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并非每一位心肌缺血的病人都伴有胸痛或类似症状。近十几年来,检查技术可发现某些冠心病虽有心肌缺血,但无临床症状,或有心绞痛症状,每日又可有多次一过性心肌缺血发作,称为“隐性冠心病”,亦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2.5%~10%,在心源性猝死者中,约有1/4的死者生前无任何冠心病症状。
国外报道,老年心肌梗死病例中无胸痛组多为后壁、右冠状动脉梗塞,而有胸痛组多为前壁、左冠状动脉梗塞。病人多中年以上,无心肌缺血的症状,在检查时才发现心电图(静息、动态或运动平板试验)ST段压低,T波倒置等。24小时连续动态心电监测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频率最高在上午6时至12时,占55.1%。其诊断标准为: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移≥1mm,延续至J点后0.08秒,持续时间超过1分钟,下一次ST段下移的发作应在前一ST段移位发作恢复到基线至少1分钟后出现。少数也把ST段抬高>1mm作为观察指标。冠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直径狭窄≥50%,在运动负荷(运动平板试验)之下即可产生心肌缺血,在确定的无症状冠心病患者运动心电图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提示有心肌缺血的发生。
在运动核素心肌显像运动图像上,心肌缺血部位可见到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
超声心动图能显示在安静状态下的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或在负荷超声试验时出现新的可逆性区域运动障碍,在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室壁运动异常时,可考虑冠心病的诊断;超声运动试验或其他负荷超声试验(包括平卧位踏车运动试验、食道调搏负荷试验、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试验等)时,室间隔及左室后壁收缩期增厚率、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较负荷前下降者,应考虑冠心病诊断。
以上检查若发现病人有心肌缺血的改变,同时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过去治疗冠心病在于控制心绞痛的发作,现在则对有症状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都应予以控制。治疗应针对心肌供氧需氧两个方面,单独服用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吡啶)或β-阻滞剂(如倍他乐可、博苏),均可使心肌缺血发作减少,但两者合用效果更佳。在心率较缓慢者,应用硝苯吡啶更为合理,但要注意血压的改变。目前一般采用药物、介入性方法或外科搭桥手术均可减轻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对危险性高、药物疗效差或多支血管病变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应采取积极的冠脉介入治疗或外科搭桥手术。如仅为一支血管病变,预后通常较好,以内科治疗为主。对在低运动量时出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患者,也需积极内科或外科处理,包括溶栓治疗、PTCA及旁路手术等。, http://www.100md.com
国外报道,老年心肌梗死病例中无胸痛组多为后壁、右冠状动脉梗塞,而有胸痛组多为前壁、左冠状动脉梗塞。病人多中年以上,无心肌缺血的症状,在检查时才发现心电图(静息、动态或运动平板试验)ST段压低,T波倒置等。24小时连续动态心电监测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频率最高在上午6时至12时,占55.1%。其诊断标准为: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移≥1mm,延续至J点后0.08秒,持续时间超过1分钟,下一次ST段下移的发作应在前一ST段移位发作恢复到基线至少1分钟后出现。少数也把ST段抬高>1mm作为观察指标。冠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直径狭窄≥50%,在运动负荷(运动平板试验)之下即可产生心肌缺血,在确定的无症状冠心病患者运动心电图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提示有心肌缺血的发生。
在运动核素心肌显像运动图像上,心肌缺血部位可见到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
超声心动图能显示在安静状态下的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或在负荷超声试验时出现新的可逆性区域运动障碍,在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室壁运动异常时,可考虑冠心病的诊断;超声运动试验或其他负荷超声试验(包括平卧位踏车运动试验、食道调搏负荷试验、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试验等)时,室间隔及左室后壁收缩期增厚率、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较负荷前下降者,应考虑冠心病诊断。
以上检查若发现病人有心肌缺血的改变,同时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过去治疗冠心病在于控制心绞痛的发作,现在则对有症状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都应予以控制。治疗应针对心肌供氧需氧两个方面,单独服用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吡啶)或β-阻滞剂(如倍他乐可、博苏),均可使心肌缺血发作减少,但两者合用效果更佳。在心率较缓慢者,应用硝苯吡啶更为合理,但要注意血压的改变。目前一般采用药物、介入性方法或外科搭桥手术均可减轻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对危险性高、药物疗效差或多支血管病变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应采取积极的冠脉介入治疗或外科搭桥手术。如仅为一支血管病变,预后通常较好,以内科治疗为主。对在低运动量时出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患者,也需积极内科或外科处理,包括溶栓治疗、PTCA及旁路手术等。,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