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第三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24.缓筋性腹痛的经筋疗法)
http://www.100md.com
《经筋疗法》
24.缓筋性腹痛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中医所称的缓筋,乃腹腔内的肌筋。张志聪说,“缓筋者,循于腹内之筋也”。腹内循行之筋,属于机体完整肌筋的构成部分,是中医进行内、外、上、中、下三员辨证施治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学认为,外邪入侵于机体,是由表而及里,步步深入,并有顺序。腹内之缓筋,由于机体的因素,也可受到外邪的入侵与困扰,从而产生缓筋性的腹部积滞、胀、痛等病症。这些病症表现,同阳明胃经、募原及膂筋受邪所致者,具有相似之处,是常见的腹痛病症之一。如《灵枢·百病始生》云: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其著于缓筋,似阳明之积。其著于肠胃之募原,痛而外连于缓筋。其著于伏冲之脉,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著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寒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从引举经文可知,腹部,有阳明经、募原、缓筋、膂筋、伏冲之脉、输之脉……等广泛的筋与脉的分布。这些筋脉,附着于腹腔内深层部位,紧贴脊椎,通过肠胃之外的募原,构成腹腔内环境统一的整体。在此基础上,腹腔通过冲任之脉,与躯体的上、下组织,保持联系。如《灵枢·五音五昧》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灵枢·动输》云:“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腹股内廉,邪(斜)入国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注诸络,温足胫……”。综观腹缓筋及膂筋,在结构和病症方面,具有如下表现和特点:①位于腹腔深层,附着于脊椎。②其病症的肠胃道症状表现,似阳明经之积、胀、痛等。③当腹部的病症严重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上向波及至胸、咽及唇口;下向波及至阴股及足胫(下肢)。④缓、膂肌筋病症本身的筋痛及筋痹,乃因其深居及医者之勿视,常成为不明原因性腹痛的隐患的致因之一。经筋疗法通过深究腹筋这一特点,揭示出腹部痛症的难治病的筋性致因,有效地解除了这类病患者之疾苦。乃以缓筋性腹痛为题,加以叙述。
, 百拇医药
【临床表现】
病灶体征:对缓筋的检查,采用中医腹诊法行检。常采用三个体位、四个穴位点,即脐旁点、腹股沟点、侧腰点、腰三角点,分别作检查其阳性体征情况。①脐旁点检查。病人取半侧右卧位,右腿伸直,左腿半曲屈,膝部垫枕。医者站在病人后侧,将右大拇指紧贴于患者左下腹脐下处,四小指置于患者右下腹;左手大拇指置于右手拇指指尖的对向位置,四小指置病人的左髂股部,双手形成对向的检查位置。开始探查时,右手先作拇指于病人腹壁的来回揉抹动作,由浅而渐次向腹部深层探查;左手拇指,起协作右手的检查作用,方向相反,各行交替揉拨,触至深层,病灶的阳性体征呈硬结块样。本穴位点的检查动作,亦同时是点穴消灶动作。②腹股沟点检查。病人取仰卧位,医者站在病人右侧,将右手触知冲脉(腹股沟动脉)后,手的检查位置向外移2~3公分,于腹股沟韧带水平位,作自内向外的切拨探查动作。该处的阳性筋结,一般呈粟样(非腹股沟淋巴腺),明显者若鸡蛋样,质地僵结。③腰穴位点检查。病人取倾侧卧位,贴床的下肢伸直,另一肢体半曲屈,膝垫以枕。医者站在病人的面前侧,方便位置,作腰部的两个穴位点检查。腰A点,在腰4~5间隙,以右手拇指腹,在避开竖脊肌情况下,直垂向脊椎侧面触察,阳性的筋结灶呈块状僵结。腰B点,在腰3~4横突间隙,检查方法同上。
, 百拇医药
【治疗方法】
缓筋性腹痛,其临床所表现的胃肠道积滞,阵发性腹胀,及因胀而致的腹痛三大症状,都非病症的根本。因此,要治其本,关键在于识别病症产生之根源,并运用综合理筋的医疗手段,加以消灶解结。
本症的治疗,贯彻“以灶为腧”的诊治法则。于辨明病症,审症求源基础上,特别是对于长期腹痛病因未明的病例,需切实掌握缓筋病态的查筋方法。病灶查明,予综合施治方法治疗。①针对前述穴位,运用边查灶边消灶手段,进行初步消灶解结。②对腹股沟点及腰部A、B病灶点,施以针刺治疗。③对腹腰,施以拔火罐治疗。④治疗期间予以必要的辅助治疗。
【病例择举】
谭某,男, 28岁,广西扶绥县岜盘乡岜金村民。主诉左下腹隐性疼痛两年零四个多月,曾于当地及南宁市多家医院诊治,病因未明,治疗效果欠佳。经筋检查,诊为腹缓筋性腹痛。予治两次,病症消除。追踪两年,未见复发。, 百拇医药
【病症概述】
中医所称的缓筋,乃腹腔内的肌筋。张志聪说,“缓筋者,循于腹内之筋也”。腹内循行之筋,属于机体完整肌筋的构成部分,是中医进行内、外、上、中、下三员辨证施治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学认为,外邪入侵于机体,是由表而及里,步步深入,并有顺序。腹内之缓筋,由于机体的因素,也可受到外邪的入侵与困扰,从而产生缓筋性的腹部积滞、胀、痛等病症。这些病症表现,同阳明胃经、募原及膂筋受邪所致者,具有相似之处,是常见的腹痛病症之一。如《灵枢·百病始生》云: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其著于缓筋,似阳明之积。其著于肠胃之募原,痛而外连于缓筋。其著于伏冲之脉,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著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寒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从引举经文可知,腹部,有阳明经、募原、缓筋、膂筋、伏冲之脉、输之脉……等广泛的筋与脉的分布。这些筋脉,附着于腹腔内深层部位,紧贴脊椎,通过肠胃之外的募原,构成腹腔内环境统一的整体。在此基础上,腹腔通过冲任之脉,与躯体的上、下组织,保持联系。如《灵枢·五音五昧》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灵枢·动输》云:“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腹股内廉,邪(斜)入国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注诸络,温足胫……”。综观腹缓筋及膂筋,在结构和病症方面,具有如下表现和特点:①位于腹腔深层,附着于脊椎。②其病症的肠胃道症状表现,似阳明经之积、胀、痛等。③当腹部的病症严重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上向波及至胸、咽及唇口;下向波及至阴股及足胫(下肢)。④缓、膂肌筋病症本身的筋痛及筋痹,乃因其深居及医者之勿视,常成为不明原因性腹痛的隐患的致因之一。经筋疗法通过深究腹筋这一特点,揭示出腹部痛症的难治病的筋性致因,有效地解除了这类病患者之疾苦。乃以缓筋性腹痛为题,加以叙述。
, 百拇医药
【临床表现】
病灶体征:对缓筋的检查,采用中医腹诊法行检。常采用三个体位、四个穴位点,即脐旁点、腹股沟点、侧腰点、腰三角点,分别作检查其阳性体征情况。①脐旁点检查。病人取半侧右卧位,右腿伸直,左腿半曲屈,膝部垫枕。医者站在病人后侧,将右大拇指紧贴于患者左下腹脐下处,四小指置于患者右下腹;左手大拇指置于右手拇指指尖的对向位置,四小指置病人的左髂股部,双手形成对向的检查位置。开始探查时,右手先作拇指于病人腹壁的来回揉抹动作,由浅而渐次向腹部深层探查;左手拇指,起协作右手的检查作用,方向相反,各行交替揉拨,触至深层,病灶的阳性体征呈硬结块样。本穴位点的检查动作,亦同时是点穴消灶动作。②腹股沟点检查。病人取仰卧位,医者站在病人右侧,将右手触知冲脉(腹股沟动脉)后,手的检查位置向外移2~3公分,于腹股沟韧带水平位,作自内向外的切拨探查动作。该处的阳性筋结,一般呈粟样(非腹股沟淋巴腺),明显者若鸡蛋样,质地僵结。③腰穴位点检查。病人取倾侧卧位,贴床的下肢伸直,另一肢体半曲屈,膝垫以枕。医者站在病人的面前侧,方便位置,作腰部的两个穴位点检查。腰A点,在腰4~5间隙,以右手拇指腹,在避开竖脊肌情况下,直垂向脊椎侧面触察,阳性的筋结灶呈块状僵结。腰B点,在腰3~4横突间隙,检查方法同上。
, 百拇医药
【治疗方法】
缓筋性腹痛,其临床所表现的胃肠道积滞,阵发性腹胀,及因胀而致的腹痛三大症状,都非病症的根本。因此,要治其本,关键在于识别病症产生之根源,并运用综合理筋的医疗手段,加以消灶解结。
本症的治疗,贯彻“以灶为腧”的诊治法则。于辨明病症,审症求源基础上,特别是对于长期腹痛病因未明的病例,需切实掌握缓筋病态的查筋方法。病灶查明,予综合施治方法治疗。①针对前述穴位,运用边查灶边消灶手段,进行初步消灶解结。②对腹股沟点及腰部A、B病灶点,施以针刺治疗。③对腹腰,施以拔火罐治疗。④治疗期间予以必要的辅助治疗。
【病例择举】
谭某,男, 28岁,广西扶绥县岜盘乡岜金村民。主诉左下腹隐性疼痛两年零四个多月,曾于当地及南宁市多家医院诊治,病因未明,治疗效果欠佳。经筋检查,诊为腹缓筋性腹痛。予治两次,病症消除。追踪两年,未见复发。,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