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药资源 > 信息
编号:10126544
直面藏药资源危机
http://www.100md.com 2003年2月1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897期
     20年前,大黄自然产区变成黑土滩;10年前,红景天天遭受“剃头式”的掠夺性开采;如今绿绒蒿、白花龙胆、大花红景天等藏药材已面临绝种的危险……

    随着全球“天然药物热”的兴起,藏医药以其独特的疗效和天然的药理成分而备受人们关注和青睐,藏医药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势头,生产藏药的厂家犹如雨后春笋。但我们也看到,有限的藏药资源经过大规模的开发,将面临枯竭的严峻形势。为此,我们特邀请西藏自治区有关专家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主持人:陈良杰、尕玛多吉

    藏医药专家:土登、强巴赤列、占堆、扎西朗杰

    主持人: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瑰宝之一的藏医药,是一门具有两千多年历史,有着完整理论和丰富内容的民族医学体系,是传统医学的一朵奇葩。首先我们请在医疗、卫生战线上工作三十多年、自治区卫生厅厅长士登介绍一下藏医药目前的发展现状。
, 百拇医药
    自治区卫生厅厅长土登:西藏是藏医药的发祥地,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防病治病体系。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的藏医药事业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特别是根据藏医药本身的特点,结合现代医学科技成果,使藏医、藏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欢迎。

    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多种疑难杂症,如:脑血管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肝炎等病症方面,应用藏医药独特的治疗方法和西藏高原得天独厚的天然药材资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部分成果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藏药研制地历史悠久,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藏医药得到了较好的继承和发扬,藏药品种有所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区藏成药生产已由过去的自采、自种、自制、自用状态进入了社会大生产,藏药生产企业有20家,总生产藏成药品种已达300多个,其中获批准文号的有129种,年产量在50万公斤以上。能够生产丸剂、散剂、胶囊、糖浆和冲剂等,生产的名优产品有然纳桑培、仁青常觉、坐珠达西、仁青芒觉、二十五味松石丸、二十一味珍珠、珊瑚七十、奇正清痛贴等。截至2001年,西藏具备证照的藏药生产企业发展到20家,藏药生产总值达3.1亿,藏药已进入内地和国外十多个国家、地区的市场。
, 百拇医药
    藏医药作为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西藏的特色经济,在西藏的“十五”计划中已被列为第二大支柱产业,这是整个藏医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的一个有利契机。

    主持人:据有关医药行政部门披露,1999年,全国仅有藏医药企业34家。而据目前估计,青海省藏药企业不下30家,西藏有20家,四川有5家,云南有5家,甘肃有10家,新疆也有2家,甚至其它内地省区也有一些生产藏药的企业,这样全国藏药企业近百家,形成“百舸争流”的局面,这一现象不知是让人欢喜还是令人忧?

    土登: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在全国出现“藏医药”热,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医药来说是一大幸事。但藏医药的优势就在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赋予了药物有效积累高,成分含量多,生物活性强及无污染,毒副作用小等诸多特点。如今众多企业一哄而上,不但没有足够的力量对藏药进行严格的加工,甚至也没有稳定的药材来源。因此,有的藏药厂家多以非青藏高原药物或中药品种替代,减少或干脆去掉名贵稀有药物成分,制造“挂牌藏药”,造成产品成分不全、剂量不足、掺假严重,加之不严格按照藏药理论配药和炮制,藏药出现质量下降,效果不佳的问题。
, 百拇医药
    主持人:西藏是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地区,同样藏药材资源也相当丰富,一些业内人士因此认为藏药材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自治区卫生厅藏医处处长扎西朗杰:西藏野生药材蕴藏丰富,种类多,数量大,藏药材约有4000多种,其中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药材,常用药材有2000多种,这些药材中绝大多数产自西藏本地,有些是仅在西藏这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特有药材。青藏高原既有显著的生态特性,但同时又是一个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容易受到破坏的地区。因此,我认为藏药材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土登:由于对天然野生药材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重成品生产轻药材来源,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甚至存在着掠夺式的采集、收购现象,从而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破坏,致使资源日趋匮乏,陷入“越挖越少,越少越贵”的恶性循环中。

    青藏高原地区曾经有近l万平方公里的大黄自然产区,但在20世纪70~80年代,由于过量采挖而变成黑土滩。红景天资源在80~90年代曾遭受“剃头式”的掠夺性开采,使这些多年生特有药材一蹶不振,产量急骤下降,生态环境破坏惨重。九十年代后期,随着藏药工业化生产的到来,对不少高原植被造成了威胁,如獐牙菜、花锚、唐石特端香、唐特苜蓿、独一味、绿绒蒿、雪莲等数十种高原药材越来越少。以红景天和冬虫夏草为例,目前以红景天为主要原料生产药品及保健品的企业有6家,年需红景天原料2000吨以上,而红景天的自然生长一般需7~8年方可采用,虽然目前红景天的储量还较丰富,但按增长的需求量预计,五年后红景天原料使会趋于枯竭。再看冬虫夏草资源,在20世纪80年代,按一个成年人采挖一个月为期限,一个人可采2~3斤。随着虫草市场价格不断上升,采挖量也逐年增多。今年,据有关部门统计,一个成年人采挖一个月最多只能采到半斤,这充分表明冬虫夏草资源开始趋于枯竭。绿绒蒿、白花龙胆等20多个品种已经面临绝种的危险,对于其它药材亦如此。
, 百拇医药
    主持人:除保护意识不强,乱采乱挖造成藏药资源日益枯竭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自治区藏医院院长、藏药厂厂长占堆:有关保护藏药资源的政策、法规滞后。另—个重要原因是藏药品生产结构不合理。西藏目前能生产300多种藏药品种,其中有生产批准文号的仅1000多种,藏药厂同品种的重复生产,造成某些藏药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特别是受经济效益驱动,各药厂大产名贵药品种,生产率达总生产的90%左右,而普通药品生产率比较低。

    主持人:刚才谈了藏药材面临枯竭的严峻形势和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确实令人感到忧虑。那么藏药材的开发保护与藏医药的发展又有什么关系呢?

    著名藏医专家强巴赤列:藏药是藏医药中完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疗效与治病保健的前提保障。离开了藏药,藏医药学理论就没有坚实的基础,临床医疗更是无从体现。所以,藏药与药材资源的保护开发工作其实质就是藏医药学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藏医药发展的前提条件。
, http://www.100md.com
    主持人:既要大力发展藏医药,又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减药资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在这方面各位专家有何建议和考虑?

    占堆:我认为,首先是必须建立藏药资源综合性培植基地,统一规划,加强管理,确保藏医药产处的可持续发展。珍稀濒危资源,应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如建立保护区、藏药植物园等,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药材栽培基地,这样才能全方位地保护药材资源。二要开展物种生物学研究,采取适宜的生物技术和野生抚育技术,促进资源更新,采取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开发藏药资源,以保护求发展,以发展促保护,就地保护与造地保护,天然更新与人工抚育相结合,使藏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谐统一。第三是藏药生产原本没有藏药材供应的主渠道,没有专业的管理机构,为了切实把藏药材的并发、利用及保护问题从战略高度来对待,建议政府应该以法令或地方法律形式来管理,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

    强巴赤列:我赞同占堆院长的观点。他前面提到的由于藏药品生产结构不合理,造成藏药资源,特别是一些名贵藏药资源紧张的问题确实存在。目前藏药生产基本上是争夺历史验方、明方,许多确有独特疗效并有一定名声的方剂成为各个藏药生产厂家争夺的对象,从而产生同一品种人人生产、厂厂销售的重复过量的局面,而生产的同一类药品因其原料质量,炮制及生产加上过程的精密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药品的治疗效果也出现较大差异。这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西藏目前生产藏药品中获标准批号少,另一个原因则是我们利用藏药资源种类单一,研究开发新的藏药品力度不够。虽然藏医典《晶珠本草》中记述的单科单种药材达两干多种,这些药材中功能与性质相近的药材也非常多,而我们目前所使用的药材只有七、八百种。
, http://www.100md.com
    气候、地理条件复杂,交通不便,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各地藏医在一些药物基源的认识上存在一些分歧,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致使一些厂家生产同类品种药品所用药材也基本相同。这种利用藏药资源的局限性并个是受藏医药理论的局限,在《四部医典》与经典著作《千万舍利》等中已记载了几下种宝贵药品制剂方式,但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还十分欠缺。

    事实上,在20世纪初,藏医前辈们就已经开始着手药材的培植工作。目前,西藏自治区藏药厂对波棱瓜子、毛瓣绿绒蒿、矮紫瑾等五种濒危药材进行了栽培和养殖试验,奇正集团也对大花红景天、独一味、藏茵陈等十一种药材进行了栽培和养殖试验。

    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提倡绿色开发,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这也为开发和保护藏药资源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要科学合理地开发保护藏药资源,首先要提高保护意识。对野生药材的采集应采取统一规范和引导,做到“用花不折茎、用茎不动根”,制止“剃头式”和无计划的滥采滥挖现象。其次,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保护和发展濒于灭绝的藏药资源。最后,我们应利用基因重组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发药物功能近似、可代替濒危药种的替代品种,研究开发藏药新品种。唯有如此,藏药材资源才可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 百拇医药
    背景资料

    源远流长的藏医药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尤其对高原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有着独特的疗效,是世界上其它任何民族药不可替代的。并且藏药用的植物药材大部分来自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具有独特活性成分高而且无污染的优势,是地道的天然药物。这些无疑为藏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最坚实的后盾。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加大力度建设适应现代社会的藏医医疗、教学、科研和藏药生产体系,先后在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建立了藏医药教学和科研机构,大力培养藏医药人员,对藏医药学文献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整理、挖掘和研究,并投入巨资在西藏和青海等地建立了一批现代化藏药厂,推动了藏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藏药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一个年创产值数亿元的产业,拥有一批省和地方藏药生产企业,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由于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藏药在西部具有资源、技术、市场优势,再加上,藏药以其纯天然、无污染、毒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国际上对藏药的认同程度也有所提高,一些国家渐渐开始放松了对藏药市场准入的限制。这些,为藏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西部各地把藏药作为优势特色产业确定以来,加大了工作力度,加快了藏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把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藏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特色经济来培植,藏药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近年来,通过加大开发和利用力度,逐步推出了一批有市场、高附加值的藏药产品和品牌。
, 百拇医药
    尽管藏药工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却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隐患。就总体而言,藏药工业发展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短短几年中涌现出过多的藏药企业,全国可突破百家,而且还有增加的趋势,其前途使人担忧。而且各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良莠不齐、差距悬殊,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较好地融合传统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汲取先进管理经验,藏药的研制、开发、生产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较高。很多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水平低下,而且多为重复建设,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能力较差。还有一些其它行业的企业由于看到藏药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受利益驱动,尚无自主开发能力就一哄而起,抢分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藏药生产掀起了争夺历史验方、名方的热潮,从而产生不可避免的结果:产品多雷同,竞争加剧,真正技术含量高、质量过硬的企业产品很难形成规模,这就是使得整个藏药产业呈现出一种看似表面繁荣的景象。而这种“盛况空前”所导致的最让人忧心重重的结果就是珍贵的藏药材资源正在被肆意地浪费着。众所周知,藏药原料大部分来自高原的高海拔区,生产周期长,其生态环境极易被破坏,一旦利用不合理,再生能力很差,而且由于高原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其具备特殊有效成分含量高,生物活性强等特点,给人工栽培或以其它药材代替使用等造成一定困难。而野生资源不可逆转的日益枯竭同时昭示着藏药产业的前进步伐必将艰涩。揣有关报道,不少藏药厂家尤其内地厂家多以非青藏高原药物或中药品种替代,减少或干脆去掉名贵稀有药物成分,造成产品成分不全、剂量不足、掺假严重,加之不严格按照藏药理论配伍和炮制,藏药药品质量日益下降,效果不佳。目前,藏药材的紧缺已经对藏成药质量和企业产品结构造成了影响:因为资源稀缺,药材价格大幅上涨,有些企业不足量投料,造成药品质量下降;由于资源短缺,有些很好的藏药品种无法投产。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如果再以藏药资源的过度利用换取貌似蓬勃的藏药产业,无异于杀鸡取卵。因而面对藏药资源危机需要的不仅仅是足够的关注,更重要的是果敢的行动。, http://www.100md.com(睿 文)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各地传统医学 > 民族医药 > 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