,有显著两点区别:一是筋性穴位,自胸背向腹部斜行的斜线,幅度较大;二是腹部的经筋穴位,于腹部除呈横向性的分布结构方式以外,尚具有以任脉线为中轴、侧线呈弧线形的左右分布,构成脐部为弧心的纵形穴位分布图(详见经筋穴位施治腹部图)。
, 百拇医药
    【治疗方法】

    筋性腹痛症的治疗,按腹气街提出的施治方法进行治疗。《灵枢·卫气》云:“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这便说,治疗筋性腹痛,其施治的部位之一,是腰背的腧穴,之二,是腹部的穴位,构成多维性的施治方法。

    具体的施治方法:①于腰背采用边舒筋边查灶的方式,对背腰华佗夹脊,于舒筋的同时,多于胸12至腰1的竖脊肌,查到结硬性的筋结病灶,遂行局部消灶,使腰背筋结导致气滞及血瘀形成的病灶松解,获得背腰阳气畅通,利于推动腹部筋脉气血之流通。②腹部治疗。围绕腹部已经形成筋结病灶的穴位,采用综合理筋法,作舒筋解结治疗。常用的施治穴位,按三线的取穴法,于查到的任脉线、半月线及外三线(相当于腹外斜肌的革质索处)的筋结病灶点,以结灶点为腧穴,施以手法、针刺,拔火罐的治疗。一般施治的穴位数,为3个穴位。施治的间隔期为3天。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4~6天。

    【病例择举】
, http://www.100md.com
    患者谭某某,男性, 58岁,农民,腹痛反复发作病史36年。于1958年秋天,在1次进行磨谷的劳动中,突然觉得上腹部正中点处疼痛,紧缩性疼痛性质,经休息,病情自行缓解,随后的日常生活中,虽无消化道的病情症状伴随出现,但腹部于心窝下固定点性疼痛,经常发作,每月发作1~2次,发作时间,无规律,多与腹部用力,导致腹部肌筋收缩有关。30多年来,腹痛点未见有中止较长的疼痛发作周期,曾进行的消化道及肝胆实质脏器有关检查,未发现阳性病变,被列为腹痛原因待查,对症治疗,控制疼痛,然而,腹痛并未能控制。1994年10月,腹痛发作时,于某县医院进行B超检查,疑诊为胆道结石,送往广西医学院,拟作胆道手术。后经广西医学院复查,排除胆道结石,出院后,经熟人介绍,前来经筋科诊治。

    经筋检查,发现腹部脐上4寸处,有一条索样筋性结灶,长2点公分,粗如筷,质地僵硬,触察时,高度敏感,疼痛难忍。诊为筋结性腹痛。予综合理筋消灶法治疗,重点对筋结病灶施以微针消灶,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七天,病灶消散,病情解除。追踪至1995年2月春节,时经两年,未见病情复发。,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