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针骨推拿 > 经筋疗法
编号:192563
(下篇-第三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26、背肌劳损的经筋疗法)
http://www.100md.com 《经筋疗法》
     26、背肌劳损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背肌劳损之症,是腰背肌劳伤的组成部分,它与腰肌劳损,构成人体躯干肌筋劳伤的总反应。人体以脊椎为轴心,背、腰是人体轴心线中的较长段落,支撑着机体动态活动的全过程。背肌,聚居于人体躯干的后上部,其生理构成位置特殊,上接头颈,下连腰腿,无论躯体的动静态活动,都离不开背部肌筋的参与,担负着不同程度支撑力学负荷。因此,背部的肌筋劳伤,临床上属于常见多发性病症之一。

    【机制释义】

    中医古籍记载的经筋学理论,除了以足太阳经筋线为贯穿于人体背侧,与督脉形成人体背向的躯干引力线以外,尚是人体动态活动转换支撑的重要枢纽,标记有经筋线的径力线行程方向。例如,腰部的转侧动态活动,标记足太阳及足阳明的经线分支(详见该两经筋图);在背胸的上部,由于这一区域直接同上肢连接,是支撑上肢动态活动的重要枢纽,在手阳明经筋行程线上,特别从肩禺处,标有其分支力线的引力,来源于肩胛骨间的夹脊(详见手阳经筋标本图示)。从生物力学考究经筋线力作用,不难理解背肌劳损产生的病因病理机制。
, http://www.100md.com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背肌劳损的临床表现症状,可因受损部位、肌筋类别及劳伤轻重程度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性,它除了劳损肌筋产生局部性的酸胀、痹痛及功能异常的一般肌筋性隐性损伤所共有的症状以外,比较容易造成临床混淆不清的因素是:①产生牵引性的传导症状,例如心胸相引症,症状表现于前胸胸廓,背肌劳伤形成隐蔽性的致病根源,导致临床上的隐筋症而带来不少的麻烦。②隐痛症状虽然在背部,但高科技的先进检查工具如 X光、CT、核磁共振等的投照检查难以确认,故缺乏查筋临床经验者,对其诊断多不明朗。③背部肌筋结构错综复杂,一般粗略的查筋方法,不易定位确诊。

    病灶体征:背胸肌筋劳损,好发于背部菱形区域,即菱角顶部为第七颈椎后棘突为界,向外下两侧为肩胛内缘为界,菱形的底角为第十二胸椎的后棘突为界。该区域分别密布着斜方肌、大小菱形肌、竖脊肌的肌性组织及筋膜组织。此外,尚于骨面分布着上、下后锯肌等。经筋检查的任务,便是要求在充分认识背区的生理构成基础上,通过正与异的对比方法.查明经筋结灶形成的准确位置,提供施治的确认条件。常见背肌劳伤好发生于下列次序:①斜方肌下胸部的斜行肌纤维(即十二胸椎棘突至肩胛间的纤维),以左侧的病变尤为常见。②左肩胛内缘附近的胸髂肋肌及肌筋膜。③大小菱形肌。①胸段棘肌及胸最长肌。背肌结灶形征,与所产生病变部位的原组织结构密切联系,可形成颗粒型、索样、块状等多形态化表现。病灶的触察病人感觉,具有如下特点:①医者触及病灶时的异常感与病者产生同步知觉。②病情的敏感期、麻痹期在同一病人身上产生不同反应,麻痹期,病人反应迟钝;敏感期.患者特别敏感。麻痹期经治疗后,多趋向提高敏感度,可视为病情好转的指征之一。
, http://www.100md.com
    【治疗方法】

    按经筋疗法的诊疗法则及施冶常规方法治疗,但强调如下诸点:①理筋手法施治,适宜即可。②针刺治疗,要强调执行两点:一是固灶行针的按压固灶,必须确认病灶固定在骨面上方可施针,在深层难以确认骨面的刺治,只可浅刺达结灶的表面为度,避免盲目深计,以防刺入胸腔,二是对上胸可提捏固灶行针的部位,尽量采用握固灶的方法加以针刺治疗。

    经筋疗法治疗背肌劳伤之疾,具有诊断简显而明确,治疗部位准确,施治直达病所,起效迅速,疗程短,疗效确切,远期疗效满意等长处,成为解决当今医坛常见疑难病症的课题之一,显示出古而新兴医术的医疗和经济价值。

    【病例择举】

    病例一,患者谭某,男性,53岁,广东茂名市水泥厂领导。背上胸自觉以大椎穴为核心样的隐性疼痛难忍病史四年。为解除这一疾苦缠身,曾于当地及广州市多家大医院进行了包括X光、CT、核磁共振等检查,病因未查明,针药及理疗的疗效甚微,已用去医药费壹万贰千多元。1995年3月,向经筋科投诊。经筋检查,查见以菱形肌及竖脊肌上胸段的肌性劳损病灶。运用提掐结合按压固灶行针的针刺治疗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首次施治,患者钦赞施治到达其病所,施毕,自觉病情减轻一半。连续治疗仅足两个疗程,痼疾解除,用去医疗费,不足仟元。

    病例二,患者范某,女性, 39岁,广西凭祥市夏石镇那流村民.1992年秋季完成过冬割草储备任务之后,渐觉后胸连及两胁.发生牵张性的疼痛,先后于县市医院及驻军医院住院检查治疗,历时两个多月。X光、B超、心电图等所进行骨伤科、心肺、血象检查,皆未发现异常所见;针药治疗,病痛不解。通过熟人介绍,前来求治。经筋检查,见背菱形筋区的浅、深层肌筋,形成广泛性的肌筋性劳伤,菱形肌、斜方肌、背阔肌及竖脊肌,呈现肌张性亢进,分别触察到索样变及散发性的痛性小结。临床诊为肌筋膜紧张性综合征。予综合理筋法分次施治。隔天治疗一次,连续治疗13次,前后历时40天,获治愈。追踪一年,未见复发。,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