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现象”回忆与启示
有人说,建国后中医药发展成果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活血化瘀了。提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活血化瘀现象”,人们就会想起当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以郭士魁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创制(冠心2号(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院大量投入,从基础到临床进行深入研究,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中医界以此为契机,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活血化瘀研究热潮,其势之猛,前所未有。
活血化瘀是中医的重要治则之一,以前医家虽也有散在论述,但直至清代医家王清任、唐容川的倡导才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此时也不过作为一种新治法并列于清热解毒、扶正固本、舒肝解郁之中。活血化瘀治法真正脱颖而出并迅速普及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在政府提倡采用西医的方法学来研究活血化瘀治法内涵的情况下,活血化瘀研究盛极一时,其影响持续到现在。很多学者认为,也就是在那时,活血化瘀开始真正地为中西医结合学科赋予实质性内涵,使中医和西医的结合不再是空谈,并且造就了一大批知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也由此引发了有深远影响的对中医理论发展方向的大论战,并持续到今天。透过活血化瘀现象,人们经常会问中医到底何去何从,中西医两种不同的模式到底该怎样结合,中医药现代化如何实现。然而,活血化瘀现象远远超过了中医理论和方法学的探讨,它从基础到临床,从中医到西医,从研究所到医院到药厂,当时的工作冠以硕果累累,绝不言过其实,自今回忆起来,仍令中医人感到振奋。
, http://www.100md.com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北京一些单位的中医、西学中临床和基础研究人员大力协作,从对不同疾病出现血瘀证的临床调查和采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取得的效果观察,到集中对活血化瘀代表性药物丹参、川芎的药化、药理系统研究,到动员生物物理、血液流变学、病理形态学、微循环等多学科专家参与研究,阐明血瘀证的发病本质和活血化瘀代表药物的作用机理。与此同时,又带动了全国中西药人员广泛开展了多种活血化瘀药物的研究,使丹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在中医传统药性理论认识上,有了较多的科学内涵。并建立了以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等检测血瘀证的客观指标。还扩大了活血化瘀药物的适应症范围,改变了以前只有“难病怪病顽症用活血法”的观点。于是,各科医生纷纷发掘经方、验方,探索治疗本科与血瘀有关的疾病。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少府逐瘀汤、生脉散、四妙勇安汤……一大批古方备受重视,人们发现这些中医的经典之作确实对多种疾病有良好疗效。在活血化瘀研究基础上,人们又广开思路,开始探索益气活血、温通活血、清热活血等相关治则的应用。目前活血化瘀法已运用到各种疾病中,心血管疾病自不待言,像脑梗、脑出血、肝硬化、过敏性紫癜、风湿病、慢性肾衰、痛经、子宫内膜异位、乳腺增生、子宫肌瘤、某些周围血管病、外科骨伤科疾病、皮肤病、眼科疾病、耳鼻喉科疾病、精神疾病等等,多不胜数。当前活血化瘀研究正向纵深方向发展,不仅中医,西医界进行这方面研究的也大有人在。在此期间药物研究也有很大进展,一大批新药、新剂型药投入临床,丹参酮、川芎嗪等药物单体相继提纯、鉴定。从丹参针剂、复方丹参片、冠心苏合丸、麝香保心丹,到
, 百拇医药
“活血化瘀颗粒”,活血化瘀新复方新剂型不断开发。应该说,那是建国以来中医的首次大规模辉煌。
可以说,“活血化瘀现象”是中医药界真正的一次扬眉吐气,“活血化瘀”展示了中医的魅力与能力,使中医走出了废存之争的尴尬局面,也摆脱了始终受排挤的地位,重新挺直了腰杆。尽管也有很多学者对活血化瘀的研究思路提出一些异议,呼吁冷静地反思中医理论的发展轨迹。但确实是“活血化瘀现象”让人们对中医药刮目相看,现在已经没有人再怀疑中医是一大独立的医学体系,在很多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全世界接受中医的人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
古云,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活血化瘀现象”留给我们很多启示,值得深思。
首先,一个潮流的形成,虽由具体的个人行为引发,但它背后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当时的环境和政府的支持。20世纪80年代,“文化大革命”是刚刚结束,国家百废待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在知识界,抑压多年的学者此刻莫不如释重负,深受鼓舞。“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种大的趋势已经形成,中国的科学技术要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当然还与众所周知的党和政府对中医在政策上予以的扶持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机恰巧是中西文化碰撞的开始时期,过去的几百年中,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步扩大,东方文化日渐衰微。西方文化创造了很多文明与繁荣,但时至今日,它同时带来的许多弊端也日益明显,如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及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问题。于是,以综合为根本思维理念,讲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东方文化又开始在新的高度上被重新得到重视。观念的改变也反映在医学上,在西药副作用折磨得人痛不欲生时,在西医对很多发病机理未清的重大疾病束手无策时,很多人萌生了归真自然的思想,想到了以人整体为本的多靶点、多角度、多层次发挥作用的中医中药。即便是在西医占绝对统治地位的西方国家,所谓替代疗法、非正规疗法等也正方兴未艾。由此分析,经过千年发展,具有完整体系的中国医学逐渐受到世界的重视也就毫不奇怪了。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活血化瘀现象”应运而生。
, http://www.100md.com
其二,“活血化瘀”作为一个热点,一个系统工程,当时吸引了医药界的广泛注意,不仅搞中医、中药的,很多搞西医、西药的人也参与其中。形象地说,是一个松散的大团队打了一次大战役。之所以能形成这种局面,一是如上面所述“生逢其时”,顺应潮流,又赶上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的大好时期。二是课题选得好。活血化瘀涉及很多人们普遍关心的常见热门病种,范围较广,而且又不是高不可攀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的高精深技术。课题涉及方方面面,从专业角度考虑,能够参与的人自然就多,并且通过基础、临床、药厂等单位大协作,大家互通信息、互相帮助、分工合作,保证思路上的统一与连贯,就容易获得很多成果。也有学者认为,之所以是活血化瘀之法得以长足发展,主要原因在于活血化瘀适应病种确实比较多,而且临床疗效确定,并且其药理作用机理比较明确。在这个角度上,活血化瘀研究可能比“经络实质研究”、“脾虚证的研究”等课题更容易搞清楚,当然也更容易被接受。
其三,“活血化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中医发展的思考:中医界很多人都指出中医还要不要姓中,中西医怎样才算真正的结合,甚至有人指责为什么建国后中医理论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但透过对中医繁荣发展起了巨大作用的“活血化瘀现象”,相信人们越来越认可了借助现代科技和方法来发展中医药的思路。虽然中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经验性很强,但是单纯停留在个体经验性总结和传授上,其发展是很慢的,也不容易被多数人掌握,借助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中医药,应该会加快本学科的发展。甚至有人认为,现在每一次中医药真正的飞跃,都离不开现代医学的介入。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在运用现代科技和方法时,又要防止历史上以否定中医临床经验为出发点,抛开中医药理论和经验去研究中医药的失败教训。
, 百拇医药
更令人高兴的是,目前很多中医学者已不再热衷于形式上的争论,而是意识到临床疗效才是硬道理,中医药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疗效才会被国际接受。人们本着实用的原则,不只注重形式,更注重内涵,更注重对如何提高中医药疗效、保证用药安全的研究。
其四,“活血化瘀现象”以事实而不是仅从道理上说明中医药不仅可以有所为,而且可以大有所为。“活血化瘀”的成果是多方面的,治了病,出了成果,锻炼培养了人才;它的经济效果也非同寻常,一大批此类中成药批准上市,如复方丹参片、丹参滴丸等,成就了一批民族制药企业,其中有些药厂的拳头产品至今仍是活血化瘀类中药。如果看到中医药带来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谁还会看不起中医呢?
其五,“活血化瘀”对中医的普及与传播功不可没,街头巷尾、寻常百姓中常可听到“活血”一词,中医术语因历史原因大多难懂,有的甚至晦涩,现在大众都能脱口而出,可见影响之广,已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除了中医擅长的病种,还有很多过去以西医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疾病,现在中医药在病程的某些阶段也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当前国内日门诊量超过两千的中医院有数十家,西医医生开中成药处方也早已不是个别现象,中西医共存、共融的局面已经形成,排斥中医的现象再也看不到了。在国际上继针灸热之后是中医药的又一次热潮。
虽然人们现在对于中医药的研究越来越趋于冷静和理智,而且其研究方向也越来越多元化,可能不会再有像活血化瘀现象的盛极一时,可是我们不禁还要问,下一个接替活血化瘀热潮的会是谁呢?近年来,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的清热解毒中药,还有各种排毒解毒的方法,是不是预示着清热解毒法也会有类似的“清热解毒现象”呢?还有适合现代生活的各种以中药为主要成分的保健品长盛不衰,甚至热销海外,是不是也意味着颇有中医特色的扶正固本疗法也将会重演活血化瘀的辉煌?, http://www.100md.com(常宇 张继增)
活血化瘀是中医的重要治则之一,以前医家虽也有散在论述,但直至清代医家王清任、唐容川的倡导才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此时也不过作为一种新治法并列于清热解毒、扶正固本、舒肝解郁之中。活血化瘀治法真正脱颖而出并迅速普及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在政府提倡采用西医的方法学来研究活血化瘀治法内涵的情况下,活血化瘀研究盛极一时,其影响持续到现在。很多学者认为,也就是在那时,活血化瘀开始真正地为中西医结合学科赋予实质性内涵,使中医和西医的结合不再是空谈,并且造就了一大批知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也由此引发了有深远影响的对中医理论发展方向的大论战,并持续到今天。透过活血化瘀现象,人们经常会问中医到底何去何从,中西医两种不同的模式到底该怎样结合,中医药现代化如何实现。然而,活血化瘀现象远远超过了中医理论和方法学的探讨,它从基础到临床,从中医到西医,从研究所到医院到药厂,当时的工作冠以硕果累累,绝不言过其实,自今回忆起来,仍令中医人感到振奋。
, http://www.100md.com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北京一些单位的中医、西学中临床和基础研究人员大力协作,从对不同疾病出现血瘀证的临床调查和采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取得的效果观察,到集中对活血化瘀代表性药物丹参、川芎的药化、药理系统研究,到动员生物物理、血液流变学、病理形态学、微循环等多学科专家参与研究,阐明血瘀证的发病本质和活血化瘀代表药物的作用机理。与此同时,又带动了全国中西药人员广泛开展了多种活血化瘀药物的研究,使丹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在中医传统药性理论认识上,有了较多的科学内涵。并建立了以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等检测血瘀证的客观指标。还扩大了活血化瘀药物的适应症范围,改变了以前只有“难病怪病顽症用活血法”的观点。于是,各科医生纷纷发掘经方、验方,探索治疗本科与血瘀有关的疾病。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少府逐瘀汤、生脉散、四妙勇安汤……一大批古方备受重视,人们发现这些中医的经典之作确实对多种疾病有良好疗效。在活血化瘀研究基础上,人们又广开思路,开始探索益气活血、温通活血、清热活血等相关治则的应用。目前活血化瘀法已运用到各种疾病中,心血管疾病自不待言,像脑梗、脑出血、肝硬化、过敏性紫癜、风湿病、慢性肾衰、痛经、子宫内膜异位、乳腺增生、子宫肌瘤、某些周围血管病、外科骨伤科疾病、皮肤病、眼科疾病、耳鼻喉科疾病、精神疾病等等,多不胜数。当前活血化瘀研究正向纵深方向发展,不仅中医,西医界进行这方面研究的也大有人在。在此期间药物研究也有很大进展,一大批新药、新剂型药投入临床,丹参酮、川芎嗪等药物单体相继提纯、鉴定。从丹参针剂、复方丹参片、冠心苏合丸、麝香保心丹,到
, 百拇医药
“活血化瘀颗粒”,活血化瘀新复方新剂型不断开发。应该说,那是建国以来中医的首次大规模辉煌。
可以说,“活血化瘀现象”是中医药界真正的一次扬眉吐气,“活血化瘀”展示了中医的魅力与能力,使中医走出了废存之争的尴尬局面,也摆脱了始终受排挤的地位,重新挺直了腰杆。尽管也有很多学者对活血化瘀的研究思路提出一些异议,呼吁冷静地反思中医理论的发展轨迹。但确实是“活血化瘀现象”让人们对中医药刮目相看,现在已经没有人再怀疑中医是一大独立的医学体系,在很多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全世界接受中医的人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
古云,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活血化瘀现象”留给我们很多启示,值得深思。
首先,一个潮流的形成,虽由具体的个人行为引发,但它背后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当时的环境和政府的支持。20世纪80年代,“文化大革命”是刚刚结束,国家百废待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在知识界,抑压多年的学者此刻莫不如释重负,深受鼓舞。“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种大的趋势已经形成,中国的科学技术要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当然还与众所周知的党和政府对中医在政策上予以的扶持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机恰巧是中西文化碰撞的开始时期,过去的几百年中,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步扩大,东方文化日渐衰微。西方文化创造了很多文明与繁荣,但时至今日,它同时带来的许多弊端也日益明显,如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及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问题。于是,以综合为根本思维理念,讲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东方文化又开始在新的高度上被重新得到重视。观念的改变也反映在医学上,在西药副作用折磨得人痛不欲生时,在西医对很多发病机理未清的重大疾病束手无策时,很多人萌生了归真自然的思想,想到了以人整体为本的多靶点、多角度、多层次发挥作用的中医中药。即便是在西医占绝对统治地位的西方国家,所谓替代疗法、非正规疗法等也正方兴未艾。由此分析,经过千年发展,具有完整体系的中国医学逐渐受到世界的重视也就毫不奇怪了。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活血化瘀现象”应运而生。
, http://www.100md.com
其二,“活血化瘀”作为一个热点,一个系统工程,当时吸引了医药界的广泛注意,不仅搞中医、中药的,很多搞西医、西药的人也参与其中。形象地说,是一个松散的大团队打了一次大战役。之所以能形成这种局面,一是如上面所述“生逢其时”,顺应潮流,又赶上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的大好时期。二是课题选得好。活血化瘀涉及很多人们普遍关心的常见热门病种,范围较广,而且又不是高不可攀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的高精深技术。课题涉及方方面面,从专业角度考虑,能够参与的人自然就多,并且通过基础、临床、药厂等单位大协作,大家互通信息、互相帮助、分工合作,保证思路上的统一与连贯,就容易获得很多成果。也有学者认为,之所以是活血化瘀之法得以长足发展,主要原因在于活血化瘀适应病种确实比较多,而且临床疗效确定,并且其药理作用机理比较明确。在这个角度上,活血化瘀研究可能比“经络实质研究”、“脾虚证的研究”等课题更容易搞清楚,当然也更容易被接受。
其三,“活血化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中医发展的思考:中医界很多人都指出中医还要不要姓中,中西医怎样才算真正的结合,甚至有人指责为什么建国后中医理论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但透过对中医繁荣发展起了巨大作用的“活血化瘀现象”,相信人们越来越认可了借助现代科技和方法来发展中医药的思路。虽然中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经验性很强,但是单纯停留在个体经验性总结和传授上,其发展是很慢的,也不容易被多数人掌握,借助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中医药,应该会加快本学科的发展。甚至有人认为,现在每一次中医药真正的飞跃,都离不开现代医学的介入。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在运用现代科技和方法时,又要防止历史上以否定中医临床经验为出发点,抛开中医药理论和经验去研究中医药的失败教训。
, 百拇医药
更令人高兴的是,目前很多中医学者已不再热衷于形式上的争论,而是意识到临床疗效才是硬道理,中医药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疗效才会被国际接受。人们本着实用的原则,不只注重形式,更注重内涵,更注重对如何提高中医药疗效、保证用药安全的研究。
其四,“活血化瘀现象”以事实而不是仅从道理上说明中医药不仅可以有所为,而且可以大有所为。“活血化瘀”的成果是多方面的,治了病,出了成果,锻炼培养了人才;它的经济效果也非同寻常,一大批此类中成药批准上市,如复方丹参片、丹参滴丸等,成就了一批民族制药企业,其中有些药厂的拳头产品至今仍是活血化瘀类中药。如果看到中医药带来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谁还会看不起中医呢?
其五,“活血化瘀”对中医的普及与传播功不可没,街头巷尾、寻常百姓中常可听到“活血”一词,中医术语因历史原因大多难懂,有的甚至晦涩,现在大众都能脱口而出,可见影响之广,已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除了中医擅长的病种,还有很多过去以西医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疾病,现在中医药在病程的某些阶段也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当前国内日门诊量超过两千的中医院有数十家,西医医生开中成药处方也早已不是个别现象,中西医共存、共融的局面已经形成,排斥中医的现象再也看不到了。在国际上继针灸热之后是中医药的又一次热潮。
虽然人们现在对于中医药的研究越来越趋于冷静和理智,而且其研究方向也越来越多元化,可能不会再有像活血化瘀现象的盛极一时,可是我们不禁还要问,下一个接替活血化瘀热潮的会是谁呢?近年来,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的清热解毒中药,还有各种排毒解毒的方法,是不是预示着清热解毒法也会有类似的“清热解毒现象”呢?还有适合现代生活的各种以中药为主要成分的保健品长盛不衰,甚至热销海外,是不是也意味着颇有中医特色的扶正固本疗法也将会重演活血化瘀的辉煌?, http://www.100md.com(常宇 张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