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古代名医的文化根基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作《观书有感》诗二首,其一曰: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哲理诗。作者有感于方塘之水因有源头活水而至清,悟及书中义理之精微出自根基之丰厚。
此处不言理学的根基是什么。玩味此诗,不禁联想到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几千年来它不断地发展完善,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服务。至今仍然生机勃勃,继续发挥有效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作用。其生命力的源泉是什么?作为其代表人物的历代名医,不仅造福当代,而且泽被后世,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他们发明的理法方药仍有临床价值,其成功的奥秘又是什么?这是有待深入考察、研究的主要问题。
以上两个问题,实为一个。中医药学的根基,也就是历代名医成功的奥秘所在。从表面上看,由于所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每一名医的成功之路都是不同的。加之观察的角度有别,仁者智者各有所见,难以完全一致。但有一点则是公认无疑的,即他们无不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哲学的启迪,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营养和强大的智能支持及思想动力。这是他们成功的奥秘所在,也是整个中医药学的根基。一个医者能否成为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名医,就看他的医术、思想、品德在多大程度上继承、体现和弘扬了传统的精华,并及时汲取新鲜的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文化是为医者的思想基础、精神支柱和心灵归宿。一言以蔽之,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失掉这一精神家园,医者则不成其为医,中医药学也就不成其为学,其生命力的源泉即告枯竭。因此,具体、深入地考察、研究历代名医的这一精神家园,不仅有利于认识和把握中医药学发展规律,而且可以促进名医的涌现和中医药学的现代化,乃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这是当代中国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 http://www.100md.com
研究古代名医的精神世界,可采用两种思路:一是以专题为纲,综合评述。如古代名医的自然观(或曰天道观)、人生观(或曰人道观)、疾病观、方法论、认识论、医德论等。二是以人为纲,分别考察。如选择历代若干名医,进行具体考察、分析。这两种思路各有长处和不足。前一思路的长处是,涵盖面广,取材灵活,议论比较自由;其不足是,容易流于空洞,特别在目前缺少专人研究的情况下,不易深入,难免有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之弊。后一思路的长处是,对象具体,易于深入,切中肯綮;其不足是,涵盖面较小,难免有以点代面,挂一漏万之弊。权衡两种思路的利弊得失,笔者根据相关研究的现状和个人条件,认为应采取后一思路,意在揭示典型医家成长的思想文化基础,为当代众多医者提供历史启示;同时也可为传统哲学、道德的历史作用,提供一个方面的具体例证。
探索前人思想,堪称困难重重,实为精神冒险。其难主要在于认识主体与客体生于不同的年代,绝无沟通、互动的可能。后人只好立足于自己的时代,隔着历史的帷幕,考察和探求前人的生活轨迹、言行及其中透露出来的思想。如此获得认识,很难符合客体实际,如何力避这一弊端呢?笔者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将古人的思想置于其产生的具体历史环境中,探寻其出现的必然性。并进行前后、左右比较,即看它比此前和同时的其他同类思想具有什么新的内容,对此后的思想产生什么影响。而不是以今人的意愿,衡量古人。否则,就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坑。二是以当今科技文化为参照物,反观古人思想的合理性。看看古人思想道德是否含有贯穿古今的内容,即在多大程度上发现和反映了世界的普遍规律,其现代价值是什么。如果就古人论古人,往往失之狭隘和片面。三是以古今的相关实践为标准,检验古人思想的真伪性,而不是以人类已有的知识、思想乃至真理为标准。即使是包括医药学在内的现代科学,也不能作为检验标准,因为它也是认识,有待实践的不断检验。只有从古今乃至未来的社会实践,特别是防治疾病的活动,才能作为检验古代名医的理、法、方、药及其中思想道德的标准。因此,在此方面应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经过分析,确有把握才予以肯定和否定。力戒主观随意性。医林中人,应知为医者非但不能轻视、拒斥传统文化,特别是哲学和道德,而且必须精研、借助、践履之,才能大有作为。愿所有炎黄子孙,特别是青年一代,在向往、追求现代化的同时,切勿数典忘祖,应积极培护传统文化这一共同的根基。, 百拇医药(薛公忱)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哲理诗。作者有感于方塘之水因有源头活水而至清,悟及书中义理之精微出自根基之丰厚。
此处不言理学的根基是什么。玩味此诗,不禁联想到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几千年来它不断地发展完善,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服务。至今仍然生机勃勃,继续发挥有效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作用。其生命力的源泉是什么?作为其代表人物的历代名医,不仅造福当代,而且泽被后世,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他们发明的理法方药仍有临床价值,其成功的奥秘又是什么?这是有待深入考察、研究的主要问题。
以上两个问题,实为一个。中医药学的根基,也就是历代名医成功的奥秘所在。从表面上看,由于所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每一名医的成功之路都是不同的。加之观察的角度有别,仁者智者各有所见,难以完全一致。但有一点则是公认无疑的,即他们无不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哲学的启迪,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营养和强大的智能支持及思想动力。这是他们成功的奥秘所在,也是整个中医药学的根基。一个医者能否成为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名医,就看他的医术、思想、品德在多大程度上继承、体现和弘扬了传统的精华,并及时汲取新鲜的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文化是为医者的思想基础、精神支柱和心灵归宿。一言以蔽之,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失掉这一精神家园,医者则不成其为医,中医药学也就不成其为学,其生命力的源泉即告枯竭。因此,具体、深入地考察、研究历代名医的这一精神家园,不仅有利于认识和把握中医药学发展规律,而且可以促进名医的涌现和中医药学的现代化,乃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这是当代中国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 http://www.100md.com
研究古代名医的精神世界,可采用两种思路:一是以专题为纲,综合评述。如古代名医的自然观(或曰天道观)、人生观(或曰人道观)、疾病观、方法论、认识论、医德论等。二是以人为纲,分别考察。如选择历代若干名医,进行具体考察、分析。这两种思路各有长处和不足。前一思路的长处是,涵盖面广,取材灵活,议论比较自由;其不足是,容易流于空洞,特别在目前缺少专人研究的情况下,不易深入,难免有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之弊。后一思路的长处是,对象具体,易于深入,切中肯綮;其不足是,涵盖面较小,难免有以点代面,挂一漏万之弊。权衡两种思路的利弊得失,笔者根据相关研究的现状和个人条件,认为应采取后一思路,意在揭示典型医家成长的思想文化基础,为当代众多医者提供历史启示;同时也可为传统哲学、道德的历史作用,提供一个方面的具体例证。
探索前人思想,堪称困难重重,实为精神冒险。其难主要在于认识主体与客体生于不同的年代,绝无沟通、互动的可能。后人只好立足于自己的时代,隔着历史的帷幕,考察和探求前人的生活轨迹、言行及其中透露出来的思想。如此获得认识,很难符合客体实际,如何力避这一弊端呢?笔者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将古人的思想置于其产生的具体历史环境中,探寻其出现的必然性。并进行前后、左右比较,即看它比此前和同时的其他同类思想具有什么新的内容,对此后的思想产生什么影响。而不是以今人的意愿,衡量古人。否则,就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坑。二是以当今科技文化为参照物,反观古人思想的合理性。看看古人思想道德是否含有贯穿古今的内容,即在多大程度上发现和反映了世界的普遍规律,其现代价值是什么。如果就古人论古人,往往失之狭隘和片面。三是以古今的相关实践为标准,检验古人思想的真伪性,而不是以人类已有的知识、思想乃至真理为标准。即使是包括医药学在内的现代科学,也不能作为检验标准,因为它也是认识,有待实践的不断检验。只有从古今乃至未来的社会实践,特别是防治疾病的活动,才能作为检验古代名医的理、法、方、药及其中思想道德的标准。因此,在此方面应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经过分析,确有把握才予以肯定和否定。力戒主观随意性。医林中人,应知为医者非但不能轻视、拒斥传统文化,特别是哲学和道德,而且必须精研、借助、践履之,才能大有作为。愿所有炎黄子孙,特别是青年一代,在向往、追求现代化的同时,切勿数典忘祖,应积极培护传统文化这一共同的根基。, 百拇医药(薛公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