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健康新闻
编号:10478419
记者闯入神秘金三角 披露“吸毒村”三大怪
http://www.100md.com 2003年2月16日
     信息时报

    应云南省禁毒局和云南省记者协会的邀请,本报两名特派记者奔赴云南思茅、保山、大理及金三角地区的缅甸佤邦、掸邦采访,展现中国政府在缅甸参加国际禁毒的努力和成果,同时将对金三角烟农、鸦片交易、缅甸政府各地的武装头目等敏感问题进行深入调查采访。

    从今日起,本报将推出“金三角毒品揭密”系列报道,详实的新闻报道将带你一起进入“毒品王国”,揭开金三角毒品种植和交易的神秘面纱。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地图册上,金三角地区大多用黑色加以标识,意思是那里还是一块“没有完全解决的地方”。因为金三角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洛因生产基地,每年生产的海洛因占世界总量的60%~70%,被人称之为“毒品王国”。

    金三角牵动世界神经

    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许多毒品贩子便在云南边境一带从事贩毒活动,云南一度成为毒品的“重灾区”。近年来,毒贩的魔爪又通过西南边陲伸向广东各地。自始至终,金三角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世界敏感的神经。
, http://www.100md.com
    2月11日下午,本报记者飞抵云南昆明。刚下飞机,前来接站的云南记协负责人便抛下这样一句话:“天啦,你们大包小包这么多,太抢眼了,这会惹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后来得知,国际有关禁毒组织目前正在金三角一带抓捕毒贩,当地形势十分紧张,许多毒贩犹如惊弓之鸟,都加强了防备,对那些陌生可疑的外地人都不怀好意。此时进入金三角地区缅甸境内,一切都变得复杂起来。

    外表美丽的罂粟花改写了金三角原来的面貌,也让金三角地区蒙上了一层黑色阴影。世人都在痛骂金三角时,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又是如何看待鸦片的呢?

    缅北某负责人谈禁毒

    2月12日晚上,在云南禁毒局的安排下,记者在昆明一家小酒楼里见到了一位“重量级”的人物———缅北某组织负责人钦貌基先生。他今年已经74岁,但言谈举止仍然倍显精神。

    据孙官生介绍,钦貌基先生曾经带领军队在缅甸打了10多年的仗,当时轰轰烈烈占据了缅甸许多地盘,但最终因为内部纷争错失战机导致失败,而且败得很惨,许多地方军阀都先后宣布脱离领导,各自在自己的辖区内成立了特区政府。
, http://www.100md.com
    对于缅甸及整个金三角地区的毒品问题,钦貌基先生是历史的见证人。他一边喝着红酒,一边向记者讲起了金三角毒品问题的历史及现状———

    钦貌基老人说,当地农民种植鸦片,自然就会有买家上门收购。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由马帮负责鸦片运输。都了20世纪50年代,国民党一些残部溃逃到缅甸东南地区,占领了掸邦的一些地区作为立足点,着手发展鸦片生产并垄断了毒品交易,使该地区种毒产毒进入第一个高峰期。随后当地一些地方政权又控制了鸦片的收购和运输,由此也造就了许多毒枭。

    钦貌基先生坦然地说,金三角地区的毒品发展和当地政府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举例说一些地方政府当年的财政收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农民税收,另外一部分则是收取马帮运输毒品的“过路费”或叫“保证金”,毒品问题涉及到当地各方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正因为如此,才使得金三角地区成为全世界关注的“毒品王国”。如果地方政权不靠鸦片补贴财政,财政收入就会下降,而且农民的生计也是一大难题。
, http://www.100md.com
    据介绍,金三角地区的农民们世世代代种植罂粟、制作鸦片,有的农民甚至已经不会种植其他农作物了,鸦片成了金三角农民们惟一的经济来源和活下去的根本。如今,缅甸境内仍然有许多农民在大量种植罂粟,而且鸦片交易也很活跃。但是,缅甸政府在一些区域内开始实施禁毒,而且有的地方,如缅甸第四特区等地已经成为无毒区了。应该说禁毒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彻底清除,困难重重。

    “因为那地方实在太穷,庄稼收成不好,而种植鸦片却不用太多的技术和投资,当地的农民依靠鸦片去换大米,不然就活不下去。”钦貌基叹息道。

    资料

    “金三角”

    “金三角”位于缅甸、泰国、老挝三国交界处,其面积约15万~2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区。

    1824年以后,英国殖民者发现金三角是罂粟生长的理想地区。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方式利诱金三角农民种植罂粟。同时,当地的农民很快发现,罂粟是一种很容易成活,不用浇水施肥,不用伺候的“懒庄稼”,而且没有其它虫害,但收割的鸦片却能卖一个好价钱,这些实惠大大刺激了农民种植罂粟的积极性。因此,100多年来,种植罂粟、制作鸦片的传统被保留至今。
, http://www.100md.com
    金三角地理位置示意图

    本报记者采访路线:广州→昆明→思茅→孟连→缅甸邦康→缅甸勐拉→打洛口岸→勐海县 走进世界最大戒毒所

    昆明强制戒毒所访三个广东人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号称世界最大的戒毒所———昆明强制戒毒所。这个戒毒所位于昆明城郊一个偏僻的小镇,占地面积达3200多亩,仅四周的围墙就有7公里长。目前,戒毒所里有2800多名吸毒人员在这里强制戒毒,最多时达4800多人。

    在戒毒所里面,专门设置了一个偌大的农场,养殖了10多万只鸡鸭之类的家畜,同时还培育了许多果树,平时均由戒毒人员负责照料。同时,戒毒所还设立了一个玉石加工厂,100多名戒毒人员在里面努力地打磨玉石。通过大量的劳动,一方面解决了戒毒费用问题,同时也在劳动中淡忘毒瘾和心隐。

    昆明强制戒毒所里的吸毒人员有许多来自四川、广西、重庆等地。由于云南邻近金三角,获取毒品相对容易,而且价格也比较低,所以广东、海南等地一些“粉仔”都跑到云南,其中一些人在吸食过程中被云南警方抓获,送到这个戒毒所开始强制戒毒。据了解,每个吸毒人员的背后都有一个心碎的故事。目前在戒毒所里接受戒毒的三个广东人也是如此。
, 百拇医药
    陈红(化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始终低着头,沉默不语。他今年28岁,前年随朋友到昆明开理发店并赚了一点钱,出于好奇便买了一点海洛因吸食,从此便陷入毒魔的阴影。不到两个月时间,所挣的钱几乎全部花光了,于是便找借口向家人和朋友借钱买毒品。现在他的肌肉已经开始萎缩,部分肌肉开始糜烂,其惨相令人痛心。

    一个花季少女在记者面前显得如此苍老,脸上写满了憔悴和悔恨。她叫阿娟,原本在广州和家人一起经营服装店,出于青春的萌动,和一个“粉仔”交上了朋友,不知不觉间,阿娟也步入了吸毒者的行列,而且量大得惊人。为了筹集毒资,美丽动人的阿娟开始在夜总会当起了坐台小姐……另外一名吸毒者的遭遇和陈娟一样令人心酸,她们都在无意间沾上了毒品,而且陷得很深,很深。因为,她们至今还没有戒掉心灵深处的毒瘾。 本版撰文本报特派记者党胜德

    边境“吸毒村”有三怪:人畜同服“冰毒”增干劲、招待朋友用鸦片、姑娘出嫁陪鸦片

    本版撰文 本报特派记者 党胜德 本版摄影 本报特派记者 刘可核心提示
, 百拇医药
    目前金三角地区正值罂粟开花的季节,再过一两个月,金三角地区新生产的鸦片就要大量上市。为切断毒品运输通道,美国派出重兵镇守泰国边境,鸦片南下之路被控制。同时,缅甸也不允许毒贩将鸦片向西推进。这样,金三角许多毒枭的目光便盯住思茅,企图在此打开一条鸦片输出通道。前天,记者前往采访时闻悉思茅孟连县有不少村庄被称为“吸毒村”,遂当即奔赴该地调查,没想到在那里及一些边境村镇竟然发现不少“趣闻”——人牛同服“冰毒”增强干劲,招待客人用鸦片,姑娘出嫁陪嫁鸦片……

    在采访完“吸毒村”后,本报记者于昨日前往缅甸第二特区佤邦政府首府邦康继续采访。

    美国重兵镇守泰国边境缅甸切断西进路线

    思茅成鸦片输出突破口

    前天早上,记者连夜从昆明赶到思茅。思茅是中国禁毒的最前沿阵地,其边境线长达480公里,与缅甸、老挝、泰国接壤。
, 百拇医药
    “思茅地区的贩毒势头近来很猛,警力已经严重不足了。”思茅市禁毒支队胡局长对记者说。他称,现在时值罂粟开花的季节,再过一两个月,金三角地区新生产的鸦片就要大量上市了。为了切断毒品运输通道,美国派出重兵镇守在泰国边境,鸦片南下之路已经被控制。同时,缅甸中央政府近来也不允许毒贩将鸦片向西推进。如此一来,金三角许多毒枭的目光便盯住思茅,企图在思茅打开一条通道将鸦片运往世界各地。

    这些毒贩之所以冒着死刑的危险千方百计从事毒品交易,源于毒品带来的高额利润。一知情人士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大约5拽左右(一拽为165克)的鸦片可以做一件货海洛因700克,这需要1万元左右,加上每件货“税钱”1万、3000元的加工费、2000元的化学用品费,整个成本大约在2.5万元左右。按照这样的成本进货,行情在3.2万元(一件)左右。如果用3.2万元拿到的货贩到广州,价格可以卖到8.5万元左右,除去运输费用,每件货可以赚4.3万元,基本上是对半赚。最高的时候,一件货能卖18万,赚10万元。
, 百拇医药
    在毒贩将目光转向云南边陲的同时,思茅禁毒部门已感受到明显的压力。胡局长告诉记者,思茅地区的禁毒面临着经费和警力不足的双重压力。在长达480公里的边境线上,负责禁毒的警察只有130人,人手根本就忙不过来。但云南省主管部门已经决定加大财政拨款、增加警力,坚决堵死毒品通往中国的渠道。

    □新闻链接 中国与有关国家禁毒合作大事记

    ●1990年8月,中国公安部组成禁毒代表团首次访问缅甸和泰国,达成开展禁毒合作的意向。从此,围绕“金三角”的区域性禁毒国际合作拉开了序幕。

    ●1991~1993年,在联合国禁毒署的倡议下,中国、缅甸和泰国先后达成了开展次区域禁毒多边合作的谅解,以及多个合作项目。

    ●2000年,中国国务委员罗干率团参加“东盟+中国”国际禁毒会议,签署了《东盟和中国禁毒行动计划》。
, 百拇医药
    ●2001年4月,缅甸将大量向中国境内贩毒的大毒枭谭晓林抓获并移交中方,标志中缅禁毒合作进入实质性的阶段。

    ●2002年4月,中国警方在泰国、缅甸警方和美国缉毒署的配合下,破获“3·30”特大国际贩毒案,缴获海洛因365.95公斤,分别在中国、泰国和缅甸抓获13名犯罪嫌疑人。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年底,中国已无偿或低价向缅甸和老挝北部地区提供各类粮食和经济作物种子百余吨,各类经济苗木20多万株,派出专家和技术人员3000多人次,培训境外专业技术人员500多人,其援助项目的农作物总面积已达2.97万公顷。

    第一怪 人畜同服“冰毒”增干劲

    思茅禁毒支队向记者公布了这样的数据:该市的孟连县和澜沧县是毒品的“重灾区”,其中孟连县吸毒人数为725人,澜沧县的吸毒人数为345人。这个数据是官方登记的人数,实际吸毒人数还要多得多,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吸毒村”。据介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边境村民吸毒大多是抽鸦片,但是随着毒品种类的增多,一些人也开始服用海洛因和“冰毒”。春节前,他们到孟连县边境线一带调查时惊奇地发现,这里的农民干活的干劲十足,白天忙了一整天,晚上也不休息,仍然在田间劳作,而且不感觉到劳累。这一奇怪现象引起了禁毒人员的重视,经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原来当地农民服用了“冰毒”。凡是当地农民感到困乏时,他们都服用“冰毒”来刺激自己的中枢神经,从而使自己兴奋,干活不累。村民们不仅自己吸毒,而且还上演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 百拇医药
    据介绍,当牲畜劳累时,他们竟将“冰毒”溶解拌在食物里面,强行喂给牲畜,这样工作效率比平时高出许多。还有一些牛贩子为了让牛显得有精神,能够卖上一个好价钱,也给牛喂“冰毒”。农民们之所以能够服用大量的“冰毒”,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边境地区,“冰毒”的价格很低,5角钱就能买上一颗,这对于他们来说,购买“冰毒”并不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就像买香烟一样。

    第二怪 招待朋友用鸦片

    听说孟连县有许多村庄也被称为“吸毒村”,于是记者当即决定奔赴孟连县采访调查。在该县边境线附近一个小村子里,有许多村民都在抽大烟。当地禁毒工作人员解释说,由于邻近边境,村民们抽大烟已经形成为一种习惯。因为从清朝后期开始,村民便开始抽大烟,祖祖辈辈都抽,他们已经不认为抽鸦片是吸毒。“只能慢慢地减少吸毒人数,在短时间内要村民们放弃鸦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思茅禁毒支队负责人对记者说。

    在这个村里面,记者见到了抽大烟的阿林,他脸上布满了因长期吸食海洛因而烙下的苍老和憔悴。据阿林介绍,他有几次到缅甸朋友家玩,朋友都用鸦片招待他——让他吸食鸦片,慢慢地便上了瘾。他称,如果朋友来了,那里(指缅甸)的人许多都是请客人一起吸鸦片,就像中国农民给朋友散发香烟一样。后来,他到缅甸打工,老板结账时没有钱,便用鸦片抵了工钱。从此,他便开始抽鸦片了,现在他抽鸦片比上班干活还要准时。
, http://www.100md.com
    第三怪 姑娘出嫁陪鸦片

    当地一名村民告诉记者,在这个小山寨里,有4个从缅甸远嫁到中国云南的媳妇。据云南记协有关负责人讲,在漫长的边境线上,两国居民通婚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在云南边境地区像这样的跨国婚姻有成千上万对。在边民的概念里,彼此通婚并不意味着从金三角的缅甸北部、老挝北部嫁到了中国云南,而是从一个寨子嫁到了另一个寨子而已。

    一名叫扎巴尼(音)的缅甸媳妇在接受采访时说,从她懂事的那一天起,家里就一直在种鸦片,后来她不仅学会种植,而且还会进行简单的加工,如收割罂粟、采集果浆等,但一直都不抽大烟(鸦片)。在缅甸老家,许多人都吸食鸦片,所以用鸦片招待客人是极为普通的事情,就像一个约定俗成的乡俗。但现在基本上都改用其它方式招待客人了。据她介绍,在缅甸境内,姑娘出嫁时,娘家也会像中国父母一样配置许多嫁妆,但有所不同的是,缅甸娘家配置的嫁妆绝大部分都是鸦片,陪嫁鸦片的多少就显示了家境的好坏。“我嫁到这里时(云南),父母也陪嫁了一些鸦片,因为带鸦片在中国是违法的事,所以在缅甸便把鸦片卖了,把卖鸦片的钱带到了中国。”扎巴尼说。
, 百拇医药
    谈及鸦片,这些来自金三角的姑娘始终都没有半点顾及,眼神里根本没有一点负罪感,好像她们不是在谈遭世人指责的毒品,而是在谈论大白菜的好坏,或者几个孩子在山坡上放牛时说着漫无边际的闲话,那种平净如水的表情令人感到莫名的恐惧。当地禁毒委官员分析说,金三角人这种表情、这种态度源于他们对鸦片的依赖和认识,在金三角人看来,金三角根本就没有“毒品”。

    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据了解,在缅甸歌谣中有这样一段关于罂粟的故事:据说,一位佤族祖先在山道上见到一株漂亮的花,孤零零地在坟头上随风摇摆,十分动人。这位祖先把花带回家去培植,不料被家中病重的亲人误吃了,结果大病痊愈。从此,佤族人称此草为仙药,并广为栽培。在这个美丽的传说里,鸦片成了仙草的化身,甚至是救世主。所以,这些远道而来的金三角媳妇对鸦片压根儿就没有看清楚美丽的罂粟花背后隐藏诸多恶魔。,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