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思恭
http://www.100md.com
中国传统文化网
字原礼,约生于1324年,卒于1405年,少时就随其父从学于朱丹溪,朱丹溪见其颖悟极好,于是将自己所学、所知全部传授给他。所以,到了后来,他治疗疾病多能取得良效,保噪当时。当然,他在学习、治病之余,还勤于著述。如他所著的《诊治要诀类方》、《推求师意》、《类证用药》等等,并校补了丹溪的《金匮钩玄》。总之,在继承丹溪之学的同时,对丹溪未竟之处予以补充,不愧为丹溪高弟,其临床精于辨证,处方遣药,也极为高超,有人称其“学纯粹而识深远”,其论断,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推测病源,著奇见于理趣之极。
他在继承丹溪的学术思想时,不仅深求师意,而且多有发挥,在理论上对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阐发其未尽之意;在杂病的辨证论治方面,对气血痰郁之治也多有阐发。
1、对气血的阐发。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主要论述阴精与阳火的关系,而他对其则泛论气血的盛衰。他认为气属阳,阳主动,动而中节,方能周流全身,循环不已,外则护已体表,内则温养脏腑百节。而气之所以能周流不息,实有赖于肺气的不断敷布,所以说气“源出中焦,总统于肺”。但若因七情之交攻,五志之遽发而乘戾失常,使气动太过,则可变生冲逆之象,甚则“五志厥阳之火起焉,上燔于肺气乃病焉。”故他认为,“捍卫冲和不息之谓气,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气之与火,一理而已,动静之变,反化为二。”因此提出“气属阳,动作火”的论点。他还认为血属阴,阴主静,静而有守,方能和调于五脏,酒陈于六腑,约束于血脉之中。而营血之所以能遍营全身,必赖于心为之主,肝为之藏,脾为之裹,肺为之布,以及肾为之施泄。不论视、听、言、动,皆需营血资助,才能维持正常活动,人在气交之中,常动多而少静,故阳动易化为火,阴血最易被耗,所谓“阳道常饶,阴道常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道理,即在于此。在此,他对气血的证治作了详尽的论述,对后世气血理论的发展也颇有影响。
, http://www.100md.com
2、对痰证、郁证的论治。他对痰证的论治,也是据丹溪之说。但他进一步指出痰饮除生于脾胃外,还有生于经络的,他说,“窃谓痰饮之先,有生于脾胃,有生于六经,所起不同,若谓感邪与为病之形证则一也。至于对其治疗,必先从其邪之所起,然后及于病之所在。”对痰饮的治疗,他遵丹溪“治痰先治气”之说,又指出“病痰饮而变生诸证,不当为诸证所牵制妄言作名。宜于以治饮为先,饮消则诸证自愈。”此确为治疗痰饮大法,并根据痰饮的不同见症,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药。
戴思恭发挥了丹溪“人身诸病,多生于郁”的主张,进一步提出:“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得见。”既然传化失常为致郁之关键,因而他认为“中焦致郁多也”。他对六郁的辨证也很详细,指出,“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痰郁者,动则喘,寸口脉沉滑;热郁者,瞀闷、小便赤,脉沉数;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由此也可见其凭脉辨证的精确性 。治郁之法,有中外四气的不同,即表里、风寒、热湿,根据病位及病性之不同确定相应的治法,在用药方面,他指出苍术、香附、抚芎为治郁要药。
总之,他对郁证的辨证施治多有发挥,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不愧为一代名医。, 百拇医药
他在继承丹溪的学术思想时,不仅深求师意,而且多有发挥,在理论上对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阐发其未尽之意;在杂病的辨证论治方面,对气血痰郁之治也多有阐发。
1、对气血的阐发。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主要论述阴精与阳火的关系,而他对其则泛论气血的盛衰。他认为气属阳,阳主动,动而中节,方能周流全身,循环不已,外则护已体表,内则温养脏腑百节。而气之所以能周流不息,实有赖于肺气的不断敷布,所以说气“源出中焦,总统于肺”。但若因七情之交攻,五志之遽发而乘戾失常,使气动太过,则可变生冲逆之象,甚则“五志厥阳之火起焉,上燔于肺气乃病焉。”故他认为,“捍卫冲和不息之谓气,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气之与火,一理而已,动静之变,反化为二。”因此提出“气属阳,动作火”的论点。他还认为血属阴,阴主静,静而有守,方能和调于五脏,酒陈于六腑,约束于血脉之中。而营血之所以能遍营全身,必赖于心为之主,肝为之藏,脾为之裹,肺为之布,以及肾为之施泄。不论视、听、言、动,皆需营血资助,才能维持正常活动,人在气交之中,常动多而少静,故阳动易化为火,阴血最易被耗,所谓“阳道常饶,阴道常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道理,即在于此。在此,他对气血的证治作了详尽的论述,对后世气血理论的发展也颇有影响。
, http://www.100md.com
2、对痰证、郁证的论治。他对痰证的论治,也是据丹溪之说。但他进一步指出痰饮除生于脾胃外,还有生于经络的,他说,“窃谓痰饮之先,有生于脾胃,有生于六经,所起不同,若谓感邪与为病之形证则一也。至于对其治疗,必先从其邪之所起,然后及于病之所在。”对痰饮的治疗,他遵丹溪“治痰先治气”之说,又指出“病痰饮而变生诸证,不当为诸证所牵制妄言作名。宜于以治饮为先,饮消则诸证自愈。”此确为治疗痰饮大法,并根据痰饮的不同见症,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药。
戴思恭发挥了丹溪“人身诸病,多生于郁”的主张,进一步提出:“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得见。”既然传化失常为致郁之关键,因而他认为“中焦致郁多也”。他对六郁的辨证也很详细,指出,“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痰郁者,动则喘,寸口脉沉滑;热郁者,瞀闷、小便赤,脉沉数;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由此也可见其凭脉辨证的精确性 。治郁之法,有中外四气的不同,即表里、风寒、热湿,根据病位及病性之不同确定相应的治法,在用药方面,他指出苍术、香附、抚芎为治郁要药。
总之,他对郁证的辨证施治多有发挥,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不愧为一代名医。,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