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http://www.100md.com
中国传统文化网
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居士,约生于1588年,卒于1655年。早年习儒,后因体弱多病而自学医术。潜心于医学理论与实践50多年,在学医和行医过程中,博览医学经典,遍考诸家学说,对张仲景、张元素的学说尤为推崇,研究也颇深。曾以精湛的医术治愈过无数病人,在当时颇负盛名。他与刘道深、徐子瞻、沈元裕曾被誉为“上海四大家”,主要的著作有《内经知要》2卷(1642年),《医宗必读》10卷(1637年),《药性解》2卷(1622年)等等。
据说其思想很活跃,学风严谨,对各家学说都能进行公正的研究和评价,与同代的名医王肯堂、施笠泽、秦昌遇、喻嘉言交往很深,并经常聚在一起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另外,他以雄厚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培养了很多学生,这许多人被后世称为“李士材学派。”
另外,他不但精通医理,而且对兵法也颇有研究。传说在明末大乱时,马士英拥立福王于南京,因其与李中梓关系较好,也知道他精通兵法,于是推荐他入朝,因李中梓推辞不去,后来失败才未被牵连。
他在全面地继承前人学说的同时,不偏执于某家,执守门户而犯胶辛热、滞苦寒、热提升、泥凉润之误。他的这种治学主张贯穿于他的医学生涯之中,使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多成就。
1、对医学理论的阐述,他研究医学理论,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体会提出个人的观点。他集各家之说,明确提出了脾肾先后无根本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从理论上高度概括了脾肾两脏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对祖国医学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2、辨证治疗思想,在辨证治疗上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在人体体质方面,他认为古重今轻,在治疗上应考虑后人禀赋薄约的特点,同时还应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因为贫富为病不尽相同。另外,他还善于对疑难病症进行辨识,认为“至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阴证似乎阳”,“阳证似乎阴”等等,他对许多疾病的治疗都有透彻的见解。
综上所说,可见其是一位治学严谨尚实的著名医家。在理论上勤于探索,既能汲取前人精华,又有自己新的见解,为医学的普及与提高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他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在祖国医学的发展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 不愧为一代名医。, 百拇医药
据说其思想很活跃,学风严谨,对各家学说都能进行公正的研究和评价,与同代的名医王肯堂、施笠泽、秦昌遇、喻嘉言交往很深,并经常聚在一起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另外,他以雄厚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培养了很多学生,这许多人被后世称为“李士材学派。”
另外,他不但精通医理,而且对兵法也颇有研究。传说在明末大乱时,马士英拥立福王于南京,因其与李中梓关系较好,也知道他精通兵法,于是推荐他入朝,因李中梓推辞不去,后来失败才未被牵连。
他在全面地继承前人学说的同时,不偏执于某家,执守门户而犯胶辛热、滞苦寒、热提升、泥凉润之误。他的这种治学主张贯穿于他的医学生涯之中,使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多成就。
1、对医学理论的阐述,他研究医学理论,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体会提出个人的观点。他集各家之说,明确提出了脾肾先后无根本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从理论上高度概括了脾肾两脏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对祖国医学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2、辨证治疗思想,在辨证治疗上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在人体体质方面,他认为古重今轻,在治疗上应考虑后人禀赋薄约的特点,同时还应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因为贫富为病不尽相同。另外,他还善于对疑难病症进行辨识,认为“至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阴证似乎阳”,“阳证似乎阴”等等,他对许多疾病的治疗都有透彻的见解。
综上所说,可见其是一位治学严谨尚实的著名医家。在理论上勤于探索,既能汲取前人精华,又有自己新的见解,为医学的普及与提高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他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在祖国医学的发展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 不愧为一代名医。,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