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专辑(2003.01.29)
健脑合剂治疗脑震荡
杨小锋等医生临床观察了健脑合剂治疗脑震荡的疗效。方法:用健脑合剂,药物组成:
生大黄10g,参三七10g,川芎10g,地鳖虫10g,生黄芪60g,泽泻30g,麝香(研吞)0.3g。用法:日1剂水煎温服。如果服药后大便转为稀溏,日行4次以上者,将生大黄改制大黄。服药15日为1疗程。疗效标准:痊愈:头痛、头晕、逆行性遗忘、记忆力减退等临床症状,经过随访1年没有发现复发。显效:头痛、头晕、逆行性遗忘、记忆力减退等临床症状消失,但出现偶因情绪波动或天气变化时有头略胀等的轻微不适。好转:头痛、头晕、逆行性遗忘、记忆力减退等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或临床症状消失,但停药后复发。无效:头痛、头晕、失眠等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结果:本组107例,2个疗程后,痊愈56例,显效19例,好转16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85.05%。
详见《浙江中医杂志》2002年37卷1期16页
, 百拇医药
疏肝活血开窍法治疗颅脑外伤后综合征
王丽双等观察了疏肝活血开窍法治疗颅脑外伤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所采用的诊断标准如下:颅脑外伤急性期后,3个月以上仍有某些自觉症状,而神经系统检查无器质性损伤,临床以头痛、头晕、心悸、耳鸣、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官能症为主要表现,重者悲观失望,烦躁易怒,甚则出现癔病样症状。具体治疗方法:用基本方,其药物组成如下:柴胡9g,细辛5g,薄荷5g,丹参15g,蛰虫6g,泽兰9g,当归9g,炙甘草6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偏肾虚去蛰虫,加熟地9g,首乌15g,枸杞子15g,黄芪12g,党参12g;偏痰瘀窍闭,兼见头痛眩晕呕恶,心胸烦闷,苔黄腻加半夏10g,石菖蒲10g,川黄连10g;偏肝阳上亢,兼见有烦躁不安,头疼剧烈,纳差,动则头如裂,加天麻9g,钩藤12g,夜交藤12g,白芍15g。每日1剂水煎服,1个月为1疗程。所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显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3月后随访临床症状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消退70%。好转: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消退30%。无效:临床症状基本无改善,或较治疗前稍有减退。本组共治疗了32例,其中显效23例,有效5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6%。据此认为,上述疏肝活血开窍法具有疏肝理气、活血祛瘀、醒脑开窍的作用,用其治疗颅脑外伤后综合征疗效满意。
, 百拇医药
详见《辽宁中医杂志》2002年29卷第5期第306页
升阳散火汤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金能革医师采用升阳散火汤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取得满意疗效。升阳散火方药物组成为:葛根9g,升麻9g,柴胡6g,羌活6g,独活6g,防风6g,党参6g,白芍6g,生甘草3g,炙甘草3g,生姜3片,红枣4枚。随症加减:疼痛剧烈难忍加徐长卿9g;迎风诱发加白芷9g;面部肌肉抽搐加全蝎粉6g(分吞),水牛角30g;高血压加羚羊角粉0.6g或水牛角30g;流泪加桑叶9g;唇舌边麻木加白附子9g;舌红口渴少津加生地9g,玄参9g;大便秘结加生石膏30g或大黄6~9g。疗效标准:根据服用中药后疼痛程度、发作周期、临床体征等改变判定。治愈:服中药症状消失后,停药所有中、西药物直至1年以上未复发者。有效:服中药2~6周后,发作周期明显延长,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或仍需定期服中药者。无效:服中药6周以上,临床症状无明显减轻,或虽略有减轻但发作周期无明显缩短者。结果显示:本组32例,治愈21例(其中服药1~2、4周症状消失4、11、6例,愈后1~10年未见复发),有效7例,无效4例。未出现任何副作用和心肝肾功能损害。临床疗效证实:升阳散火汤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上行升散,清胃解毒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详见《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年14卷1期27页
初肾活血法治疗老年眩晕
许成群观察了补肾活血法治疗老年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基本方,药物组成:山茱萸12~15g,熟地12~15g,枸杞子12~15g,女贞子12~15g,当归12~15g,菟丝子12~15g,丹参12~15g,葛根12~15g,川芎10g,生山楂10g,党参10g。随症加减:气血亏虚加炙黄芪15g,黄精10g;肝阳上亢加天麻10g,钩藤10g,菊花10g;痰湿中阻加半夏10g,炒白术10g,泽泻15~30g,薏苡仁15~30g;恶心欲吐加竹茹6g,姜半夏6~9g;纳谷不馨加谷芽24g,麦芽24g,鸡内金15g。用法:20日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疗效标准:显效:头晕目眩症状消失,随访2个月无症状出现。有效:头晕目眩症状好转,随访2个月症状呈间断性发作,但发作时眩晕较前减轻。无效:诸症不减。结果显示:本组46例,显效12例,有效30例,总有效率91.30%。临床疗效证实:补肾活血法治疗老年眩晕具有活血化瘀、通络荣脑、滋肾填精、健脑益智,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促进脑组织得到充分的血氧供应的作用,疗效满意。
, 百拇医药
详见《吉林中医药》2002年22卷1期11页
散偏汤治疗偏头痛
寿阳县中医院李承业、李芝仁观察了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具体方法如下:用散偏汤加减,药物组成:川芎20~40g,柴胡9~12g,香附9~12g,白芍20~30g,白芥子10~12g,僵蚕10~12g,白芷12~15g,甘草6g。随症加减:太阳头痛加羌活、蔓荆子;阳明头痛加升麻、葛根;少阳头痛加黄芩、龙胆草;厥阴头痛加吴茱萸、藁本;肝阳上亢加天麻、钩藤、菊花、石决明;疼痛剧烈、血络淤阻加全蝎、蜈蚣、桃仁;缓解期合入桃红四物汤。用法: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服,10日为1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疗效标准: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6个月以上无复发。显效:疼痛减轻2级,或发作频率减少2级或持续时间减少2级。有效:疼痛减轻1级,或发作频率减少1级,或持续时间减少1级。无效:头痛强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减轻减少不足1级,或不见减轻减少,甚或加重。结果显示:本组58例,治愈18例,显效2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8%。临床疗效证实:本方具有活血理气,祛风止痛的功效,治疗偏头痛,疗效满意。
, 百拇医药
详见《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年第18卷第5期第18~19页
小针刀和手法为主治疗颈性眩晕
余健观察了小针刀和手法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所采用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的诊断标准。临床以眩晕为主要表现,枕骨上项线、枕骨下项线,颈2横突及棘突、肩胛提肌起止点的压痛点及条索便结。具体治疗方法如下:小针刀疗法:患者采取坐位头前屈,以枕骨上项线、枕骨下项线,颈2横突及棘突、肩胛提肌起止点的压痛点及结节处为治疗点,每次选3~4点。在枕骨处时,刀口线和人体纵轴平行,针体垂直于进针处皮肤,但深度以不超过横突顶端为宜;在肩胛上角处,刀口线和肩胛提肌肌纤维平行,针体垂直于进针处皮肤,但深度以不超过肋骨为宜。进针后,先纵形剥离,然后横过刀锋,横切2~3刀出针。隔5~7日1次。手法治疗:颈椎前屈顿挫:术者一手前臂置于患者后枕部,另一手前臂置于后颈胸交界之处,当患者颈椎前屈到最大幅度时,稍加有限的闪动力即可。颈椎侧屈顿挫:术者一手置于患者头部侧方,另一手置于同侧肩部,患者颈部向对侧侧屈,当侧屈到最大幅度时,稍加有限的闪动力即可。同样,另一侧操作同上,左右斜搬:术者一手托患者面颊部,令患者头稍前屈约30°,且后枕部紧贴胸前,将头向一侧转动到最大角度时,托面颊之手用有限的闪动力向术者胸前提拉,即可。往往可听到清脆的响声,两侧交替斜搬。扩胸端提法:患者双手抱头,术者在患者后面将双手从患者后颈部合拢交叉,并令患者稍后仰紧紧贴术者胸部,然后术者双手向下压患者后颈,与此同时,术者双臂向上抬,并挺胸,常常在颈胸部可听到清脆的响声,可重复2~3次。枕颌带牵引:上述治疗完成后,令患者平卧床上,用枕颌带行床上颈椎牵引,牵引时患者可枕一薄枕头,使颈椎处于前屈约30°,牵引重量3kg左右,每次1小时,每日3次。所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治愈:眩晕、头痛等症状全部消失,无任何不适。有效:绝大多数症状消失,遗有轻度头昏等。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本组共治疗了35例,其中治愈16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100%。据此认为,以上小针刀和手法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满意。
, http://www.100md.com
详见《湖南中医药导报》杂志2002年8卷第4期第180页
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眩晕型颈椎病
王海宝医生临床观察了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眩晕型颈椎病的疗效。诊断依据1984年5月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所拟订的诊断标准。临床以眩晕为主症,时发时止,或有眼球发胀,并伴有反复发作的头枕部及枕下项背部疼痛、酸胀,或有一侧或双侧肢体疼痛麻木,时有失眠、神疲。发病常与频繁长期低头工作有关。方法:用加味补阳还五汤,药物组成为:黄芪6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地龙15g,葛根15g,红花6g,全蝎5g。并随症加减:血虚加首乌30g;风痰盛加天麻15g,制半夏10g;肝阳上亢加水牛角(先煎)30g。用法:日1剂水煎温服,15日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疗效标准:显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半年未发生眩晕。有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平时头晕已不明显,可恢复日常工作,但颈项转侧常轻度头晕。无效:症状、体征无好转。结果显示:本组54例,显效16例,有效3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88.89%。
, http://www.100md.com
详见《浙江中医杂志》2002年37卷1期18页
舒通定眩散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尹国有医生临床观察了舒通定眩散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随机分两组,控制血压、降血脂。本组并用舒通定眩散,药物组成:白芍18g,天麻12g,女贞子12g,白术20g,泽泻15g,川芎15g,三七5g。共研细末,制成散剂。用法:每次6g,日3次,温开水送服。对照组用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胶囊,每次10mg,日1次,每晚服用。两组均2周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疗效标准:采用卫生部1993年10月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结果:本组50例,痊愈29例,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00%。其中痰浊中阻型18例,痊愈13例,显效4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00%;瘀阻脑络型16例,痊愈13例,显效3例,总有效率100.00%;肝阳上亢型5例,痊愈2例,显效2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00%;气血亏虚型7例,痊愈1例,显效2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85.71%;肾精不足型4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00%。对照组50例,痊愈17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6.00%。
, http://www.100md.com
详见《浙江中医杂志》2002年37卷1期17页
针刺四关穴配合通天刺治疗血管性头痛
朱振富医生观察了43例采用针刺四关穴配合通天刺治疗的血管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这些患者都有长期的反复发作性头痛史;头痛部位多见于颞部、前额或眼眶,并逐渐扩展至半侧头部或全头部,呈搏动性钻痛、跳痛或刺痛;有的有先兆症状。每次发作性质相近,伴有明显植物神经症状,间歇期正常,体检没有发现异常,试用麦角胺制剂有效。针刺方法如下: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取四关穴,即双侧的合谷与太冲,常规消毒后,各穴进针皆0.5寸,轻度捻转。再作头部通天刺法,取神庭、囟会,常规消毒,刺分两步,第一步是选用2寸长毫针,从神庭沿着头皮平刺向囟会,中间穿过上星;第二步是选用3寸长毫针,从囟会沿着头皮平刺向百会,中间穿过前顶;两步进针后,均轻度捻转,直至整个前额及头顶有酸胀感。各穴留针半小时,头痛剧烈者,中间行针1~2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连续2个疗程。疗效标准:痊愈:头痛及伴发症状消失,间隙期过后未见复发。显效:头痛程度明显减轻,伴发症状缓解,间隙期过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结果:本组43例,痊愈21例,显效22例。
, 百拇医药
详见《浙江中医杂志》2002年37卷1期30页
火针治疗风寒头痛
张和平观察了火针治疗风寒头痛的临床疗效。具体治疗方法如下:取穴:风府、天柱、百会。病属太阳经配玉枕;病属少阳经配风池、完骨、太阳、率谷、悬颅、阿是穴(单侧);病属阳明经配阳白、头维、阿是穴;病属厥阴经配通天、前顶、四神聪、阿是穴。在腧穴上常规消毒,再涂上薄薄一层万花油。点燃酒精灯,右手持小号火针,用酒精灯的外焰将针烧至红白发亮时,以稳、准、快的手法点刺腧穴约0.2~0.5厘米,并迅速拔出,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1~2分钟,再涂上一层万花油,每3日1次,共5次。所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近期疗效:痊愈:3日内头痛及发凉等自觉症状消失。显效:3日内头痛及发凉等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有效:3日内头痛程度减轻,但发凉等自觉症状如旧。无效:3日内头痛及发凉等自觉症状无改变。远期疗效: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全部消失,1年内无复发者。显效:头痛及伴随症状明显减轻,半年内复发少于2次,且程度减弱,但可坚持工作和学习者。无效:头痛及伴随症状无减轻或发作次数如前者。本组共治疗了49例,近期疗效:痊愈36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5.9%;远期疗效:痊愈35例,显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8%。据此认为,火针疗法具有速散风寒、温经止痛的作用,用该法治疗风寒头痛疗效满意。
, http://www.100md.com
详见《中国针灸》2002年22卷第3期第192页
辨证分型治疗偏头痛
赵承爱临床观察了辨证分型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气血亏虚型:治以补气养血,养心安神,用归脾汤合四物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20g,党参15g,当归12g,川芎10g,生地15g,蔓镜荆子10g,何首乌15g,枸杞子12g,炒枣仁30g,远志15g。肝阳上亢型:治以平肝潜阳,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物组成:天麻12g,钩藤20g,石决明30g,黄芩10g,栀子9g,郁金10g,全蝎6g,地龙12g,龙胆草10g,茯神10g,炒枣仁30g。气滞血瘀型:治以活血祛瘀,理气和络,用通窍活血汤加减,药物组成:桃仁10g,红花9g,川芎15g,赤芍10g,郁金10g,石菖蒲10g,丹参12g,细辛3g,当归15g,白芷10g,全蝎5g,地龙12g。用法:日1剂水煎服,15日为1疗程,连用2个疗程。疗效标准:临床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6个月以上无复发。显效: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伴随症状好转,或发作次数、疼痛持续时间减少2/3以上。有效:疼痛程度减轻,或发作间隔延长、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2/3。无效:头痛无减轻,伴随症状均无明显好转。结果显示:本组62例,临床痊愈35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2%。
详见《山西中医》2002年18卷1期17~18页, 百拇医药
杨小锋等医生临床观察了健脑合剂治疗脑震荡的疗效。方法:用健脑合剂,药物组成:
生大黄10g,参三七10g,川芎10g,地鳖虫10g,生黄芪60g,泽泻30g,麝香(研吞)0.3g。用法:日1剂水煎温服。如果服药后大便转为稀溏,日行4次以上者,将生大黄改制大黄。服药15日为1疗程。疗效标准:痊愈:头痛、头晕、逆行性遗忘、记忆力减退等临床症状,经过随访1年没有发现复发。显效:头痛、头晕、逆行性遗忘、记忆力减退等临床症状消失,但出现偶因情绪波动或天气变化时有头略胀等的轻微不适。好转:头痛、头晕、逆行性遗忘、记忆力减退等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或临床症状消失,但停药后复发。无效:头痛、头晕、失眠等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结果:本组107例,2个疗程后,痊愈56例,显效19例,好转16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85.05%。
详见《浙江中医杂志》2002年37卷1期16页
, 百拇医药
疏肝活血开窍法治疗颅脑外伤后综合征
王丽双等观察了疏肝活血开窍法治疗颅脑外伤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所采用的诊断标准如下:颅脑外伤急性期后,3个月以上仍有某些自觉症状,而神经系统检查无器质性损伤,临床以头痛、头晕、心悸、耳鸣、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官能症为主要表现,重者悲观失望,烦躁易怒,甚则出现癔病样症状。具体治疗方法:用基本方,其药物组成如下:柴胡9g,细辛5g,薄荷5g,丹参15g,蛰虫6g,泽兰9g,当归9g,炙甘草6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偏肾虚去蛰虫,加熟地9g,首乌15g,枸杞子15g,黄芪12g,党参12g;偏痰瘀窍闭,兼见头痛眩晕呕恶,心胸烦闷,苔黄腻加半夏10g,石菖蒲10g,川黄连10g;偏肝阳上亢,兼见有烦躁不安,头疼剧烈,纳差,动则头如裂,加天麻9g,钩藤12g,夜交藤12g,白芍15g。每日1剂水煎服,1个月为1疗程。所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显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3月后随访临床症状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消退70%。好转: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消退30%。无效:临床症状基本无改善,或较治疗前稍有减退。本组共治疗了32例,其中显效23例,有效5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6%。据此认为,上述疏肝活血开窍法具有疏肝理气、活血祛瘀、醒脑开窍的作用,用其治疗颅脑外伤后综合征疗效满意。
, 百拇医药
详见《辽宁中医杂志》2002年29卷第5期第306页
升阳散火汤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金能革医师采用升阳散火汤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取得满意疗效。升阳散火方药物组成为:葛根9g,升麻9g,柴胡6g,羌活6g,独活6g,防风6g,党参6g,白芍6g,生甘草3g,炙甘草3g,生姜3片,红枣4枚。随症加减:疼痛剧烈难忍加徐长卿9g;迎风诱发加白芷9g;面部肌肉抽搐加全蝎粉6g(分吞),水牛角30g;高血压加羚羊角粉0.6g或水牛角30g;流泪加桑叶9g;唇舌边麻木加白附子9g;舌红口渴少津加生地9g,玄参9g;大便秘结加生石膏30g或大黄6~9g。疗效标准:根据服用中药后疼痛程度、发作周期、临床体征等改变判定。治愈:服中药症状消失后,停药所有中、西药物直至1年以上未复发者。有效:服中药2~6周后,发作周期明显延长,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或仍需定期服中药者。无效:服中药6周以上,临床症状无明显减轻,或虽略有减轻但发作周期无明显缩短者。结果显示:本组32例,治愈21例(其中服药1~2、4周症状消失4、11、6例,愈后1~10年未见复发),有效7例,无效4例。未出现任何副作用和心肝肾功能损害。临床疗效证实:升阳散火汤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上行升散,清胃解毒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详见《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年14卷1期27页
初肾活血法治疗老年眩晕
许成群观察了补肾活血法治疗老年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基本方,药物组成:山茱萸12~15g,熟地12~15g,枸杞子12~15g,女贞子12~15g,当归12~15g,菟丝子12~15g,丹参12~15g,葛根12~15g,川芎10g,生山楂10g,党参10g。随症加减:气血亏虚加炙黄芪15g,黄精10g;肝阳上亢加天麻10g,钩藤10g,菊花10g;痰湿中阻加半夏10g,炒白术10g,泽泻15~30g,薏苡仁15~30g;恶心欲吐加竹茹6g,姜半夏6~9g;纳谷不馨加谷芽24g,麦芽24g,鸡内金15g。用法:20日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疗效标准:显效:头晕目眩症状消失,随访2个月无症状出现。有效:头晕目眩症状好转,随访2个月症状呈间断性发作,但发作时眩晕较前减轻。无效:诸症不减。结果显示:本组46例,显效12例,有效30例,总有效率91.30%。临床疗效证实:补肾活血法治疗老年眩晕具有活血化瘀、通络荣脑、滋肾填精、健脑益智,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促进脑组织得到充分的血氧供应的作用,疗效满意。
, 百拇医药
详见《吉林中医药》2002年22卷1期11页
散偏汤治疗偏头痛
寿阳县中医院李承业、李芝仁观察了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具体方法如下:用散偏汤加减,药物组成:川芎20~40g,柴胡9~12g,香附9~12g,白芍20~30g,白芥子10~12g,僵蚕10~12g,白芷12~15g,甘草6g。随症加减:太阳头痛加羌活、蔓荆子;阳明头痛加升麻、葛根;少阳头痛加黄芩、龙胆草;厥阴头痛加吴茱萸、藁本;肝阳上亢加天麻、钩藤、菊花、石决明;疼痛剧烈、血络淤阻加全蝎、蜈蚣、桃仁;缓解期合入桃红四物汤。用法: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服,10日为1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疗效标准: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6个月以上无复发。显效:疼痛减轻2级,或发作频率减少2级或持续时间减少2级。有效:疼痛减轻1级,或发作频率减少1级,或持续时间减少1级。无效:头痛强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减轻减少不足1级,或不见减轻减少,甚或加重。结果显示:本组58例,治愈18例,显效2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8%。临床疗效证实:本方具有活血理气,祛风止痛的功效,治疗偏头痛,疗效满意。
, 百拇医药
详见《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年第18卷第5期第18~19页
小针刀和手法为主治疗颈性眩晕
余健观察了小针刀和手法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所采用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的诊断标准。临床以眩晕为主要表现,枕骨上项线、枕骨下项线,颈2横突及棘突、肩胛提肌起止点的压痛点及条索便结。具体治疗方法如下:小针刀疗法:患者采取坐位头前屈,以枕骨上项线、枕骨下项线,颈2横突及棘突、肩胛提肌起止点的压痛点及结节处为治疗点,每次选3~4点。在枕骨处时,刀口线和人体纵轴平行,针体垂直于进针处皮肤,但深度以不超过横突顶端为宜;在肩胛上角处,刀口线和肩胛提肌肌纤维平行,针体垂直于进针处皮肤,但深度以不超过肋骨为宜。进针后,先纵形剥离,然后横过刀锋,横切2~3刀出针。隔5~7日1次。手法治疗:颈椎前屈顿挫:术者一手前臂置于患者后枕部,另一手前臂置于后颈胸交界之处,当患者颈椎前屈到最大幅度时,稍加有限的闪动力即可。颈椎侧屈顿挫:术者一手置于患者头部侧方,另一手置于同侧肩部,患者颈部向对侧侧屈,当侧屈到最大幅度时,稍加有限的闪动力即可。同样,另一侧操作同上,左右斜搬:术者一手托患者面颊部,令患者头稍前屈约30°,且后枕部紧贴胸前,将头向一侧转动到最大角度时,托面颊之手用有限的闪动力向术者胸前提拉,即可。往往可听到清脆的响声,两侧交替斜搬。扩胸端提法:患者双手抱头,术者在患者后面将双手从患者后颈部合拢交叉,并令患者稍后仰紧紧贴术者胸部,然后术者双手向下压患者后颈,与此同时,术者双臂向上抬,并挺胸,常常在颈胸部可听到清脆的响声,可重复2~3次。枕颌带牵引:上述治疗完成后,令患者平卧床上,用枕颌带行床上颈椎牵引,牵引时患者可枕一薄枕头,使颈椎处于前屈约30°,牵引重量3kg左右,每次1小时,每日3次。所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治愈:眩晕、头痛等症状全部消失,无任何不适。有效:绝大多数症状消失,遗有轻度头昏等。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本组共治疗了35例,其中治愈16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100%。据此认为,以上小针刀和手法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满意。
, http://www.100md.com
详见《湖南中医药导报》杂志2002年8卷第4期第180页
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眩晕型颈椎病
王海宝医生临床观察了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眩晕型颈椎病的疗效。诊断依据1984年5月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所拟订的诊断标准。临床以眩晕为主症,时发时止,或有眼球发胀,并伴有反复发作的头枕部及枕下项背部疼痛、酸胀,或有一侧或双侧肢体疼痛麻木,时有失眠、神疲。发病常与频繁长期低头工作有关。方法:用加味补阳还五汤,药物组成为:黄芪6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地龙15g,葛根15g,红花6g,全蝎5g。并随症加减:血虚加首乌30g;风痰盛加天麻15g,制半夏10g;肝阳上亢加水牛角(先煎)30g。用法:日1剂水煎温服,15日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疗效标准:显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半年未发生眩晕。有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平时头晕已不明显,可恢复日常工作,但颈项转侧常轻度头晕。无效:症状、体征无好转。结果显示:本组54例,显效16例,有效3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88.89%。
, http://www.100md.com
详见《浙江中医杂志》2002年37卷1期18页
舒通定眩散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尹国有医生临床观察了舒通定眩散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随机分两组,控制血压、降血脂。本组并用舒通定眩散,药物组成:白芍18g,天麻12g,女贞子12g,白术20g,泽泻15g,川芎15g,三七5g。共研细末,制成散剂。用法:每次6g,日3次,温开水送服。对照组用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胶囊,每次10mg,日1次,每晚服用。两组均2周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疗效标准:采用卫生部1993年10月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结果:本组50例,痊愈29例,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00%。其中痰浊中阻型18例,痊愈13例,显效4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00%;瘀阻脑络型16例,痊愈13例,显效3例,总有效率100.00%;肝阳上亢型5例,痊愈2例,显效2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00%;气血亏虚型7例,痊愈1例,显效2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85.71%;肾精不足型4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00%。对照组50例,痊愈17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6.00%。
, http://www.100md.com
详见《浙江中医杂志》2002年37卷1期17页
针刺四关穴配合通天刺治疗血管性头痛
朱振富医生观察了43例采用针刺四关穴配合通天刺治疗的血管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这些患者都有长期的反复发作性头痛史;头痛部位多见于颞部、前额或眼眶,并逐渐扩展至半侧头部或全头部,呈搏动性钻痛、跳痛或刺痛;有的有先兆症状。每次发作性质相近,伴有明显植物神经症状,间歇期正常,体检没有发现异常,试用麦角胺制剂有效。针刺方法如下: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取四关穴,即双侧的合谷与太冲,常规消毒后,各穴进针皆0.5寸,轻度捻转。再作头部通天刺法,取神庭、囟会,常规消毒,刺分两步,第一步是选用2寸长毫针,从神庭沿着头皮平刺向囟会,中间穿过上星;第二步是选用3寸长毫针,从囟会沿着头皮平刺向百会,中间穿过前顶;两步进针后,均轻度捻转,直至整个前额及头顶有酸胀感。各穴留针半小时,头痛剧烈者,中间行针1~2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连续2个疗程。疗效标准:痊愈:头痛及伴发症状消失,间隙期过后未见复发。显效:头痛程度明显减轻,伴发症状缓解,间隙期过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结果:本组43例,痊愈21例,显效22例。
, 百拇医药
详见《浙江中医杂志》2002年37卷1期30页
火针治疗风寒头痛
张和平观察了火针治疗风寒头痛的临床疗效。具体治疗方法如下:取穴:风府、天柱、百会。病属太阳经配玉枕;病属少阳经配风池、完骨、太阳、率谷、悬颅、阿是穴(单侧);病属阳明经配阳白、头维、阿是穴;病属厥阴经配通天、前顶、四神聪、阿是穴。在腧穴上常规消毒,再涂上薄薄一层万花油。点燃酒精灯,右手持小号火针,用酒精灯的外焰将针烧至红白发亮时,以稳、准、快的手法点刺腧穴约0.2~0.5厘米,并迅速拔出,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1~2分钟,再涂上一层万花油,每3日1次,共5次。所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近期疗效:痊愈:3日内头痛及发凉等自觉症状消失。显效:3日内头痛及发凉等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有效:3日内头痛程度减轻,但发凉等自觉症状如旧。无效:3日内头痛及发凉等自觉症状无改变。远期疗效: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全部消失,1年内无复发者。显效:头痛及伴随症状明显减轻,半年内复发少于2次,且程度减弱,但可坚持工作和学习者。无效:头痛及伴随症状无减轻或发作次数如前者。本组共治疗了49例,近期疗效:痊愈36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5.9%;远期疗效:痊愈35例,显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8%。据此认为,火针疗法具有速散风寒、温经止痛的作用,用该法治疗风寒头痛疗效满意。
, http://www.100md.com
详见《中国针灸》2002年22卷第3期第192页
辨证分型治疗偏头痛
赵承爱临床观察了辨证分型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气血亏虚型:治以补气养血,养心安神,用归脾汤合四物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20g,党参15g,当归12g,川芎10g,生地15g,蔓镜荆子10g,何首乌15g,枸杞子12g,炒枣仁30g,远志15g。肝阳上亢型:治以平肝潜阳,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物组成:天麻12g,钩藤20g,石决明30g,黄芩10g,栀子9g,郁金10g,全蝎6g,地龙12g,龙胆草10g,茯神10g,炒枣仁30g。气滞血瘀型:治以活血祛瘀,理气和络,用通窍活血汤加减,药物组成:桃仁10g,红花9g,川芎15g,赤芍10g,郁金10g,石菖蒲10g,丹参12g,细辛3g,当归15g,白芷10g,全蝎5g,地龙12g。用法:日1剂水煎服,15日为1疗程,连用2个疗程。疗效标准:临床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6个月以上无复发。显效: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伴随症状好转,或发作次数、疼痛持续时间减少2/3以上。有效:疼痛程度减轻,或发作间隔延长、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2/3。无效:头痛无减轻,伴随症状均无明显好转。结果显示:本组62例,临床痊愈35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2%。
详见《山西中医》2002年18卷1期17~18页,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