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苏克拉玛》残本研究取得成果
我国迄今最早的中医波斯文残本《唐苏克拉玛》回归祖国后,中德双方学者对此进行专门研究,日前取得初步成果。
据了解,历史上中国医药学知识真正系统地向西传播到中东穆斯林国家和地区,其标志就是用波斯文写成的、系统介绍中国科学与医学成就的百科全书《唐苏克拉玛》。该书是由波斯国(今之伊朗)蒙古可汗时期的宰相拉什德(公元1247~1318年)主持并组织学者编译的。
中德学者采用了等势比较的研究方法,即在异种文化内容对比时,重视内容实质的相似性而不拘于文字表述的不同。研究中还运用了版本选校、翻译学、考古学、训诂学、音韵学、考据学等文献研究的基本手段;同时参用了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方法,如学派争鸣、学术脉承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特点等内容;特别基于对中医经典如《脉经》、《难经》以及脉学、内科、儿科等基础与临床知识的深入了解,保障了该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与完成。
经研究发现,《唐苏克拉玛》原书共有4部分,另有拉什德为之撰写的序言和附图。根据拉什德的序言,原书翻译和编辑了中国医学关于解剖、胚胎、妇科、脉学以及药物学的内容。现今只有原书的第二部分有关中医脉学的内容,连同拉什德的序言和附图被保留下来,构成《唐苏克拉玛》之残本。
通过大量语言翻译、训诂考据和版本鉴定工作,中德学者得出结论:该书残本文字的主要内容为我国宋元时期流行的《脉诀》的注译本;而非我国晋代(公元2世纪)王叔和的《脉经》。众所周知,晋代王叔和的《脉经》与后来宋元时期流行的《脉诀》是根本不同的两本书,其内容也相差甚远。《脉诀》一书曾伪托王叔和之名传世(一说是六朝高阳生窃王叔和之名撰此书),加之该书是用七言诗体写成,便于读诵背记,所以宋元时期流行甚广。《脉诀》在学术上的突出特点在于把中医脉象划分为“七表脉”、“八里脉”、“九道脉”;而《唐苏克拉玛》的残本也是以此为特点。这种脉象的分类方法在我国宋元时期颇为盛行。
《唐苏克拉玛》残本的影印本和微缩胶片现存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德学者已就该版本内容的研究和鉴定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并以中、英、德、法等多种语言的形式见诸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比利时著名的学术期刊《LE MUSEON》和新版《伊斯兰百科全书》,并被SCI载录。, 百拇医药(靳琦 朱明)
据了解,历史上中国医药学知识真正系统地向西传播到中东穆斯林国家和地区,其标志就是用波斯文写成的、系统介绍中国科学与医学成就的百科全书《唐苏克拉玛》。该书是由波斯国(今之伊朗)蒙古可汗时期的宰相拉什德(公元1247~1318年)主持并组织学者编译的。
中德学者采用了等势比较的研究方法,即在异种文化内容对比时,重视内容实质的相似性而不拘于文字表述的不同。研究中还运用了版本选校、翻译学、考古学、训诂学、音韵学、考据学等文献研究的基本手段;同时参用了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方法,如学派争鸣、学术脉承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特点等内容;特别基于对中医经典如《脉经》、《难经》以及脉学、内科、儿科等基础与临床知识的深入了解,保障了该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与完成。
经研究发现,《唐苏克拉玛》原书共有4部分,另有拉什德为之撰写的序言和附图。根据拉什德的序言,原书翻译和编辑了中国医学关于解剖、胚胎、妇科、脉学以及药物学的内容。现今只有原书的第二部分有关中医脉学的内容,连同拉什德的序言和附图被保留下来,构成《唐苏克拉玛》之残本。
通过大量语言翻译、训诂考据和版本鉴定工作,中德学者得出结论:该书残本文字的主要内容为我国宋元时期流行的《脉诀》的注译本;而非我国晋代(公元2世纪)王叔和的《脉经》。众所周知,晋代王叔和的《脉经》与后来宋元时期流行的《脉诀》是根本不同的两本书,其内容也相差甚远。《脉诀》一书曾伪托王叔和之名传世(一说是六朝高阳生窃王叔和之名撰此书),加之该书是用七言诗体写成,便于读诵背记,所以宋元时期流行甚广。《脉诀》在学术上的突出特点在于把中医脉象划分为“七表脉”、“八里脉”、“九道脉”;而《唐苏克拉玛》的残本也是以此为特点。这种脉象的分类方法在我国宋元时期颇为盛行。
《唐苏克拉玛》残本的影印本和微缩胶片现存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德学者已就该版本内容的研究和鉴定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并以中、英、德、法等多种语言的形式见诸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比利时著名的学术期刊《LE MUSEON》和新版《伊斯兰百科全书》,并被SCI载录。, 百拇医药(靳琦 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