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心跳”的感觉隐藏疾病隐患
自觉心跳,医学上称为心悸,一般还伴有心前区不舒服的感觉。轻的心悸,可能影响不大,或者只限制病人参加重体力劳动。较重的心悸,病人还会伴有其他不舒服的病状,可能使病人丧失劳动能力。短时间、阵发的心悸,病人尚可忍受,长时间持续的心悸,会使病人疲乏无力、憋气,难以忍受。医学上认为,心悸依其原因主要有三大类型:
■生理性心悸
这是最常见的。例如,精神紧张,无论是兴奋还是恐惧,都会因为神经系统的特殊作用,促使心跳加快,引起心悸。这种心悸没有病理基础,不是由于疾病引起,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无须处理。剧烈运动也会引起心悸,因为剧烈运动要求血液输送更多的能量与氧气,心脏必须加快跳动才能输出大量的血液。平时锻炼有素者,心脏功能有足够的储备,就可能不会感到心悸;平常不爱锻炼者突然参加剧烈运动,就会“力不从心”而心悸不已。此外,饮酒过量,也会引起心悸。生理性心悸在去除刺激因素之后,马上消失。
■心脏外因引起的心悸
有些疾病,如发热、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出血、更年期综合征等,也可引起心悸。发热病人常伴有心跳加快,因为发热时,病人基础代谢增加,发热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与氧气,只能靠心脏加强工作,多输出血液来弥补。退热之后,心悸自然会好转。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病人,由于基础代谢增加,也会引起心率加快、心搏加强,有的病人还会伴有心律失常,病人自然会感到心悸难受。贫血与出血引起的心悸,是因为血中红细胞数量减少后,血液运输氧气、营养的功能难以完成,机体便只能让心脏加大工作量加以弥补。更年期妇女出现的心悸,与内分泌系统功能变化有关,一般经过2~3年或适当治疗后可好转。其他的疾病,如神经衰弱、肺部疾病等,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悸现象。
■心脏病引起的心悸
心脏本身有病,不管是心肌、心内膜、心脏瓣膜、心包,或是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的某一部分发生疾病,都会影响到心脏功能。心脏在本身有病的情况下,必须加快收缩才能完成任务,以致产生心悸。引起心悸的心脏病,常见的有急性或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包炎等。对年轻人来说以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和心肌疾病为多见;对中老年人来说,常见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患有心脏病的病人,除感到心悸之外,还会有气短、心前区疼痛不适、四肢或口唇青紫等症状。病人在休息时心悸减轻,劳动或活动时心悸加强。这类病人必须到医院检查心脏功能,确诊后可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发生心悸后,不要惊慌,应当立即安静卧床休息,然后请医生予以诊治。在治疗期间,一般以休息为主,等病情好转后,再逐渐恢复工作或学习。 ■文/王秀春, 百拇医药
■生理性心悸
这是最常见的。例如,精神紧张,无论是兴奋还是恐惧,都会因为神经系统的特殊作用,促使心跳加快,引起心悸。这种心悸没有病理基础,不是由于疾病引起,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无须处理。剧烈运动也会引起心悸,因为剧烈运动要求血液输送更多的能量与氧气,心脏必须加快跳动才能输出大量的血液。平时锻炼有素者,心脏功能有足够的储备,就可能不会感到心悸;平常不爱锻炼者突然参加剧烈运动,就会“力不从心”而心悸不已。此外,饮酒过量,也会引起心悸。生理性心悸在去除刺激因素之后,马上消失。
■心脏外因引起的心悸
有些疾病,如发热、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出血、更年期综合征等,也可引起心悸。发热病人常伴有心跳加快,因为发热时,病人基础代谢增加,发热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与氧气,只能靠心脏加强工作,多输出血液来弥补。退热之后,心悸自然会好转。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病人,由于基础代谢增加,也会引起心率加快、心搏加强,有的病人还会伴有心律失常,病人自然会感到心悸难受。贫血与出血引起的心悸,是因为血中红细胞数量减少后,血液运输氧气、营养的功能难以完成,机体便只能让心脏加大工作量加以弥补。更年期妇女出现的心悸,与内分泌系统功能变化有关,一般经过2~3年或适当治疗后可好转。其他的疾病,如神经衰弱、肺部疾病等,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悸现象。
■心脏病引起的心悸
心脏本身有病,不管是心肌、心内膜、心脏瓣膜、心包,或是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的某一部分发生疾病,都会影响到心脏功能。心脏在本身有病的情况下,必须加快收缩才能完成任务,以致产生心悸。引起心悸的心脏病,常见的有急性或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包炎等。对年轻人来说以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和心肌疾病为多见;对中老年人来说,常见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患有心脏病的病人,除感到心悸之外,还会有气短、心前区疼痛不适、四肢或口唇青紫等症状。病人在休息时心悸减轻,劳动或活动时心悸加强。这类病人必须到医院检查心脏功能,确诊后可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发生心悸后,不要惊慌,应当立即安静卧床休息,然后请医生予以诊治。在治疗期间,一般以休息为主,等病情好转后,再逐渐恢复工作或学习。 ■文/王秀春, 百拇医药