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经络输穴总论-第一章经络-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结构)
http://www.100md.com
德宏中医按摩院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输穴是经气输注交会于皮肉筋骨之间的部位。由于经络和输穴同属一个系统,故在生理、病理和治疗等方面,度是密切联系着的。
经络系统的发现,一般认为与针灸输穴有关。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长时期临床的体验总结,使经络与输穴的理论逐步趋于完整。如《灵枢经》对经络的循行分布、病候等就有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以及《甲乙经》对输穴的位置主治等又有了比较完备的记载等。
经络和输穴的理论,无论是对生理的研究,病理的探索,诊断的鉴别,预后的分析,治疗原则和方法的确定等,都有其重要意义,特别是在针灸学科的辩证施治上,其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
第一章 经络
经与络构成一个系统,但两者又各有不同。经,系经脉,譬如途径,贯通上下,是系统中的主干部分;络,是络脉,譬如网络,它比经脉细微,纵横交错,网布全身,是系统中的分支部分。
, 百拇医药
经与络虽有区别,但其循行分布,则是紧密联系,彼此衔接的。
经络胸中有经其循环传注,昼夜无休止地进行着如环无端的活动,对全身所有组织、器官的功能,起着一定的动力作用;同时通过经气的运行,使人体各部的机能活动,都得到了适当的调节,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了协调和平衡。
经络中的经气源于脏腑之气,所以经气的虚实,又决定于脏气的盛衰,从这一生理联系,可以体认到经络与脏腑之间有标与本的关系,两者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割的。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结构
经络系统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难以数计的孙落等所构成。其中“经”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等;“络”包括十五络、络脉、孙络等。至于经筋则是指十二经所属的筋脉,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 百拇医药
一、十二经脉 是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每一脏腑都各系一经,分左右循行于头面、躯干以及四肢,纵贯全身上下,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十二正经。十二经中又有阴经、阳经的区别。阴经属脏络腑,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及脊背头面等部位,其行于上肢外侧面的为手三阳经,行于下肢外侧面的为足三阳经。它们分布于头身四肢所处的前后位置一般是:手足三阳经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不仅各自有其一定的循行通路,而且经与经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联系的途径主要有:(一)阴经于个阳经相互交接,即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的衔接。如手太阴自腕后与手阳明交接,手少阴在小指与手太阳交接,手厥阴自掌中与手少阳交接,足阳明从跗上与足太阴交接,足太阳从足小趾斜趋足心与足少阴交接,足少阳跗上与足厥阴交接。(二)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相接。如手足阳明都通于鼻旁,手足太阳均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皆通于目外眦。(三)阴经与阴经交接,即三阴经交接。如足太阴与手少阴交接于心中,足少阴与手厥阴交接于胸中,足厥阴与手太阴交接于肺中等。
, 百拇医药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就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传注循环。其交接情况可概括为手三阴从胸走手交手三阳;手三阳从手走头交足三阳;足三阳从头走足交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胸交手三阴。
二、奇经八脉 是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八脉的总称。其循行亦各有一定的通路,其中除督、任、带三脉外,其余都分布于人体左右两侧。它们与十二经脉不同,不直接根属于十二脏腑,但与奇恒之腑有密切关系,故称为“奇经”。
督脉行于背脊,总督一身之阳经,为阳脉之海;任脉行于胸腹,总任周身之阴经,为阴脉之海;冲脉与足少阴并行,为十二经之海;带脉在季胁之下,绕身一周,状如束带,以总束阴阳诸经;阳跷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而上行,阴跷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而上行,共司下肢运动并主寤寐;阳维起于足跟,出外踝并足少阳等经上行以维系诸阳经;阴维起于小腿内侧,随足太阴等经上行,以维系诸阴经。
奇经八脉相互之间亦是密切联系的,例如:冲任督三脉都同源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督二脉均接于唇内;冲任二脉皆会于脐下;阴阳跷同会于目;阳维会督于项;阴维会任于颈。此外,它们与十二经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十二正经之间,它们不但纵横交错的运行气血,而且更主要的是在生理上,能对正经的气血运行,起着调节、溢蓄作用。至于奇经与正经在循行方面,则联系之外甚多。如从输穴的交会来看,冲、带、跷、维六脉之穴,都列在正经;冲脉之穴输会于足少阴;带脉之穴输会于足少阳;阳跷之穴输会于足三阳、手太阳、手阳明;阴跷之穴输会于足少阴;阳维之穴输会于手足少阳、足太阳;阴维之穴输会于足三阴(详参输穴章交会穴表)。惟任督二脉,除与正经联系外,各有本经直属的输穴,所以在针灸学上常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 百拇医药
三、十五络(附:孙络) 十四经脉各别出一络,加脾之大络,共称十五络。其中手太阴别络出于列缺,手少阴别络出于通里,手厥阴别络出于内关,手太阳别络出于支正,手阳明别络出于偏历,手少阳别络出于外关,都起于手腕上;足太阳别络出于飞扬,足少阳别络出于光明,足阳明别络出于丰隆,都起于外踝之上;足太阴别络出于公孙,足少阴别络出于大钟,足厥阴别络出于蠡沟,都起于内踝上下;惟任脉络出于鸠尾,督脉络出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都起于躯干部。它们自经脉分出后的通路,长短深浅不一,或上行,或下行,或横行布散,有的仅在四肢、有的仅在四肢,有的走及头身,有的深入脏腑。其主要功能是着重于经与经和经与络之间的体表的联系。例如手太阴络别走阳明,手阳明络别走手太阴……这样就使六组表里关系的阴阳经,相互沟通。同时也就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循环传注。
络脉在人体分布极广,有三百六十五络之称。孙络是由经脉和较大的络脉分出的细支。络脉与孙络的作用主要是联系经脉输穴,敷布气血于周身,并为经气之达于经筋和皮部起了输布作用。
, 百拇医药
四、十二经别 是十二正经离合出入的别行部分,为加强脏腑联系的通路。与别络之“别”有所不同,故称为“经别”。足太阳、少阴经别,下合于国,人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于足太阳本经。足少阳、厥阴经别,下合毛际,人走肝胆,上系于目,合于足少阳本经明本经。足阳明、太阴经别,下合于髀,人走脾胃,上出鼻安,合于足阳明本经。手太阳、少阴经别,下合于腋,人走心于小肠,上出目内眦,合于手太阳本经。手少阳、厥阴经别,先合于胸,人走三焦,上出耳后,合于手少阳本经。手阳明、太阴经别,均走肺与大肠,上出缺盆,合于手阳明本经。它们各按阴阳表里关系,分为六组,先从体表合而人走本脏本腑,然后或离或轲,上出头项再合于六阳经脉,故有六合之称。
五、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它们的循行与分布,同十二经脉的体表通路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其循行走向,都是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与十二经脉之走向有上行与下行之别者有所不同。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面部);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部);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濡外上行结于角(头部);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濡内上行结于贲(胸部)。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除如上述手足三阳三阴在头面胸腹部分组结合以外,各经在循行中途—踝、国、膝、股、髀、臀、腕、肘、腋、臂、肩、颈等关节或筋肉丰盛处,并且与邻近的他经相联结,特别是足厥阴经筋,除结于阴器外,并能总络诸筋。从经筋受经气的灌输,分布于体表,而有多种联结的情况来看,可以明确其主要作用是在于联缀百骸,维络周身的皮肉筋骨,而成为统一的有机体。
六、十二皮部 皮部是十二经脉机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它的分部是以经脉为纪。由于它居于人体的最外层,所以是机体卫外的屏障。在病理上,邪气可通过皮部而深入络脉、经脉以至脏腑,而内脏有病亦可通过经脉、络脉反应于皮部。由此可见,皮部与内脏也是息息相关的。, 百拇医药
经络系统的发现,一般认为与针灸输穴有关。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长时期临床的体验总结,使经络与输穴的理论逐步趋于完整。如《灵枢经》对经络的循行分布、病候等就有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以及《甲乙经》对输穴的位置主治等又有了比较完备的记载等。
经络和输穴的理论,无论是对生理的研究,病理的探索,诊断的鉴别,预后的分析,治疗原则和方法的确定等,都有其重要意义,特别是在针灸学科的辩证施治上,其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
第一章 经络
经与络构成一个系统,但两者又各有不同。经,系经脉,譬如途径,贯通上下,是系统中的主干部分;络,是络脉,譬如网络,它比经脉细微,纵横交错,网布全身,是系统中的分支部分。
, 百拇医药
经与络虽有区别,但其循行分布,则是紧密联系,彼此衔接的。
经络胸中有经其循环传注,昼夜无休止地进行着如环无端的活动,对全身所有组织、器官的功能,起着一定的动力作用;同时通过经气的运行,使人体各部的机能活动,都得到了适当的调节,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了协调和平衡。
经络中的经气源于脏腑之气,所以经气的虚实,又决定于脏气的盛衰,从这一生理联系,可以体认到经络与脏腑之间有标与本的关系,两者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割的。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结构
经络系统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难以数计的孙落等所构成。其中“经”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等;“络”包括十五络、络脉、孙络等。至于经筋则是指十二经所属的筋脉,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 百拇医药
一、十二经脉 是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每一脏腑都各系一经,分左右循行于头面、躯干以及四肢,纵贯全身上下,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十二正经。十二经中又有阴经、阳经的区别。阴经属脏络腑,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及脊背头面等部位,其行于上肢外侧面的为手三阳经,行于下肢外侧面的为足三阳经。它们分布于头身四肢所处的前后位置一般是:手足三阳经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不仅各自有其一定的循行通路,而且经与经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联系的途径主要有:(一)阴经于个阳经相互交接,即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的衔接。如手太阴自腕后与手阳明交接,手少阴在小指与手太阳交接,手厥阴自掌中与手少阳交接,足阳明从跗上与足太阴交接,足太阳从足小趾斜趋足心与足少阴交接,足少阳跗上与足厥阴交接。(二)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相接。如手足阳明都通于鼻旁,手足太阳均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皆通于目外眦。(三)阴经与阴经交接,即三阴经交接。如足太阴与手少阴交接于心中,足少阴与手厥阴交接于胸中,足厥阴与手太阴交接于肺中等。
, 百拇医药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就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传注循环。其交接情况可概括为手三阴从胸走手交手三阳;手三阳从手走头交足三阳;足三阳从头走足交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胸交手三阴。
二、奇经八脉 是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八脉的总称。其循行亦各有一定的通路,其中除督、任、带三脉外,其余都分布于人体左右两侧。它们与十二经脉不同,不直接根属于十二脏腑,但与奇恒之腑有密切关系,故称为“奇经”。
督脉行于背脊,总督一身之阳经,为阳脉之海;任脉行于胸腹,总任周身之阴经,为阴脉之海;冲脉与足少阴并行,为十二经之海;带脉在季胁之下,绕身一周,状如束带,以总束阴阳诸经;阳跷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而上行,阴跷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而上行,共司下肢运动并主寤寐;阳维起于足跟,出外踝并足少阳等经上行以维系诸阳经;阴维起于小腿内侧,随足太阴等经上行,以维系诸阴经。
奇经八脉相互之间亦是密切联系的,例如:冲任督三脉都同源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督二脉均接于唇内;冲任二脉皆会于脐下;阴阳跷同会于目;阳维会督于项;阴维会任于颈。此外,它们与十二经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十二正经之间,它们不但纵横交错的运行气血,而且更主要的是在生理上,能对正经的气血运行,起着调节、溢蓄作用。至于奇经与正经在循行方面,则联系之外甚多。如从输穴的交会来看,冲、带、跷、维六脉之穴,都列在正经;冲脉之穴输会于足少阴;带脉之穴输会于足少阳;阳跷之穴输会于足三阳、手太阳、手阳明;阴跷之穴输会于足少阴;阳维之穴输会于手足少阳、足太阳;阴维之穴输会于足三阴(详参输穴章交会穴表)。惟任督二脉,除与正经联系外,各有本经直属的输穴,所以在针灸学上常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 百拇医药
三、十五络(附:孙络) 十四经脉各别出一络,加脾之大络,共称十五络。其中手太阴别络出于列缺,手少阴别络出于通里,手厥阴别络出于内关,手太阳别络出于支正,手阳明别络出于偏历,手少阳别络出于外关,都起于手腕上;足太阳别络出于飞扬,足少阳别络出于光明,足阳明别络出于丰隆,都起于外踝之上;足太阴别络出于公孙,足少阴别络出于大钟,足厥阴别络出于蠡沟,都起于内踝上下;惟任脉络出于鸠尾,督脉络出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都起于躯干部。它们自经脉分出后的通路,长短深浅不一,或上行,或下行,或横行布散,有的仅在四肢、有的仅在四肢,有的走及头身,有的深入脏腑。其主要功能是着重于经与经和经与络之间的体表的联系。例如手太阴络别走阳明,手阳明络别走手太阴……这样就使六组表里关系的阴阳经,相互沟通。同时也就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循环传注。
络脉在人体分布极广,有三百六十五络之称。孙络是由经脉和较大的络脉分出的细支。络脉与孙络的作用主要是联系经脉输穴,敷布气血于周身,并为经气之达于经筋和皮部起了输布作用。
, 百拇医药
四、十二经别 是十二正经离合出入的别行部分,为加强脏腑联系的通路。与别络之“别”有所不同,故称为“经别”。足太阳、少阴经别,下合于国,人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于足太阳本经。足少阳、厥阴经别,下合毛际,人走肝胆,上系于目,合于足少阳本经明本经。足阳明、太阴经别,下合于髀,人走脾胃,上出鼻安,合于足阳明本经。手太阳、少阴经别,下合于腋,人走心于小肠,上出目内眦,合于手太阳本经。手少阳、厥阴经别,先合于胸,人走三焦,上出耳后,合于手少阳本经。手阳明、太阴经别,均走肺与大肠,上出缺盆,合于手阳明本经。它们各按阴阳表里关系,分为六组,先从体表合而人走本脏本腑,然后或离或轲,上出头项再合于六阳经脉,故有六合之称。
五、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它们的循行与分布,同十二经脉的体表通路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其循行走向,都是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与十二经脉之走向有上行与下行之别者有所不同。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面部);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部);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濡外上行结于角(头部);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濡内上行结于贲(胸部)。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除如上述手足三阳三阴在头面胸腹部分组结合以外,各经在循行中途—踝、国、膝、股、髀、臀、腕、肘、腋、臂、肩、颈等关节或筋肉丰盛处,并且与邻近的他经相联结,特别是足厥阴经筋,除结于阴器外,并能总络诸筋。从经筋受经气的灌输,分布于体表,而有多种联结的情况来看,可以明确其主要作用是在于联缀百骸,维络周身的皮肉筋骨,而成为统一的有机体。
六、十二皮部 皮部是十二经脉机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它的分部是以经脉为纪。由于它居于人体的最外层,所以是机体卫外的屏障。在病理上,邪气可通过皮部而深入络脉、经脉以至脏腑,而内脏有病亦可通过经脉、络脉反应于皮部。由此可见,皮部与内脏也是息息相关的。,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