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有感
近日拜读贵报《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系列文章,受益匪浅。对文中作者“希望我们都能理智地认识和解决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延续和提升中医药技术,为人类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之目的,深表赞同。但结合本人的临床实践和经历,很难对作者在文中阐述的部分观点产生共鸣。现摘其要以述之。
一、关于“有疗效才是硬道理”
纵观中国医药发展史,从原始到现在,从散乱民间经验到系统理性认识,从传统理念到知识爆炸时代的新思维,无不打着时代的烙印,凝聚着前辈的心血,今人的智慧。先人们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用医事行为保障人类健康,创造了中医药辉煌的过去。反思现实,确实有某些制定政策的传统中医药专家,德高望重,但因年迈,无法与时俱进,不能及时吸取先进理念,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从理论收集到政策制定,全然没有机会与从事临床工作的高素质人才沟通,在制定中医研究方向和策略时,出现了某些偏差。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发展才是硬道理;医疗保健,祛病延年,疗效才是真标准。中医药在中国历经几千年临床检验后的今天,还能被世界卫生组织郑重向全世界推荐,自有其适者生存的道理。
, http://www.100md.com
文中言:“不少中医医院已很难再以‘独立的’、‘纯粹的’中医药技术支撑门面。要么‘门庭冷落’病人减少,要么逐渐被西化,从不少中医院的西医科室不断增多、西医项目的盈利在一些中医院的收益中占有很大比重、中药使用率下降就可证明。”试问什么叫“独立的”、“纯粹的”中医药技术?医圣张仲景在处方中用升、合、钱匕为计量单位,当今中药计量单位改用克;古代提倡望闻问切,现代中医借助各种辅助检查设备诊病;华佗用麻沸散麻醉行脑、腹、骨外科手术,现在用杜冷丁、吗啡麻醉进行手术;古代用砭石、九针治病,现在用毫针治病;古代没有严格的无菌措施及药品提取、合成制作工艺,而用天然药物制成汤剂或丸、散、膏、丹,现在则制成针剂、片剂、胶囊,这是否就是该文说的“很难再以‘独立的’、‘纯粹的’中医药技术支撑门面”?如果中医只能用几千年前古老的传统方法,而不能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诊治疾病,不能与时俱进,就必然“门庭冷落”。文中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说成是“西医项目”,未免牵强附会,思维狭隘。中医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人的医学,就是具有中国医疗特色的医学体系,就是中国古代医学传承演化至今的中国传统医学,就是中华民族古代医学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的整体。试问西医指的是哪一个西方国家独有的传统的医学体系?西医本当与东方医学对应,中医本当与外国医学对应,天然药物本该与化学药物对应,如果把现代医学说成是西医,把中医局限在古代医学,把中药局限在天然药物,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传统医学是有民族性与继承性的,是能够发展变化的医学,所以中医应包括中国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把对继承具有现代中国医学特色的医学体系视为西化,把我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取、加工、合成的药物说成是西药,显然是错误的,在这种错误思想指导下的中医显然得不到发展,因为它的发展就意味着西化。
, 百拇医药
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当代中医药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奠定了基础。我们对天然药物的质量、复方天然药物配方疗效、中医病证(症)的客观动态评价,虽然目前尚无完备的标准,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标准走向世界将为期不远。当然这个中医药标准,必须是建立在具有中国医药特色理论体系之上的标准,而不是由西方医学专家,按照西方医学标准来制定。
二、关于“科学概念的‘再认识’”
文中谈到霍金理论与中医理论时,客观评价了西方科学标准的霸道性。中国古代医学相对于西方现代医学处于弱势是极其正常的现象。现代中医学尚无完备理论和评价标准是清朝末年和建国初期经济技术落后所致。改革开放后,我国日渐强盛的国力为当代中医学理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注入了活力。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否认中医药的科学性是极其错误的。
三、关于“学科定位的‘模糊’”
, 百拇医药
由于该文作者开始就把中医局限在中国古代医学上,把中药局限在天然药物上,因此他认为中医理论就不能发展,中药研究便没有前途。张仲景能博采众长,创立六经辨证,叶天士、吴鞠通能因时、因病制宜,创立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我们为什么不能还中医学发展的本来面目,硬要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说成是西化呢?把中医药说成是古代科学技术是错误的,应该说中医药是包括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我们不是不能按现代科学技术标准要求它,而是不能必须用西方标准要求它。面对现实走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发展之路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国力日渐强盛,中医药必将成为中华儿女引以为豪的资本,并以她博大的胸怀造福人类健康事业。
四、关于“学科形态的‘移位’”
笔者认为,作者基于对中医的偏见,把清末列强入侵以及国民党时期“废去中医,不用中药”,“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与现代市场经济下所谓的“中医药已濒临衰亡的境地”不加区别地联系了起来,把解放后党和政府对中医药的重视说成是“政治保护”,认为中医药如果失去保护,末日即将来临。这不能不使读者为之震惊。清末政治腐败,经济技术落后,西方列强的入侵在所难免。当时随之而来的西方医学技术和化学药品称之为西医西药是对的。现如今国富民强科技发达,绝大多数医学技术和化学药品是国产的,怎么能够说是西医西药呢?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主张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并将其挖掘整理提高的指导思想是对的,作者不加区别地把中医药说成是“古老的自然科学技术的学科形态,逐渐异化成为文化、政治与技术的杂合体”,说成是“学科漂移”,把长期不与临床接触,不会使用中医药治病的理论家的观点,说成是“中医药没疗效,前途令人担忧”,真乃杞人忧天。本人作为一名基层中医临床工作者,深深体会到中医药治疗某些疾病不但疗效卓著,而且是许多西方医学所无法替代的。
, 百拇医药
五、结束语
纵观《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从“有疗效才是硬道理”,到“研究兴趣的‘奇异’”、“学术道路的‘迷惘’”、“看洋人‘审’中药”、“医学模式的‘盲从’”、“市场追求的‘虚空’”、“成果权力的‘误解’”、“新世纪初的‘激动’”……十二篇文章无不包含着对中医的悲观与失望。尤其是谈到台湾没有学术理论,却能把中药颗粒剂推向世界,大陆则在学术误区中挣扎时,作者的这些情绪已跃然纸上。那么,到底是有中医理论好还是没有中医理论好?台湾的中药颗粒剂是中药还是西药?把学习现代知识说成是人才“异化”,是严重制约甚至阻碍中医药发展的三大瓶颈之一,完全是本末倒置,把讲授现代科技知识说成是“中西混杂”,把当代中医大学生说成是“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异化分子,并断言“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知识这两种知识体系存在‘不兼容性’”。不知该文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能得出这等理念?以作者之见,只有把中医回归到数千年前才叫中医,这样的中医能发展吗?台湾的中药颗粒是几千年前的传统方法制成的吗?再问中国的西医都是会西方语言,懂西方医学技术,应用西方进口药物诊疗疾病的吗?中国有几个真正的西医?怎么能把只懂中国现代医学而不懂中国古代医学的人说成是西医呢?因此,中医的掘墓人不是别人,正是那些不切实际的理论家。近几年河南中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供不应求,不知该文作者对此有何感想?作者把中医药界缺乏优秀人才归因于错选人才“种苗”和不尽合理的课程设置上,提出学习中医的人员不应该有数理化基础和现代科技知识,而应该学习古代语言,培养古代思维方式。事实上这种办学模式是不会培养出中医药有用人才的。综观该文作者的“一家之言”,在现实生活中实乃多人之见,因事关国家方针政策,事关中医前途命运,不得已而直言之,不妥之处,万望见谅。, 百拇医药(张永鹏)
一、关于“有疗效才是硬道理”
纵观中国医药发展史,从原始到现在,从散乱民间经验到系统理性认识,从传统理念到知识爆炸时代的新思维,无不打着时代的烙印,凝聚着前辈的心血,今人的智慧。先人们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用医事行为保障人类健康,创造了中医药辉煌的过去。反思现实,确实有某些制定政策的传统中医药专家,德高望重,但因年迈,无法与时俱进,不能及时吸取先进理念,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从理论收集到政策制定,全然没有机会与从事临床工作的高素质人才沟通,在制定中医研究方向和策略时,出现了某些偏差。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发展才是硬道理;医疗保健,祛病延年,疗效才是真标准。中医药在中国历经几千年临床检验后的今天,还能被世界卫生组织郑重向全世界推荐,自有其适者生存的道理。
, http://www.100md.com
文中言:“不少中医医院已很难再以‘独立的’、‘纯粹的’中医药技术支撑门面。要么‘门庭冷落’病人减少,要么逐渐被西化,从不少中医院的西医科室不断增多、西医项目的盈利在一些中医院的收益中占有很大比重、中药使用率下降就可证明。”试问什么叫“独立的”、“纯粹的”中医药技术?医圣张仲景在处方中用升、合、钱匕为计量单位,当今中药计量单位改用克;古代提倡望闻问切,现代中医借助各种辅助检查设备诊病;华佗用麻沸散麻醉行脑、腹、骨外科手术,现在用杜冷丁、吗啡麻醉进行手术;古代用砭石、九针治病,现在用毫针治病;古代没有严格的无菌措施及药品提取、合成制作工艺,而用天然药物制成汤剂或丸、散、膏、丹,现在则制成针剂、片剂、胶囊,这是否就是该文说的“很难再以‘独立的’、‘纯粹的’中医药技术支撑门面”?如果中医只能用几千年前古老的传统方法,而不能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诊治疾病,不能与时俱进,就必然“门庭冷落”。文中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说成是“西医项目”,未免牵强附会,思维狭隘。中医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人的医学,就是具有中国医疗特色的医学体系,就是中国古代医学传承演化至今的中国传统医学,就是中华民族古代医学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的整体。试问西医指的是哪一个西方国家独有的传统的医学体系?西医本当与东方医学对应,中医本当与外国医学对应,天然药物本该与化学药物对应,如果把现代医学说成是西医,把中医局限在古代医学,把中药局限在天然药物,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传统医学是有民族性与继承性的,是能够发展变化的医学,所以中医应包括中国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把对继承具有现代中国医学特色的医学体系视为西化,把我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取、加工、合成的药物说成是西药,显然是错误的,在这种错误思想指导下的中医显然得不到发展,因为它的发展就意味着西化。
, 百拇医药
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当代中医药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奠定了基础。我们对天然药物的质量、复方天然药物配方疗效、中医病证(症)的客观动态评价,虽然目前尚无完备的标准,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标准走向世界将为期不远。当然这个中医药标准,必须是建立在具有中国医药特色理论体系之上的标准,而不是由西方医学专家,按照西方医学标准来制定。
二、关于“科学概念的‘再认识’”
文中谈到霍金理论与中医理论时,客观评价了西方科学标准的霸道性。中国古代医学相对于西方现代医学处于弱势是极其正常的现象。现代中医学尚无完备理论和评价标准是清朝末年和建国初期经济技术落后所致。改革开放后,我国日渐强盛的国力为当代中医学理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注入了活力。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否认中医药的科学性是极其错误的。
三、关于“学科定位的‘模糊’”
, 百拇医药
由于该文作者开始就把中医局限在中国古代医学上,把中药局限在天然药物上,因此他认为中医理论就不能发展,中药研究便没有前途。张仲景能博采众长,创立六经辨证,叶天士、吴鞠通能因时、因病制宜,创立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我们为什么不能还中医学发展的本来面目,硬要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说成是西化呢?把中医药说成是古代科学技术是错误的,应该说中医药是包括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我们不是不能按现代科学技术标准要求它,而是不能必须用西方标准要求它。面对现实走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发展之路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国力日渐强盛,中医药必将成为中华儿女引以为豪的资本,并以她博大的胸怀造福人类健康事业。
四、关于“学科形态的‘移位’”
笔者认为,作者基于对中医的偏见,把清末列强入侵以及国民党时期“废去中医,不用中药”,“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与现代市场经济下所谓的“中医药已濒临衰亡的境地”不加区别地联系了起来,把解放后党和政府对中医药的重视说成是“政治保护”,认为中医药如果失去保护,末日即将来临。这不能不使读者为之震惊。清末政治腐败,经济技术落后,西方列强的入侵在所难免。当时随之而来的西方医学技术和化学药品称之为西医西药是对的。现如今国富民强科技发达,绝大多数医学技术和化学药品是国产的,怎么能够说是西医西药呢?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主张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并将其挖掘整理提高的指导思想是对的,作者不加区别地把中医药说成是“古老的自然科学技术的学科形态,逐渐异化成为文化、政治与技术的杂合体”,说成是“学科漂移”,把长期不与临床接触,不会使用中医药治病的理论家的观点,说成是“中医药没疗效,前途令人担忧”,真乃杞人忧天。本人作为一名基层中医临床工作者,深深体会到中医药治疗某些疾病不但疗效卓著,而且是许多西方医学所无法替代的。
, 百拇医药
五、结束语
纵观《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从“有疗效才是硬道理”,到“研究兴趣的‘奇异’”、“学术道路的‘迷惘’”、“看洋人‘审’中药”、“医学模式的‘盲从’”、“市场追求的‘虚空’”、“成果权力的‘误解’”、“新世纪初的‘激动’”……十二篇文章无不包含着对中医的悲观与失望。尤其是谈到台湾没有学术理论,却能把中药颗粒剂推向世界,大陆则在学术误区中挣扎时,作者的这些情绪已跃然纸上。那么,到底是有中医理论好还是没有中医理论好?台湾的中药颗粒剂是中药还是西药?把学习现代知识说成是人才“异化”,是严重制约甚至阻碍中医药发展的三大瓶颈之一,完全是本末倒置,把讲授现代科技知识说成是“中西混杂”,把当代中医大学生说成是“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异化分子,并断言“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知识这两种知识体系存在‘不兼容性’”。不知该文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能得出这等理念?以作者之见,只有把中医回归到数千年前才叫中医,这样的中医能发展吗?台湾的中药颗粒是几千年前的传统方法制成的吗?再问中国的西医都是会西方语言,懂西方医学技术,应用西方进口药物诊疗疾病的吗?中国有几个真正的西医?怎么能把只懂中国现代医学而不懂中国古代医学的人说成是西医呢?因此,中医的掘墓人不是别人,正是那些不切实际的理论家。近几年河南中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供不应求,不知该文作者对此有何感想?作者把中医药界缺乏优秀人才归因于错选人才“种苗”和不尽合理的课程设置上,提出学习中医的人员不应该有数理化基础和现代科技知识,而应该学习古代语言,培养古代思维方式。事实上这种办学模式是不会培养出中医药有用人才的。综观该文作者的“一家之言”,在现实生活中实乃多人之见,因事关国家方针政策,事关中医前途命运,不得已而直言之,不妥之处,万望见谅。, 百拇医药(张永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